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不斷完善的資助體系為學子鋪平求學之路

“綠色通道”助青年加速成長

2022年11月02日08: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0年出生的南京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潘雨欣,與專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設的“綠色通道”制度同齡。她的求學之路,一直受益於這條“綠色通道”。

“貧窮”在這個農村女孩的成長中留下過深刻的印記。曾是留守兒童的她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當時的國家級貧困縣——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的一個村庄生活,在景寧縣城賣菜的父母每月回村看她一次。

2006年,潘雨欣上小學。這所普通村小隻有幾十個學生,兩棟二層小樓是全部校舍,其中一棟還是危房。而她的求學之路,伴隨的是不斷完善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這一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首次明確 “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2012年,潘雨欣到縣城讀初中。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這條“綠色通道”不斷“擴容”,來自國家、學校、社會的各方力量,為像潘雨欣一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打造一條越來越寬的大道——這10年,國家建立實施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新設立中職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業獎學金,啟動高校新生入學資助項目,出台高校學生應征入伍服兵役國家資助辦法、直招士官國家資助政策等,填補了資助領域的多項空白﹔這10年,國家陸續對各學段17項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進行26次調整和完善,確保資助政策和資金投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向民族地區傾斜、向特殊困難群體傾斜。

據統計,10年來,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年資助人次從2012年的近1.2億,增加到2021年的1.5億,年資助金額2600多億元。

盡管如此,在縣城讀初中時,這個開朗的女孩還是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低谷。

那時,潘雨欣才知道,原來跑步要穿專門的運動鞋。有的同學還會講究衣服、鞋子的品牌。

讀小學時,她獨自坐大巴車來縣城找父母,還會和他們一起守著菜攤,吆喝著賣菜。但她大了,不好意思再吆喝賣菜,也曾為父母租住的那間狹小的地下室感到自卑。

她以全縣前30名的成績升入縣城初中,但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后,潘雨欣走在縣城裡,一路走,一路哭。她考了全縣100多名,在班裡排名倒數。班主任驚訝的樣子,她到現在還記著。

潘雨欣想起班裡有幾個家庭情況和她差不多的同學,人家的成績全都比她好。從此,潘雨欣受到了激勵,開始埋頭學習。

初中升高中,她以全校前20名的成績獲得1.5萬元獎學金。

2018年,機會之門再次向高三考生潘雨欣敞開。她聽說了高校專項計劃,多所重點高校定向招收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

潘雨欣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從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小村庄走到縣城,又走到全國著名高等學府南京大學。

學費、生活費的壓力和考入南大的喜悅相伴出現。好在隨錄取通知書一起寄來的,還有一張供貧困學生填寫的申請表。潘雨欣填好表、拍照發到輔導員郵箱,等到開學時,“綠色通道”將為她打開——她可以緩交學費、申請助學金、申請勤工助學崗位、領取生活用品。

這條“綠色通道”為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鋪平了通往大學之路。潘雨欣趁暑假打了兩個月工,攢下8000元,給自己買了台電腦,還剩下些錢。父母又找親戚湊了湊,足以用來交學費。說到這兒,潘雨欣笑了笑:“既然錢還夠,我們就不佔用國家資源了。”

然而,一入學的驚喜讓潘雨欣喜出望外——她申請到國家助學金等3筆助學金,共計1萬元。她還申請了勤工助學崗位,每月有880元的酬金。

在她考入大學的2018年,設立30多年的勤工助學制度又有新變化:酬金標准由每小時不低於8元提高至不低於12元。南京大學的酬金標准更高,每小時22元。

不過,失落感又一次追隨幸運而來。參加一個學生組織的面試失敗后,這名大一新生走在大學校園裡,充滿了挫敗感。她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數不如其他同學,“感覺自己綜合素質差很多,腦子也沒別的同學靈活”。

因為太過自卑,大一那年,她一個社團都沒參加。但收獲了這麼多的潘雨欣又迫切地希望回饋社會。整個大一,她“瘋狂地做志願服務”,幾乎每個周末都不缺席。

在南京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剛留校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馬思其,見到了這個衣著朴素的新學生助理。那時潘雨欣剛擁有自己的電腦,還不太會操作辦公軟件,馬思其耐心地從頭教她。學校舉辦大型活動,她也帶著潘雨欣一起參加、學習。

馬思其鼓勵她參加一個社團,多結交些新朋友。潘雨欣打算鍛煉身體,就加入了龍舟隊。

每周3次的龍舟訓練讓潘雨欣忙碌起來,這名新晉鼓手負責每分鐘敲45下大鼓。潘雨欣坐在船頭,隊員們繞湖慢劃熱身時,她便和隊友聊天,一起大笑。

從此以后,潘雨欣的大學生活開始展現出豐富的層次,她的付出也漸漸迎來收獲。潘雨欣算了一下,大學4年,她一共得到6萬元獎助學金和各類補助。

今年夏天,潘雨欣從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畢業。作為南京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她來到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一所鄉鎮中學支教,成為初一年級的數學教師。她班裡的孩子膽怯、內向,也沒有太多理想和目標。但大家莫名信任她,願意和她分享自己的秘密,傾吐藏在心裡的苦惱,好奇地打聽大學生活。

看到坐在這所鄉鎮中學教室裡的學生,潘雨欣仿佛看到10年前的自己。眼下,她的任務是鼓勵班裡的學生好好學習,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潘雨欣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山區的孩子增加一種可能”。

最近,班主任收集了需要資助的學生信息。曾經為她鋪就的那條“綠色通道”,又將迎來更多需要幫助的學子。(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