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楠
2022年11月15日08:03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唐有祺在講話。
唐有祺開創了我國晶體化學領域,在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等多個重要體系的結構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自發單層分散理論,與合作者一起開展長期系統研究,揭示的自發單層分散原理對高效催化劑、吸附劑等功能體系的研制起到重要指導作用﹔創建了分子工程學學科,推動了我國化學與生物學交叉學科發展。
他曾對“化學不是基礎學科”予以辯駁,清晰地闡明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都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也正是在他和中國現代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唐敖慶等的倡導下,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亦稱“973”計劃)中,恢復了化學作為基礎學科的獨立地位。
測定中國第一個蛋白質晶體結構
1951年,美國政府為了遏制新中國,極力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正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的唐有祺決定中斷研究,提前回國。
他的導師萊納斯·鮑林知道后極力挽留。唐有祺說:“雖然中國的條件要比這裡艱苦,但畢竟是我的祖國。中國的化學研究水平和美國存在很大差距,正因為如此,我才更要回去,爭取彌補這些差距。”
當時的中國,晶體化學和大分子結構研究一片空白。在資金缺乏、儀器設備不到位、人才稀缺的條件下,唐有祺建立起晶體結構研究和生物大分子研究體系,把中國化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965年,歷經六年零九個月的協作研究,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胰島素,這是生命科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但在此之后,研究應往何處發展?
在1966年4月人工合成胰島素鑒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唐有祺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用X射線衍射的方法測定胰島素晶體的空間結構,由此為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打開一個缺口。
唐有祺的建議被會議採納,他也因此被推舉為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的學術帶頭人。
1971年,相關研究團隊完成了豬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霍奇金盛贊,“北京圖譜目前是胰島素最精確的圖譜。”
正是這項中國第一個蛋白質晶體結構測定工作,帶動了中國分子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特別是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的發展,為中國的結構生物學培養了人才。
鞏固化學學科的中心地位
化學能不能作為基礎學科?這個如今看來毋庸置疑的問題,曾引發過巨大爭論。
1978年9月20日,在中國化學會舉辦的論文報告會上,唐有祺談到了化學學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並對“化學不是基礎學科”予以辯駁。
唐有祺清晰地闡明,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都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它們表現出越來越密切的關系。借助於近代物理,化學得以如虎添翼般地迅速發展,與物理成為能充分交流和合作的學科伙伴,而進入分子水平前后的生物學也為化學提供了更多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契機。
這令當時還是大學生的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郭傳杰印象深刻。那是他第一次聽到唐有祺的名字,在他心中留下了一個仗義執言的科學家形象。
1997年,我國決定制定《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開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重點基礎研究。這是中國加強基礎研究的重大戰略舉措。但在草擬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綱要》中,原有基礎學科中的數學、物理和生物都被列為大學科,唯獨把化學從大學科中撤銷,隻作為從屬於物理的一部分列入其中。這好比一支部隊被撤了番號,肯定會影響學科的未來發展。
對此,4月3日,唐有祺和唐敖慶給時任總理李鵬寫信。在信中,他們闡述了化學學科的意義和作用,列出了理由,同時回應了與化學相關的質疑。
在唐有祺和唐敖慶等的倡導下,正式實施的“973”計劃中,恢復了化學作為基礎學科的獨立地位。
聯姻多學科,開辟新領域
唐有祺不僅精通化學的各個學科門類,也始終關注生物學、物理學、數學等的發展。他整合的研究人員不限於化學領域,還觸及物理學界、生物學界和地質學界。
“功能體系的分子工程學”便是由唐有祺開辟的一個面向國際前沿的學術方向。1987年,他大膽地提出,分子工程學可以作為一個學科來建設,而且應以功能為導向,逆向而行。在他的設想中,起步階段需要通過研制功能體系來帶動學科建設﹔再進一步按照功能體系的本質和原理的共性歸類,分片建設分子工程學。如今,這門學科已經成為國際研究的熱點。
“如果有一天可以按人的意志安排一個個原子,那麼將會產生怎樣的奇跡?”這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的期望。他不曾料到,在世界的東方,古稀之年的唐有祺用“分子工程學”的設想,縮短了現實和假設之間的距離。
在這一時期,國際學界早已熱切投入到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問題中,但當時中國的化學和生物學曾一度出現脫離,彼此交叉甚少。為了正式推進化學生物學在中國的發展,1991年10月,唐有祺以“生命過程中的重要的化學問題研究”為題,申請了首批國家攀登項目,希望拉開中國化學生物學研究的序幕。
30多年過去了,中國化學生物學已經枝繁葉茂。在他的倡導下,化學生物學從化學方面為中國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開創了新局面,同時也為化學推陳出新提供了動力。
授業傳道,淡泊名利
幾十年來,唐有祺似乎隻有兩件永遠做不完的事,一是科學研究,二是培養人才。
在教學中,他的認真是出了名的。為給石油化工專業的工農兵學員准備教材,他親自到石油化工廠了解情況,獲得了對生產流程及一些關鍵化工問題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實例闡述流動型式、傳熱和傳質等環節對工業反應器中化學反應進程的影響,編著了《化學動力學和反應器原理》,后來又在充分體驗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編著了《相平衡、化學平衡和熱力學》。
唐有祺教給學生的遠不止這些,還有他的治學風范和淡泊名利的學者品格。他常說,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應該是無德之人。“學者就是學者,應該恪守為學之道和為師之道。”
(摘編自11月11日《中國科學報》 劉如楠/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