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竹
2022年11月02日08:44 來源:學習時報
鮑文奎 (1916.5.8—1995.9.15),浙江寧波人,作物遺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植物多倍體遺傳育種創始人。193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1950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同年返回四川省農業改進所(1952年更名為四川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后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任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系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將異源八倍體小黑麥應用於生產,育成的“小黑麥2號”“小黑麥3號”以及中矮稈的八倍體小黑麥品種“勁鬆5號”和“黔中1號”在貴州高寒山區和丘陵地區推廣。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鮑文奎是中國植物多倍體遺傳育種創始人。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我國植物多倍體遺傳和育種研究,數十年如一日潛心鑽研同源四倍體水稻和異源八倍體小黑麥相關工作,採用染色體加倍技術培育新作物、改良現有作物的特征,在世界上首次將異源八倍體小黑麥應用於生產,為植物多倍體遺傳育種工作解決了結實率、飽滿度等多個世界難題。
回國途中船上被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六月,陽光燦爛。特別是對於即將取得博士學位的學子們來說,火紅的驕陽如同黃金一般洒在他們的身上。在學子們的翹首以盼中,畢業典禮的庄嚴時刻終於到來。這一天比高照的艷陽更讓他們亢奮﹔這一天,象征著榮譽與希望。鮑文奎也是畢業生中的一員,然而此刻的他卻遠離了沸騰的典禮現場,置身於中國自然科學工作者協會留美分會的芝加哥年會會場。這場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動員留美學子回國參加建設。回國,對於留學生來說是個重大抉擇,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生的未來走向。鮑文奎畢業於世界知名學府——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的是生物學熱門專業——化學遺傳學。在美期間,他與人合作發表的論文多達15篇,可謂前途一片光明。但對於鮑文奎來說,他心中早對人生路線有了打算。在中學時期,他就對生物學頗感興趣,常與同學討論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從中央大學農學院畢業后,他到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從事小麥育種、栽培和細胞遺傳研究。赴美深造期間,他的研究興趣也一直是在植物育種的應用方面,打算以遺傳學作為改變祖國農業落后面貌的利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鮑文奎看到了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希冀。古老而年輕的祖國,比異鄉的陽光更讓愛國者感到由內而外的溫暖,像充滿魔力的磁石讓太平洋彼岸的游子魂牽夢縈。
1950年8月28日,美國當局對中國留學生的“禁止離境”法令尚未發出,百余名中國學人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郵輪在舊金山啟航。這是“威爾遜總統號”的第17次航行,也是20世紀50年代初留學生回國大潮中同船回國人數最多、國際影響最大、后來走出來院士最多的一次航班,鮑文奎正是這趟傳奇航班中的一員。8月30日至31日,該郵輪經停洛杉磯時,發生了錢學森行李被扣、趙忠堯行李被查事件。雖然輪船最終得以啟航,但這趟航行已注定不會平靜。9月12日,船抵日本橫濱時,船上突然播放廣播,以調整房間為由催促四名旅客帶上隨身行李搬到指定房間。被點名的這四名旅客,正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趙忠堯、羅時鈞、沈善炯和鮑文奎。趙忠堯等三人隨后均被美方情報人員無理扣押,隻有鮑文奎因沒離開自己房間而逃過此劫。9月17日,郵輪抵達菲律賓馬尼拉,廣播不出所料再次響起,上一回“漏網”的鮑文奎被單獨呼叫。這一次,美國情報官員和菲律賓警察仔細盤查鮑文奎的行李近四個小時,還是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美國特工想強行扣下鮑文奎,但由於當時的菲律賓不受美國駐軍管制,美方缺乏在菲律賓抓人的正式手續,無奈之下隻得放人。9月19日,這艘遠洋客輪劃開萬頃波濤,終於載著歸國心切的學人們抵達祖國。鮑文奎辭謝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熱情邀約,回到了他3年前離開的地方——四川省農業改進所。
為老百姓能吃飽肚子做些事
科技現代化,不會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喊”而就,需要人們從現有的條件出發,知難而進、堅持不懈。鮑文奎的科研工作,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當時,世界上栽培的普通小麥品種大多是六倍體。六倍體是從二倍體到四倍體天然加倍而來,每次進化都讓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大大提高。20世紀30年代末至50年代一度出現了培育八倍體小黑麥的熱潮,但終因結實率不高和種子飽滿度不夠而冷了下來。當人們紛紛轉回六倍體小黑麥的培育時,鮑文奎卻決定把八倍體小黑麥的培育工作堅持下去。憑借自身的專業素養,他判定培育八倍體小黑麥在理論上是站得住腳的,從實踐中來看這項工作也是剛剛起步,就這樣放棄是不可取的。“祖國是一個人的根,中國的老百姓太不容易了,我們要為他們能吃飽肚子做些事。”懷著這樣的信念,鮑文奎下決心要摸索一條新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需要終生奮斗。“我們這一代干不成,下一代接著干下去,一定會成功的。”說干就干,從1951年初開始,鮑文奎帶領他的團隊用稻麥為材料,以小黑麥為重點,全面鋪開了多倍體育種工作。從實驗室到地頭,再從地頭到實驗室,工作量是巨大的。鮑文奎和他的隊員,就像蜜蜂一樣緊張勞作,科學家精神在夜以繼日的忙碌工作中熠熠發光。
除了工作本身的難度之外,教條主義問題給鮑文奎的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學術界在生物學方面獨尊李森科學派,對鮑文奎師承的孟德爾—摩爾根學派的批評甚囂塵上。與李森科學派強調外部環境因素的決定作用不同,孟德爾—摩爾根學派更強調內部因素的決定作用。鮑文奎的研究課題被強行中止了,但他堅持真理的態度並沒有改變。憑著鮑文奎的學術積累,他本可以馬上選些別的小題目發表,或是屈服壓力找個“熱點”出成績。但是對於他來說,科研題目的選擇不是取決於個人名利得失,而是取決於社會需要和客觀可能。鮑文奎深愛著祖國和人民,他的愛不是表現在口頭上,而是要用畢生所學為老百姓培育出有實際價值的新作物。1955年,鮑文奎奮筆疾書,向中國科學院和農業部反映了多倍體育種的情況。1956年8月在青島召開的遺傳學座談會正式認可了孟德爾—摩爾根學派的合法地位。鮑文奎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確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祖國的科學事業一定會迅速繁榮起來”,並表示“決心努力爭取做一個先進的科學工作者”。
把種子播撒到長征路上
一部人類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糧食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方向,如專家們所言,“傳承了孟德爾的科學,應用了現代遺傳學”。在袁隆平堅定研究方向、克服研究難題的過程中,鮑文奎的指導發揮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最初也是按照李森科的理論做研究,幾年都沒有結果。從1958年開始,他試圖按照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進行育種。1961年到1962年,袁隆平通過跟蹤觀察天然雜交稻株及其第二代的“分離現象”,驗証了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的正確性。興奮之余,袁隆平迫切需要進一步找到雜種優勢利用的理論依據,但向誰求教呢?他想到了備受自己恩師管相桓推崇的遺傳育種學家鮑文奎。此時鮑文奎已被調到北京,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和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兼職教授。袁隆平利用暑假自費進京,以學生之名見到了在農業科學領域大名鼎鼎的鮑文奎。當袁隆平提起對於李森科學派的疑惑時,鮑文奎直截了當地批判了李森科學派錯誤的學術觀點,解開了袁隆平思想上的種種疑慮。了解到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老百姓的挨餓問題后,他鼓勵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質,推動生命的進程,是培植人類文明的事業。從事這樣的事業,乃是生命的價值所在。他還勉勵袁隆平大膽探索,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學問。為了更好地幫助袁隆平,鮑文奎指導他在中國農科院圖書館閱讀相關外文資料,了解國外研究的最新進展。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直到電視劇《功勛》的熱播,才被更多人所了解。
20世紀70年代,鮑文奎團隊的小黑麥種子作為高產穩產的作物良種,播撒到了紅軍當年走過的長征路上。小黑麥的到來使這些高寒貧瘠地區朝著糧食自給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1977年,“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考察組來華訪問,指出歐洲、北美和墨西哥用胚培養出的小黑麥原種數量還不及中國不用胚產出的十分之一,稱贊中國小麥育種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這種高產小黑麥在全國的種植面積達40萬畝,鮑文奎於同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鮑文奎正直、愛國、勤奮好學並善於思考的為人品格,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探索科學真理的職業精神,將永遠鼓舞、激勵后人。”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對鮑文奎的評價。這位朴實而堅毅的育種科學家,將會永遠被世人所銘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