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薛景霞:在農村大地上干出一番事業

2022年10月31日08:09    來源:農民日報

黑頭白身,耳大稍下垂,四肢修長,體軀呈桶狀,膘厚體肥……通過山東省陽谷縣鴻運牧業有限公司創辦人薛景霞發來的圖片,可以看到以往刻板印象中細線條的綿羊,在公司養殖基地內,仿佛都上了健身房,健美后線條有了肌肉感。

“雖然個頭大,體重300多斤,但是性格可溫順了。”薛景霞介紹,基地裡養殖的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歷時18年潛心培育的品種魯西黑頭羊,是我國北方農區首個被認定的肉用綿羊新品種,目前養殖場內共計養殖2000多隻,年銷售額達千萬元。

“別看現在養得如此紅火,剛開始干的時候賠得一趟糊涂。”薛景霞回憶,“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正是這份感情,讓考入北京郵電大學、學業有成的他毅然放棄了在北京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站在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我心中格外踏實,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干出點事業,做一名新時代農民。”但現實給了薛景霞當頭一棒,由於養殖經驗幾乎為零,隻能沿用老一輩傳統散養模式進行規模化養殖,導致原計劃3個月出欄的1137隻羊養了7個月才勉強達到出欄標准,通過銀行貸款、親友借貸籌的100多萬元創業資金一次虧了40多萬元。第一次養殖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下一步是堅持,還是放棄,他的內心充滿了掙扎。

正所謂不破不立,沉寂了3個月,薛景霞決定從頭開始。“在哪裡跌倒,就在那裡爬起。”這次薛景霞沒有急於動手,而是從上次失敗中總結出幾點原因:缺乏科學的養殖管理知識﹔沒有掌握營養全面的飼料配方﹔不懂常規的免疫程序﹔缺乏專業的獸醫師。

找出問題,對症下藥。通過縣畜牧局的引薦,薛景霞來到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學習,為了盡快掌握養殖技術,他帶著被子在試驗羊場住了下來,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和試驗羊場的工人一起喂養、打掃羊舍、配料、防疫,晚上睡覺之前把所學到的知識用隨身攜帶的本子記下。

就這樣學習半年后,薛景霞重拾信心。但有了前車之鑒,薛景霞這次沒有冒進,他先小規模引進200隻雜交母羊練手,摒棄傳統養殖模式的陋習,合理化分群、精細化管理、科學防疫、營養飼料精准配比,運用在農科院學習到的知識漸漸走上了科學養殖的道路,養殖場也慢慢有了起色。但由於當時沒有招到技術人員,一系列工作都得他親力親為。“特別是做育種工作時十分辛苦,每天零點喂一次,凌晨5點喂一次,下午4點再喂一遍。回到家,累得動彈不了。”薛景霞苦笑著說,“連老婆都說我天天就知道喂羊,都不喂喂兒子。”

付出總會有回報,隨著羔羊成活率的不斷提高,數量逐漸增長,薛景霞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養殖專家,200隻羊的小型養殖場也發展到現在年出欄5000余隻的大型養殖場,年銷售額達到1000多萬元,被聊城市評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薛景霞本人也於2018年被共青團山東省委評為“山東省鄉村好青年”,2019年被聊城市委、市政府評為“歸雁興聊”返鄉興業優秀企業家。

飲水思源,創業成功的薛景霞心系家鄉,毅然加入到家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事業中。薛景霞所處的高廟王鎮是純農業鄉鎮,養殖業作為一項主要產業,養殖技術顯然尤為重要。然而在羊生產過程中,一直難以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羔羊管理不到位,導致死亡率高,另一個是品種選擇不對路,導致產量低、品質差。

羔羊管理是農戶的頭等大事,對此,薛景霞作為農技推廣技術指導員,不斷入戶指導養殖技術,羔羊管理期成活率大大提升,養殖戶的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同時,對於羔羊品種不對路問題,薛景霞與當地政府合作,免費下發一批魯西黑頭羊給有意願的養殖戶養殖,另外還採取“送羊還羔”模式為周邊村民增收,為其免費發放基礎母羊,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提供技術支持、統一保護價格回收羔羊,據測算每隻母羊每年可為農戶帶來3000-4000元利潤。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大力發展三產融合,帶動當地更多人就業,助力家鄉鄉村振興。”薛景霞對未來充滿信心。(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學)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