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最可愛的英名牆

潘文曼

2022年10月29日08:29    來源:學習時報

守護忠骨地,英雄沈陽城。沈陽是一座英雄城市,很大程度上緣起於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正義戰爭,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勝利。19萬多志願軍為保家衛國而犧牲,祖國和人民從來沒有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為了留存這段歷史記憶,也為了讓英雄們流芳百世,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這些犧牲的烈士姓名全都鐫刻在英名牆上。

70多年前,中華優秀兒女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在敵我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經此一戰,粉碎了帝國主義企圖侵略擴張的野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的頑強品格和錚錚鐵骨,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這場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裡程碑。

走進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拾級而上,迎面矗立的是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碑上赫然刻有董必武題詞“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兩側是記錄戰爭瞬間場景的大型群雕,其后是烈士墓群,123位在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長眠於此。他們中有身抱炸藥包沖向敵人的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有以胸膛堵住敵軍機槍口的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有烈火焚身巋然不動繼續潛伏的一級戰斗英雄邱少雲,也有一級戰斗英雄孫佔元、楊連弟……

沿路向北,陵園盡頭處是烈士紀念廣場,環繞廣場的圓形建筑仿佛母親展開雙臂擁抱歸家的孩子,慈愛的胸膛和溫柔的臂膀便是烈士英名牆。圓形寓意回歸、團圓,象征和平、勝利。沒有完全閉合,留一條入口,意味著隨時等候晚歸的孩子。英名牆外側,兩片流水造型的石材背景牆后接下沉式建筑,裡面是存放歸國烈士棺槨的地宮。英名牆內側138塊黑色花崗岩上密密麻麻鐫刻著174407名志願軍烈士的姓名,透過這些熠熠閃光的名字,仿佛又見到了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血戰上甘嶺等激烈的戰爭場景。

廣場中間矗立著一組喜馬拉雅山脈形態的群山雕塑,寓意英雄如山,山前臥著一塊雕刻和平鴿的石碑,上面刻有“和平萬歲”四個字。山背面是影雕工藝巨型紀念畫組,近看是普通的灰白色散點造型,並不呈現鮮明的圖像,退卻幾步遠觀,巨型畫幅躍然眼前,頓時感覺震撼無比。主峰呈現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的迎接場景,自2014年起,迎接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的最后落腳點就是這裡。兩側分別展現志願軍出國跨過鴨綠江的永恆瞬間和在朝作戰的激烈場面,立體生動,氣勢如虹。站在廣場,環顧英名牆,如同與19萬最可愛的人對視,一個個閃光的名字,曾經是一個個熱血昂揚的鮮活生命,如今鐫刻出青春的方陣,銘記著青春的力量,書寫著保家衛國的使命,唱響著源自民族尊嚴的戰歌,彰顯著捍衛和平的正義,澎湃激蕩,壯烈而豪邁。

春季的沈陽,風和日麗,草長鶯飛。清明時節,烈士紀念廣場人頭攢動。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來到這裡,總會偶遇一幕幕感人的瞬間。一位遲暮之年的老兵,身穿舊軍裝,胸前挂著許多軍功章,繞著英名牆蹣跚地走了一圈,最后站在第十一塊英名牆前,一邊撫摸著牆上的某個名字,一邊嘴裡念叨著,我湊近去聽,頓時心頭一緊。老人用我勉強聽得懂的鄉音說道:“我這輩子啊,痛徹心扉地哭隻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結束。”他那被歲月刻滿皺紋的臉上,挂著打轉轉的淚水,可能是皺紋太深,眼淚許久不能掉落。旁邊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大娘失聲痛哭,我聽見了她的大聲訴說:“那年我送你,掉頭一去你是瀟洒的風吹黑發,70年了,再來看哥,踉踉蹌蹌我已是雪滿白頭……”

夏季的沈陽,烈日炎炎。英名牆上的黑色花崗岩吸收了烈日的光照,用手撫摸一下,仿佛觸碰到了烈士們沸騰的熱血,指尖傳來的溫度,直逼心臟,似乎摸到了昔日的戰火。如果下一場雨,雨后空氣清新,細細嗅嗅,泥土中飄來淡淡的甜。狠狠吸一口氣咂摸,還夾著一點腥,可能是長埋這地下的忠骨,通過循環往復的雨水和萬古不變的泥土,傳遞著紅色血脈,以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染著我們的感官,融合於我們的生命。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回家的時候。瓜果飄香,稻穗金黃,月圓人也圓。如果有遠方的孩子,都會選擇在此時回家團聚。這個時候,長眠於異國的英雄們,每年陸續回國。今年又有88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在萬眾矚目之下回到祖國的懷抱。每逢此時,整個大沈陽都處於濃烈的歡迎氛圍中,道路兩旁樓宇幕壁上,不約而同亮著“歡迎英雄回家”,出租車后窗LED屏上整齊劃一地顯示著“錦繡山河,英雄歸來”,各級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挂著歡迎條幅,路上行人的衣服上、帽子上印著各種形式的英雄回家等字樣……一瞬間,沈陽這座曾經送行志願軍最后一站的大城市,變成了迎接烈士回家的最前沿。

冬季的沈陽,天寒地凍。一場大雪,世界都是白色的,到處一片蕭瑟。這個時節想在室外找幾抹綠是很難的,然而烈士陵園裡卻有很多。鬆柏們依舊綠油油地矗立在那,為烈士們站好崗。這些綠植的頭上頂著一個冬天都不會融化的積雪,與鬆柏相映襯分外精神,成為沈陽的一道風景。烈士紀念廣場上的積雪被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除去,但是去得了積雪卻去不掉入骨的寒冷。每年我都會在冬季來兩次陵園,不為別的,隻想不及萬一地略略體會一下當年志願軍入朝作戰時的嚴酷環境,那時候的冷比現在更甚,他們卻隻穿單衣,沒有棉帽,甚至夜裡沒有棉被。我總想,那該是怎樣錐心刺骨的冷?又是怎樣的鋼鐵意志讓他們不懼嚴寒、不畏強敵堅持作戰?一想到這些不禁肅然起敬,在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許多困難時便覺得沒有什麼是克服不了的。

四季輪回,斗轉星移,轉眼70載歲月已逝。時代日新月異,飛速發展,讓我們的腳步匆匆,心心念念的人和事越來越多。但是英名牆要常來看看。每每來此,站在英名牆前,伸手碰觸,橫橫豎豎,都是最可愛的名,久久凝望,方方正正,皆為最偉大的字。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