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從“春蕾女童”成長為科研工作者的於國文

翩然“蝶變”后,將愛傳遞給更多人

2022年10月11日17:33    來源:中國婦女報

“‘春蕾計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多年來,正是這些來自社會的滿滿善意,帶給我溫暖的力量,支撐著我平穩度過人生的每個階段。”於國文說。

從“山裡娃娃”到博士后,再到科研工作者,於國文憑借著努力和社會關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採訪中,記者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堅韌和聰慧,更被她言語間透露出的,對一直以來鼓勵、陪伴她前行的家人和社會的感恩之意而深深感動。

讓女孩讀書 家人從未動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偏僻山村往往與貧窮、偏見和淳朴的愛對應,於國文的整個童年時期,也總繞不開這三個話題。

“因病致貧是我們家生活困窘的主要原因。”於國文說。

1988年,於國文出生在南京市北部山區的一個農村家庭,因為家庭經濟收入有限,營養跟不上,家裡大部分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太好,用於國文的話來說,“我的爺爺奶奶、媽媽妹妹,包括我自己都是‘藥罐子’,我們家很大一部分開銷都用在了看病上。”

到了該上學的年紀,家裡一下子拿不出幾百元的學費供於國文讀書,隻能交一部分讓她先讀著,然后再10元、20元慢慢補,這讓於國文每次上學的時候都有一種“厚著臉皮去的感覺”。

在當時,錢對於於國文而言就代表著能一直讀書。那時候,她手裡有錢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交學費。“記得有一次,我靠著‘撒潑打滾’從媽媽手裡要來了5塊錢,然后立刻跑去學校把錢交給了老師,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分期付款”給於國文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害怕老師去家裡。“上學的時候我的成績還算不錯,老師去我家不太可能是因為學習情況,十有八九是為了催繳學費。”在於國文的記憶中,老師不僅要張羅班級的大事小情,要教書授課,更要保証學生們“一個都不能少”。

她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通常因催繳學費家訪,老師總會顧及學生們的感受,會選擇她們在學校上課的時間。“但我記得有一天老師來得太早了,我還沒來得及去學校,為了避免尷尬,我隻能低著頭趕緊去學校,假裝自己不知情。”於國文說。

雖然家裡條件艱苦,但對於讓於國文和妹妹上學這件事,家裡人卻從未動搖過一分,“我們全家男女老少的意見保持高度一致——‘男孩女孩一個樣兒,學必須上’,擁有這樣的家人,我真的很幸運。”

對於當時“重男輕女”思想仍根深蒂固的小山村來說,家人全票支持“女孩子也必須上學”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

“畢竟在當時,我們村不少家庭還是覺得女孩子讀書是沒什麼用的。”於國文回憶,當時發生在班級中的一件事,也印証了那個時代女孩讀書的不易。當時,於國文所在的班級一共24個人,女生隻有8人,還有2人中途就退學了。“這2人中有一個女孩兒是跟弟弟一起上學的,她成績特別好,但是隻讀到2年級,為了供弟弟讀書,讓她輟學了。”於國文說。

於國文博士后出站,妹妹碩士畢業,兩人都留在了北京。“其實這些年村裡人的思想也慢慢轉變了,我和妹妹的成長經歷也算是在村裡樹了個‘小榜樣’,現在每次回老家,村裡人都會夸我父母有遠見,培養了兩個優秀的女兒。”

“春蕾計劃” 筑夢求學

1999年於國文來到鎮上小學繼續讀書,由於符合條件,國家為她減免了學費,但書本費和雜費對於她的家庭來說依然是筆不小的開銷。

“在我們家手足無措的時候,‘春蕾計劃’來到了我的身邊”,於國文說,因為品學兼優,她幸運地接受了“春蕾計劃”的資助,成為一名“春蕾”女童。“這意味著,從五年級直到初中畢業,我都沒再為書本費和雜費擔憂過。”

但“春蕾計劃”帶給於國文的,絕不僅是幾年的費用這麼簡單,她告訴記者,在“春蕾計劃”的影響下,很多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對她所在的學校和她本人進行資助。“他們有的捐贈書本、文具,有的捐贈衣物,來自社會各界的溫暖和關懷從四面八方涌來,讓我被濃濃的愛意包圍。”

“春蕾計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於國文上大學前夕。“當時,有愛心企業為我提供大學學費的資助,這些源源不斷的幫助讓我的求學路變得更加順利,我也更有動力,決心一定要踏實學習,將來學成后要回報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於國文的求學路不斷向上攀升,高中畢業后,她考上了南京師范大學,本科畢業又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的碩士、博士,並進入博士后工作站繼續開展研究工作。

2019年博士后出站,於國文進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工作,主攻方向是小學階段的教育研究,當被問及為什麼會選擇這份工作時,她說:“我一直認為教師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現在,我雖然不是直接當老師,但是每周都要直接和老師們、孩子們接觸,這讓我很開心。”

直到今年5月,已身懷六甲的於國文依然堅持每周與老師們溝通,讓自己及時掌握教學中的問題,用她的話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熱衷公益 回報社會

幸運地成為“春蕾”女童接受資助,感受陌生人的愛,於國文也因此非常熱衷於參加公益活動。大學期間,她曾去醫院當志願者、幫扶聾啞人、在農民工子弟學校支教。她想把別人曾經給予她的幫助再傳遞下去,在行動中回報社會,感恩他人。

在南京上學的時候,於國文每周三都會去一家農民工子弟學校代課,盡管學校偏僻,交通不便,最初與她結伴代課的不少人都中途放棄了,但於國文從始至終堅持了下來。

在北京上學的時候,於國文的大部分課余時間都“泡”在了志願服務裡。“記得當時,我在一家醫院當志願者的時候,見到了一個特殊的病人,他看上去正值壯年,但卻因患病每天隻能依靠打止疼針維持,隻要稍微晚一點,就能痛出一身汗,但病痛並沒有擊垮他,他很樂觀,很愛聊天,他坦然面對生命無常的豁達讓我心生敬意。”

於國文說,志願服務是雙向的付出和得到,志願者付出了時間和愛心,看到的是百味人生。“志願服務的經歷激勵著我樂觀面對困難,因為它終將過去。”

現在,於國文的寶寶馬上要出生了,她早已與老公達成一致:對寶寶,要物質上窮養,精神上富養。“做公益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富養,以前我做公益的時候,經常看到有家長帶著孩子做公益,等寶寶大一點,我也要帶著他一起!”於國文滿眼歡喜,對未來的生活滿懷憧憬。(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劉世康)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