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體現徹底的“實踐的唯物主義者”本色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韓樹英的治學之道

侯才

2022年10月12日08:2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體現徹底的“實踐的唯物主義者”本色

今年是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韓樹英誕辰100周年,從事黨的哲學理論教育工作68周年。韓樹英1922年10月15日出生於遼寧大連。1942年留學日本,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並從事革命活動﹔1943年底,毅然放棄學業,克服艱難險阻回國投身革命﹔后進入中共中央馬列學院(后為中共中央黨校)學習,畢業后留校專事哲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並先后任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部)副主任、主任,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副校長等職。韓樹英畢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宣傳和普及,為推進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並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為黨校教育事業特別是哲學理論教育事業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韓樹英對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對象、體系和作用的深刻闡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深入闡發,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及其所反映的一般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的具體表現的揭示等。這種闡述、闡發和揭示,以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問題為中心,立足於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不僅聚焦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基本原理,充分借鑒吸收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成果,而且還致力於從哲學的高度反映、總結和概括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以及致力於反映黨和理論界對這些基本經驗所作出的新的理論概括,貫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之間的聯系,賦予了理論闡釋以鮮明的時代感和較強的現實針對性,豐富、具體化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內容。

明晰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對象、體系和作用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如何深入理解和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和根本特征,這是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需要解決的前提性問題,也是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首先必須面對和回答的根本性問題。為了對這一問題盡可能作出科學闡釋和說明,韓樹英反復悉心研讀經典作家原著,注意廣泛借鑒和吸收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積極成果,特別是對民主德國哲學界關於“實踐”概念和“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及其在國際哲學界產生的影響給予極大的關注和認真的研究。在1981年10月全國毛澤東哲學思想討論會上,韓樹英就“實踐”概念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以及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這一命題的意義作了深入闡述,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這一重要觀點。他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其哲學的根本特點看成“實踐的唯物主義”,如果說這樣也算給他們的哲學標上了名稱的話,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基於這種理解,韓樹英始終堅持和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書齋哲學,而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他還將“實踐的唯物主義”看作一個更高層次的概念,用“實踐的唯物主義”來統攝“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將后者視為前者的具體化,他指出,“實踐的唯物主義,包括的內容很廣泛,辯証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都包括在內”。韓樹英的這一創見,比此后於1983年開始在我國哲學界普遍興起的關於“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早了兩年,可謂開啟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關於“實踐唯物主義”討論的先河。隨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被正式寫入1983年9月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並得到了多方面和系統的發揮。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在《真理的實踐標准和科學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認識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綱)》《自然辯証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體系、結構》等文中,針對國際國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爭論,韓樹英提出,作為完整的科學的哲學世界觀,從研究對象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應是以人同周圍環境的關系為中心,重點研究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研究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二是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本質特征及其一般發展規律問題,三是研究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哲學問題。韓樹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象的這種理解,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建構。韓樹英認為,在編撰通用哲學教科書時,鑒於其性質和作用,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和表述宜採取謹慎的態度。傳統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分的框架固然有其局限性,即容易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二元化,但是如果融辯証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一體,則容易導致弱化歷史唯物主義的地位甚至肢解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內容。鑒此,他在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的過程中,一方面從學科角度對既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進行調整和補充,如增加“物質世界的聯系和發展”“認識的辯証過程”“社會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等專門章節﹔另一方面遵循“結合社會主義的發展、結合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問題來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原則,對既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進行擴展和延伸。這突出體現在:專設章節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探討矛盾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等辯証法的基本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發生作用的特點,以及揭示歷史唯物主義諸基本原理及其所反映的一般社會發展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具體表現和意義,等等。這種對體系建構的處理,形式上雖然基本沿襲了既有的傳統體系結構,但實際上已經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創新了這一體系結構。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作用。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中,韓樹英根據時代的變化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需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具體作用進行深入揭示和獨創性闡述。他將其具體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對幫助人們確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和加強社會成員政治上的統一具有政治的意識形態作用。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偉大的認識工具,對不斷深入探索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具有理論的認識作用。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對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具有科學的方法論作用。第四,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社會主義意識的最高形式,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對人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精神風貌的形成具有思想指導的教育作用。

深入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

韓樹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諸基本原理的深入闡釋和發揮具體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以及相關論文中,涉及諸多領域和方面,內容十分廣博。這些闡發不僅深化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一些基本原理的內容,而且也澄清和回答了一些重大哲學理論問題。例如:為了深化和豐富對物質論、運動論、時空論以及意識論的理解和闡述,對非歐幾何、相對論、人工智能、系統科學等重要自然科學成果進行了哲學闡述和概括,對“黑洞”假說、“宇宙大爆炸”理論、信息的本質等現代自然科學提出的疑難課題給予了哲學分析和解答﹔從意識的動態過程的角度對意識的功能進行具體揭示和全面概括,提出意識具有“認識的作用”“預見的作用”“確定目的、目標和任務的作用”“制訂行動路線、計劃和選擇較優方案、方法的作用”“對人們的行動的指導與控制的作用”以及“規范和調整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作用”等六種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作用﹔揭示系統科學中具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內涵,對其進行抽象和提升,將其主要概念納入傳統的辯証法理論中﹔針對傳統教科書在“歷史唯物主義”緒論部分通常僅論及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而未能涉及社會歷史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這一缺陷,設置專門章節對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與人的主體活動的關系進行深入闡述,提出“人類歷史過程是社會客觀規律的作用與人的主體活動的統一”,社會歷史規律不僅是人類社會諸種現象和過程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和必然的聯系,同時更是人們的實際活動與這種活動的結果之間的聯系,它是客觀的但絕不是在人們的活動之外自動發生的規律,而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針對學界和社會上片面地強調和夸大認識論的傾向,科學全面地闡明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地位,指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認識論既是其完整哲學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或分支學科,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相對獨立性﹔針對以往對毛澤東《矛盾論》中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者相互關系論述的誤解及其在實踐中帶來的危害,對毛澤東論述的兩種“決定作用”的不同內涵進行仔細辨析和深入闡發,指出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指的是生產力規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發展趨勢,而“變更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決定作用指的是在實踐活動中把握影響事物發展的主要環節,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發生的,是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因此,絕不能把這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決定作用”等同起來而陷入“循環決定論”﹔等等。

具體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的表現

韓樹英認為,哲學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應是高度統一、密不可分的。他強調,“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不是最終落腳到科學社會主義,在理論上就是沒有得出最終的結論,是半途而廢,沒有結果﹔另一方面,講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如果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理解它,也就把握不住它的根本,會產生各種片面的理解,導致犯各種錯誤”。這種對哲學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相統一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一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該書下大氣力對辯証法各基本規律以及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和特點進行了深入探討和揭示,並從哲學的高度回答了與之相關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書中指出: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必須在承認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著重研究其特殊性﹔由於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系的基礎之上,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社會主義社會為消除社會發展的自發性提供了根本的前提,但是要真正做到消除這種自發性,實現社會的自覺和有計劃的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嚴格遵循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調整和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賴以發展的重要動力,而經濟體制以及政治和觀念上層建筑的改革,必須遵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基本規律﹔改革的實質,歸根到底是要根據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採取最適當的生產關系具體形式,來最大限度地、全面地發揮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內在的動力作用,推動生產和需要的矛盾運動,發展生產力﹔等等。

韓樹英不僅在理論上堅持理論與實踐、哲學與社會主義的統一,而且將其徹底貫徹到自己的工作實踐中。他善於從哲學的高度分析和把握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現實問題,勇於堅持真理和實事求是,做到了黨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一,不僅是用哲學引領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倡導者,更是推動者和實踐者,體現了作為一名徹底的“實踐的唯物主義者”的本色。他畢生致力於黨的理論教育事業和思想理論建設事業,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致力於用哲學引領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體現了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高度的黨性原則和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忠誠黨的理論教育事業以及國家哲學和社會科學事業的崇高風范,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哲學研究與社會主義實踐相統一的優良學風,以及勇於堅持真理、勇於實事求是、勇於開拓創新的可貴品質。韓樹英的精神風范和高貴品質同他的哲學理論貢獻一起,共同構成了他為黨的理論教育事業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所增添的寶貴精神財富。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