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講好黨的七大的故事

——學習時報關於黨的七大的欄目評述

李舒 趙國寧

2022年11月18日08:10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重溫革命戰爭時期黨中央在延安的崢嶸歲月,宣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優異答卷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延安革命舊址見証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次來都溫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啟示。要管理好、研究好,結合現實講好楊家嶺的故事、講好黨的七大的故事。

自2021年12月10日起,學習時報黨史國史版開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回眸”與“革命領袖在黨的七大前后”兩個專欄,還刊發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系列中的《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等整版文章,從毛澤東思想的確立、新民主主義道路的確定和共產黨人的品格等方面,全面立體地講述黨的七大的故事。專欄文章一經發出,即獲得了熱烈的社會反響和高度認可。人民網等第一時間予以轉載,新媒體傳播的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數據表現優異。

講好七大的思想貢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照亮了中國革命前行的道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對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在認識上還不夠成熟,一度把共產國際的決議和蘇聯的經驗神聖化。這種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做法,讓黨在革命斗爭中一度處於不利地位。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危急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然而,這樣的思想卻並未在黨內得到統一,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深刻總結了革命失敗的教訓,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肯定了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路線。其后,面對復雜的革命斗爭局面,黨和毛澤東不斷進行經驗總結與理論深化,於黨的七大上將毛澤東思想寫進黨章,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這不但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更極大地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學習時報文章從歷史宏觀和個體微觀等不同視角,系統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及其深刻內涵,還原分析了從提出到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過程。通過視角的交叉印証,既見脈絡又見細節,讓讀者得以深入歷史情境真切感知思想統一的漸進性,深刻認識用正確思想武裝全黨的極端重要性。

一是從宏觀上凸顯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史縱深。“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回眸”專欄詳細回顧了七大召開前中國共產黨開展的思想統一工作,包括延安整風運動和對《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討論。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梳理總結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史動因、實踐基礎與時代意義,展示中國共產黨政治思想的逐步成熟,雄辯地証明“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些不僅有助於深刻體認毛澤東思想理論聯系實際的理論品格,更點明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意義,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頗具啟發性。

二是從微觀上展現毛澤東思想內涵的時代張力。“革命領袖在黨的七大前后”專欄以黨的七大作為切入點,展示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任弼時等總結革命經驗、分析時局形勢、確定斗爭策略的過程,體現了經“無數次的千百萬人民的劇烈斗爭中反復考驗”的毛澤東思想的實踐偉力。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作題為《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關於形勢和思想政治問題的報告、關於討論政治報告的結論和關於選舉問題的講話,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和關於討論軍事問題的結論,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和關於討論組織問題的結論,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的重要發言以及鄧小平在《新華日報》(華北版)上發表的文章等,多角度體現了毛澤東思想的深邃內涵,印証了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必然性。

歷史映射現實。黨的七大確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后,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發揚七大的光榮傳統,持續理論創新,相繼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講好七大的道路自覺

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

道路選擇,關乎前途命運,關系未來發展。黨的七大發揚歷史主動精神,錨定“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方向,提出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的目標,並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闡明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七大開啟的新民主主義道路,堅持的社會主義方向,確定的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推動了中國革命走向光明、中華民族走向復興。

學習時報文章從道路的方向選擇和依靠力量等方面入手,一方面追根溯源,系統回顧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完整論述和新民主主義道路選擇上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方向選擇對中國革命勝利、未來發展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延展思考,突出展現了黨的七大如何牢牢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善於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深入闡釋了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

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選擇光明的前途。新民主主義道路,不僅為當時中國革命指明方向,也為后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拉開帷幕、夯下基礎。毛澤東在七大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可以看作是黨對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早期思考。新中國成立后的1954年,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任務﹔后來經調整充實,在1964年底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正式確立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目標。

世紀行過,轉眼百年。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從七大對“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的初步思考,到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逐漸明晰,從老一代革命家大膽設想、前瞻設計,到新一代領導核心的守正創新、與時俱進,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通過接續奮斗,探索出了一條惠及人口最多、體現公平正義、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這條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選擇與人民休戚與共。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的集中體現。學習時報關於黨的七大的專欄系列文章,“人民”一詞出現頻率極高。黨的七大首次將“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寫進黨章,劉少奇在報告中概括了黨的群眾觀點:“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的觀點”﹔七大報告《論聯合政府》第一部分主題即為“中國人民的基本要求”,提出要走團結和民主的路線,打敗侵略者,建立新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基本要求﹔七大還提出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人民”的高頻出現、貫穿始終,從話語層面折射出七大對人民地位的認識高度。

專欄系列文章還注意捕捉歷史細節,通過生動可感的故事,進一步解釋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血脈相通、一體相連的關系,喚起與讀者的廣泛共情。在《集全黨優秀代表於一堂——黨的七大代表是怎樣產生的》中,明確指出“要使那些最優秀的最為黨員群眾所信托的干部與黨員有機會當選為大會的代表”,七大的選舉是完全民主的,體現出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在《見証七大的楊家嶺中央大禮堂》中,面對建筑材料缺乏、棗園后溝禮堂被燒毀、開會時間幾次更改等現實挑戰,黨員干部和能工巧匠共同攻堅克難,最終建造了可容納千人的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在人民群眾大力支持下,黨第一次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裡召開全國代表大會,謀劃人民的利益,無疑具有鮮明的象征意義。

講好七大的精神塑造

團結奮斗、自我批評、敢於斗爭

學習時報講述黨的七大的故事,不僅包括思想、道路,還包括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

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最顯著的精神標識。學習時報專欄系列文章在講述黨的七大故事時並不刻意重復“團結”,但通過對七大前后的歷史回溯,處處體現出共產黨人團結統一的精神風貌。在代表選舉過程中,各地方黨員在統一思想指導下,選出了最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隊伍﹔在奔赴延安的道路上,他們團結斗爭,成功突破敵人的封鎖﹔更重要的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黨的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迅速形成了團結統一的大集體。七大是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使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統一和團結,在原則的基礎上團結了全黨全國人民,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當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一系列新課題新挑戰,團結奮斗依然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精神內核,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

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專欄系列文章生動講述了七大前后,中國共產黨人勇於開展自我批評、不斷自我修正的故事。黨中央在1942年的整風運動中提出,領導干部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為在全黨范圍內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樹立了榜樣。在黨的七大上,黨員干部也拿起了自我批評的武器。作為黨的重要領導人的張聞天就曾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評,陳雲則針對自我批評的意義,提出了“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的著名論斷。此外,黨內還對王明等人的錯誤做了深刻的批評與反思,完成了思想統一。

敢於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風骨品質。學習時報專欄系列文章生動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困難、面對敵對勢力,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精神。《眾星何燦爛,北斗駐延安——七大代表奔赴延安的艱辛歷程》中,各地代表幾次出發,幾次被封鎖,不少同志在遭遇戰中負傷、犧牲,毛澤東將代表們山重重、路遙遙、水迢迢、風塵仆仆的赴延之路稱為“小長征”。在“革命領袖在黨的七大前后”專欄中,面對1944年正面戰場出現的大潰退,毛澤東當機立斷開辟河南、發展蘇浙皖、進軍湘鄂西,經半年多斗爭,收復被日軍侵佔的大片土地,與國民黨的潰退形成鮮明對比﹔周恩來堅決與黨內錯誤思想作斗爭,在談判桌上與國民黨展開有理有節的斗爭﹔朱德在戰場上開展軍事斗爭……中國共產黨成長的歷史,就是一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斗爭奮斗的歷史。在內部,堅決與錯誤思想傾向作斗爭﹔對外部,堅決與敵對勢力作斗爭。

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重訪七大歷史,目的在於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於提醒我們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提醒我們始終使命在肩。學習時報專欄系列文章講述黨的七大的故事,營造了歷史與時代的跨越對話,讓歷史沉澱的精粹為第二個百年新征程賦能。

從七大到二十大,保持全黨統一和團結深入人心。黨通過延安整風,特別是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號召“全黨同志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團結起來﹔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預備會上強調全黨全國人民的堅強團結,並提出了看齊原則﹔在七大的發言中,許多代表都談到團結的重要性,使全黨團結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實現了黨的空前統一和團結。在“兩個一百年”交匯點的重大歷史關頭,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第三個歷史決議確保了“兩個確立”成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識和共同意志﹔黨的二十大立足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全黨思想上更加統一、政治上更加團結、行動上更加一致。

從七大到二十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時俱進。1945年,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2017年,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2022年,黨的二十大精辟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從七大出發,面對百年大變局下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中國共產黨人將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從七大到二十大,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行穩致遠。黨的七大把中國引向光明前途,指明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方向。沿著這條道路,中國共產黨人保持戰略定力、堅定道路自信,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中國共產黨人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善於發揮制度優勢,必將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回望歷史,黨的七大是“勝利的出發點”﹔展望未來,黨的二十大必將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李舒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趙國寧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講師)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