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窯洞燈光

趙克紅

2022年11月05日09:27    來源:解放軍報

延安,著名的革命聖地,黨中央和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生活和戰斗了13年,領導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扭轉了中國前途命運。這裡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

夜晚的延安城,被五光十色的燈火裝點著。那映著燈光和星光的河水波光粼粼,夢幻迷人。高聳雲天的寶塔山,被紅色燈光所籠罩,格外奪目。一排排窯洞的燈光,像明亮的星辰,在寧靜的夜空閃耀,讓人忍不住回想當年燎原的星火,也是這般燦爛地照耀著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

延安的土窯洞隨處可見。它背靠山峁,堅固牢靠,與大地渾然一體。看似普通的土窯洞,與中國共產黨的崢嶸歲月緊緊聯系在一起,從而被賦予一種神奇的魅力。它不僅是延安人祖祖輩輩的居所,更是延安革命聖地、革命精神的象征。

清晨,當雄偉的寶塔山剛剛輝映在曙光中時,鳳凰山下的毛澤東舊居前,參觀的游人就已排起長龍。1937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遷駐延安。鳳凰山麓是他們最先落腳的地方。

鳳凰山革命舊址北邊,有前后兩個院子。后院有3孔窯洞,是毛澤東同志舊居。他於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在這裡居住。中間的窯洞是會客廳,裡邊陳設有木質桌、凳,牆上挂有毛澤東和白求恩大夫談話的照片。臥室裡的陳設非常簡單:一盤土炕,炕上放著兩個行軍箱,地上有一張木方桌、一把掉漆的木靠椅、一隻熏黑的木炭火盆,還有兩個木書架。

在艱苦的歲月中,在土窯洞豆大的油燈下,毛澤東伏案疾書。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圍剿”,他以驚人的毅力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先后寫出了《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等著作。為了將《論持久戰》早日寫出來,毛澤東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陝北的冬夜,陣陣北風寒冷刺骨,毛澤東一邊揮毫疾書,一邊把腳踏在火盆邊取暖,鞋被烤著了也全然不知……

1937年10月,英國記者貝特蘭在鳳凰山麓的窯洞裡拜訪毛澤東后,在日記裡寫道:“我遇到的人當中,沒有誰能像他那樣使我如此強烈地感受到智慧的能量。”

楊家嶺毛澤東舊居位於延河岸畔,坐落在向陽的半山坡上。如今,在毛澤東當年居住的窯洞前,有一片菜地,農作物茁壯成長,一片欣欣向榮。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想到當年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開荒種菜,學習紡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火熱勞動場景。

這裡共有3孔簡陋的窯洞。中間的一孔窯洞是毛主席辦公的地方,窯洞內有一個舊書架、一張舊方桌,還有一些小方凳。左邊與之連通的窯洞是寢室,室內有一張木床、床頭放著一個書架,一個木箱緊貼牆壁。我被寢室內陳列的一幅照片吸引:毛澤東身著灰布棉衣,臉龐清瘦,眉頭微蹙,這是他為八路軍第120師干部講話時拍攝。我在照片前凝視良久,仿佛聽見一個熟悉而親切的湖南口音,正從遠處傳來……毛澤東在這裡工作和居住了5年。一張狹小的書桌上擺放著《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新民主主義論》《整頓黨的作風》等著作。這些書籍的字裡行間,留下了毛澤東飽蘸濃墨的激情,閃耀著他深邃的思想光芒。

在延安棗園,園內5位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銅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當年,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都曾在這裡的窯洞居住。夜幕降臨,窯洞中亮起一盞盞燈光。在徹夜不息的油燈下,毛澤東不畏酷暑嚴寒,構思並寫成了一篇篇光輝著作。那如豆的燈火映亮了窯洞的窗櫺,如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指引中國革命的航向。土窯洞裡,孕育出了引領時代的思想。

歷史的回響在山風中久久回蕩。回望歷史,延安的窯洞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獨特的地位。那一排排朴實、整潔的窯洞、院落,留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足跡。窯洞、土炕、木門、木窗、木桌、木椅、油燈……它們與寶塔山、延河水一起,已濃縮進中國革命的歷史膠片裡,成為延安精神的象征。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紅軍陝甘支隊(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陝北吳起鎮時僅剩下7000余人。1948年3月23日,黨中央從吳堡縣川口渡口東渡黃河離開陝北時,人民軍隊兵力已達280萬人。延安窯洞的燈火,點燃了熊熊火炬,革命勝利的光芒照亮神州大地。

(責編:薄晨棣、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