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既是政治戰又是外交戰的第二次炮擊金門

邢玉國

2022年11月01日08:34    來源:學習時報

第二次炮擊金門,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978年年底,解放軍福建前線炮兵部隊在海、空軍力量配合下,奉命對盤踞在廈門以東大、小金門島的國民黨軍發起的一系列懲罰性作戰行動,又稱“8·23”炮擊金門。這是海峽兩岸70余年對峙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軍事行動。

內外因素促使最高層定決心

引發第二次炮擊金門作戰的主要原因,一是由於美蔣聯合對新中國的挑舋。1950年代,敗退台灣的蔣介石當局,在美國支持下,經常以金門、馬祖為跳板,派兵襲擾福建廈門等沿海地區,並從空中轟炸東南沿海及內地城市,甚至飛到閩浙粵贛皖等省及雲貴高原進行偵察襲擾活動。1955年3月美台“共同防御條約”生效后,美國每年向台當局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至1958年,僅援助飛機就達千余架。二是為了支持中東國家的反美民族獨立斗爭。1958年7月15日,美國出兵干涉中東人民反對親美政府的武裝起義。8月22日,聯大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通過了阿拉伯各國要求美國從中東撤軍的提案。第二天,解放軍便開始對金門實施大規模炮擊。三是國內形勢的需要。通過炮擊金門,能夠激發全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和愛國熱情,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國家各方面建設。

7月17日,毛澤東作出7月25日炮擊金門的決策。隨后,解放軍各參戰部隊迅速向東南戰區集結。8月20日,最高層定下決心:立即集中力量,對金門國民黨軍予以突然、猛烈的打擊,把它封鎖起來。

“隱真示假”初戰獲奇效

為避免暴露作戰企圖,參戰的解放軍東海艦隊魚雷快艇大隊全體人員一律著陸軍軍裝,以“陸上行舟”方式,從上海鐵路輸送隱蔽抵達廈門並進入碼頭﹔空軍採取低空飛行、無線電靜默、逐步推進方式,向東南沿海各機場隱蔽轉場﹔已部署到位的各炮兵部隊,則採取“在凡是金門守軍可觀察到的公路段,白天大批后撤、夜間再閉燈返回陣地”等方式,迷惑台當局和駐金門的國民黨守軍(據之后被俘的國民黨特務供述,當時還真以為解放軍只是在搞演習)。而且前線指揮部要求,在炮擊開始前,所有火炮一律不准試射。

8月23日17時30分,隨著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石一宸一聲令下,解放軍前線炮兵部隊400余門火炮同時開火。這天正好是星期六,炮擊開始時刻又正是金門島上守軍開晚飯時間,金門“防衛部”正在舉行宴會歡迎“國防部長”俞大維。炮彈准確傾瀉到金門“防衛部”駐地北太武山翠谷營區等預設地域,擊中其指揮機關、通信系統和指揮觀察配系,以及港口、營房等目標。持續2個多小時的炮擊,解放軍共發射各類炮彈近3萬發。“國防部長”俞大維被彈片擊傷,金門“防衛部”兩名中將副司令當場斃命,另一名中將副司令重傷3天后身亡。此輪炮擊共斃、傷國民黨軍官兵600余人,擊傷大型運輸艦1艘,初戰達到了奇襲的效果。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的外交戰

炮擊封鎖金門,打擊對象是國民黨軍。但炮戰開始后至9月初,雲集在台灣海峽附近的美軍艦艇就達71艘。如何對待美軍介入,是個政策性很強的外交問題。9月4日,中國政府發表關於12海裡領海權的聲明。之后中央軍委命令各參戰部隊:航空兵要堅決打擊進入大陸上空的國民黨軍飛機,海空軍要在確實不誤擊美艦、美機和有把握勝利的原則下作戰。為試探美台“共同防御條約”的底線,7日,當美艦第一次為國民黨軍艦護航進入金門海區時,毛澤東下令:一是照打不誤﹔二是隻打蔣艦、不打美艦。結果炮聲一響,美艦便迅速撤離到公海觀望。

圍繞放棄還是堅守金馬,美蔣矛盾日益尖銳。蔣介石要求美協防金馬,美卻要求蔣在沿海島嶼減少駐軍,直至撤走。為了不給美逼蔣從金門撤軍找到借口,在10月初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了讓蔣軍留在金門、馬祖,反對美國霸佔台灣合法化的斗爭方針。之后,炮擊金門作戰隨即由“全面封鎖”轉入打打停停,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新階段,炮擊金門的目的轉向配合外交斗爭、反對美國干涉我國內政。10月21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到台灣與蔣介石會談,中國政府遂決定再次炮擊,以抗議美介入台海事務。1960年6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台灣,解放軍炮兵又奉命在其抵達和離開台灣時,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示威性炮擊,共向大、小金門灘頭及空曠無人地區發射炮彈6.8萬余發,數量和火力比“8·23”炮擊還多、還猛,以此宣示中國政府堅決反對美干涉我國內政的嚴正立場。

“打停結合”的政治戰

1958年10月6日,中國政府通過新聞媒體,以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了《告台灣同胞書》,宣布從即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金門島上的軍民可以充分運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文告的發表,標志著炮擊金門行動進入以政治外交斗爭為主、軍事斗爭為輔階段。在奪取福建沿海制空權的空戰中,空軍司令劉亞樓曾向參戰部隊強調軍委的政策:台灣海峽的斗爭屬於中國的內政,由於美國的介入,已成為復雜的國際性問題。因此,軍事斗爭必須服從政治斗爭和外交斗爭。

《告台灣同胞書》發布后,由於美艦仍為國民黨軍艦護航,中國政府決定提前恢復炮擊。但同時確定了“四不打”方針(不打機場、碼頭、海灘和船隻),只是希望國民黨軍能夠長期固守。10月31日,中央軍委又進一步充實了“四不打”的內涵,即逢雙日對任何目標一律不打,逢單日可略微打點炮(一般不超過200發)。炮擊金門逐漸演變為一場特殊的、曠日持久的政治仗:政治上有利則打、無利則停,打的規模、打和不打的具體目標,完全服從政治需要。甚至打和停的時間,竟然還有聲明在先。這種戰法,在古今中外戰史上亦屬奇聞。這種特殊的炮擊方式一直持續到1978年年底。

軟硬結合的攻心戰

和解放軍戰史上的其他戰役戰斗相比,炮擊金門最大的不同就是交戰雙方無接觸,且不以攻城略地為目的。炮擊行動抓住金門諸島面積小、距離大陸近的特點,有效發揮了解放軍炮兵強大的火力優勢,給島上國民黨守軍以強烈的心理震撼。一位國民黨老兵回憶當時的炮擊情景:“我剛給臟衣服抹上肥皂,炮彈就鋪天蓋地地飛過來了,打得太准太猛,營區裡亮光閃閃一片煙塵,大地像裝了彈簧似的一跳一跳的,抖得人都站不住。弟兄們根本沒有防備,四下亂跑著躲避。”與武力打擊緊密配合,解放軍還採取了一系列心理攻勢。《告台灣同胞書》和《再告台灣同胞書》,內容深明大義,情真意切。解放軍還在廈門、大磴、黃岐半島等地建立了有線廣播站,有效音程達6—10公裡,大金門島以東30%的區域、小金門50%的區域均能聽到廣播。解放軍還正式組建了福建前線廣播電台,使用閩南語和普通話對台輪替進行廣播。軟殺傷與前線炮兵打打停停的節奏巧妙結合,及時宣傳了中共中央的對台政策主張,揭穿了美國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堅定捍衛了“一個中國”的立場。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