孫偉
2022年11月21日08:25 來源:學習時報
標語是紅軍有效開展宣傳工作、群眾工作、統戰工作的一種特有方式,是黨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大創舉,真實反映了軍民魚水情深,關系到革命事業的興衰成敗。紅軍所到之處,標語幾乎無處不在,它具有政治性、通俗性、鼓動性、針對性、戰斗性等特點,貼近時代、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承載了紅軍的優秀傳統、作風和革命精神。
標語的內容
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指出,“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否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並斷言:“紅軍的宣傳工作是紅軍第一個重大工作。”
標語正是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性質、宗旨與革命主張的一種直觀、簡明、快捷的手段,讓老百姓通過理解、思索標語的內容,再結合紅軍的實際行動,從而更深入了解共產黨和紅軍。毛澤東在1928年11月25日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文字宣傳,如寫標語等,也盡力在做。每到一處,壁上寫滿了口號。”
井岡山時期,紅軍就建立了宣傳兵制度,以提供組織保障,規定:凡軍隊每一個機關(如連隊、衛生隊等)均須派5人擔任宣傳工作,他們不背槍、不打仗、不服勤務,名叫宣傳兵。5人分成兩組,一組為演講隊,擔任口頭宣傳﹔另一組為文字宣傳組,負責寫標語等,而且隨身攜帶一副寫標語的用具。據當年的紅軍宣傳員吳德華回憶,他們每到一個新地方,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標語。毛澤東很關心,有一次還問他今天寫了幾條標語?他回答:60條大標語。
黨的六大通過的政治議決案中提出了中國革命的十大政綱,朱毛紅軍接到該文件后,便以此為基礎,每一條政綱定出數個標語,加上對時局及對工農、小商人、士兵、婦女、青年工作,每種亦數個標語,共計134個,編訂為宣傳本。標語內容比如“國民黨就是刮民黨”“共產黨不殺敵方投誠官兵”“公買公賣”“禁止童養媳”“工農兵團結起來消滅軍閥混戰”等。每月或兩三月審查一次,改換一次。這個宣傳本名曰“紅軍標語”,宣傳員人手一冊。此外,到什麼地方就視當地情形,臨時規定標語發下去寫。也就是說,有統一的標語,並定期更換,還會制作一些符合本地情況的標語。如將要打倒的地主、軍閥等,替換為當地的地主或軍閥的名字,在貴州寫道:“打倒屠殺民眾的王家烈!反對王家烈抽收苛捐雜稅!”這些特定內容的標語還有一定的統戰功能,可以起到動搖敵人軍心的作用。
紅軍標語的內容豐富、全面,幾乎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它為傳播革命真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鼓舞激勵紅軍斗志、喚醒受苦民眾、瓦解震懾敵人等,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思想武器。
標語的書寫
1929年10月,紅四軍前委宣傳科編的《宣傳須知》中,對標語的書寫方式進行了規定。如最基本的文字正確,“寫時不要錯誤,如草寫,省筆字,掉了字”“在一個地方不要重寫標語,一個標語寫完后須看過一次才走”,避免內容重復及確保文字無誤。“寫標語要研究求進步,不要敷衍,不准寫得雜亂無秩序。”強調執筆人的工作態度。另外,“寫標語時如有人來看,就要與他解釋所寫標語的意義,不要啞巴式的隻管寫不開嘴”。可見,文字宣傳員也肩負一定的口頭宣傳任務。
紅四軍政治部發布的《革命標語》(1930年3月)指出了寫標語的其他注意事項,“慢一點寫,力求寫的好看,不要急性亂涂”“標語落尾廢止感嘆號(!)改用斷句號(。)”“凡比較語氣的標語,如國民黨共產黨比較,紅軍白軍比較,隻可連寫,不可分寫”。如“國民黨幫助土豪收租收息,共產黨幫助農民奪回土地”。
江西省赤色總工會於1931年2月5日下發了宣傳動員令,“要看牆壁的長短,來布置標語。牆壁長,寫長的標語,牆壁短則寫短的標語(或寫小點),不要一個標語寫二垛牆壁”“標語符號不可省略”“每條標語寫完之后,一定要寫出各機關的名義來”,還呼吁:“同志們要注意用一個標語,抵得一支紅軍啊!”
盡量使用群眾看得懂的語言,如規范字、正楷字、簡筆字等,寫得愈大愈好。除了漢字外,在少數民族地區還要使用民族語言。提倡口號式的短句,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詼諧風趣。採用口語化詞句,包括當地的方言。如西北軍區政治部在四川留下的一條標語寫道,“白軍士兵們:你們替軍閥當兵得到點啥子啊!扯常挨打受罵,莫穿莫吃,薪餉又被克扣干淨,家中還要出款子!來替軍閥打仗白白送死,為啥子呢?”其中的“啥子”是什麼的意思,“扯常”是經常的意思,“莫”是沒有的意思。這條標語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接地氣,一下子就能打動川軍士兵的心。
陳毅說,“各連寫的標語有標記不怕冒功或混淆,寫錯了亦易查出予以處罰”。吳德華也回憶,為了便於檢查評比,又不暴露軍事機關名稱,還規定以代號落款。如“紅軍Ⅱ尺”“紅B”“紅八四三二士委會”“紅軍Ⅳ(×)”等。也就是說,標語的落款有某部隊或連隊的代號,這樣就能各司其責,也便於監督執行。
標語的形式
紅軍標語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有的寫在紙上,並貼於公共場所,所以許多地方群眾說:“紅軍一到滿街鮮紅,等於過年。”當然,張貼標語也有講究,不能不擇對象亂貼,要看什麼地方貼什麼標語,如在農村必須貼寫關於農民方面的標語,在城市必須多貼關於工人及商人方面的標語。還要粘得十分牢固,使反動派扯不盡、抹不去。有些地方是不便貼、寫標語的,如寫在商人的招牌上就會影響人家做生意,惹人討厭。
由於紙張攜帶不便,而且容易損壞,所以紅軍標語大多寫在牆壁上。陳毅就曾描繪一個典型的場面,由兩個人組成的文字宣傳組,每人提一個石灰桶,大小筆各一支,凡軍隊經過的地方,牆壁上要統統寫滿紅軍標語。可見,在紅軍沿途村庄房屋牆壁上,一般會用石灰水刷寫標語,或者用土紅、木炭等。
有的標語寫在木板、竹片上,還有的寫在風箏和孔明燈上,就可以流到或飄到白區,以擴大影響。據何長工回憶,鄂東南蘇區的戰士們創造了標語鋼印,把紅軍的政治口號鑄成鐵模,打在門窗木器上,就會留下一個不易消磨掉的字痕。
為了應對敵人的破壞,《宣傳須知》規定:“寫牆標語要選擇位置,要寫得高,使人遠遠望見,使反動派不好破壞。”當然,要借助梯子才能爬得高。群眾還會用稀泥、稻草灰調米湯糊住,用障礙物擋住,或者珍藏起來,使得部分標語得以留存下來。
在川陝蘇區的核心區域,即四川省的通(江)南(江)巴(中)等縣,有不少墨書標語,即用墨、紅漆、石灰水等在院牆、門板等上刷寫的。另外,當地還有很多石刻標語,一般是紅軍請當地工匠在石崖、石碑、石坊、石坎、石橋等處鐫刻而成。這類標語壯觀、醒目,有的保存至今,成為川陝蘇區的一道美麗風景線,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1934年3月,紅四方面軍第二十八團鏨字隊在通江縣的佛耳岩,歷時三個月,完成“平分土地”四個字。當時隊員們用麻繩拴住籮筐,人坐在籮筐裡,從崖頂用繩子放下,人懸在半空中鑿刻,一位戰士不慎從20余米高的崖上掉下,獻出了寶貴生命。該標語字幅面積396平方米,距地面22米,每字高6.95米、寬6.35米,筆畫寬0.89米、深0.1米,筆畫裡能臥一人,十裡外清晰可見。它是全國現存最大的一幅紅軍標語,被譽為紅軍石刻標語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