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專班——

保護好黃河口濕地(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本報記者  趙  兵

2022年10月07日09: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秋季的黃河三角洲河海交匯處,景色壯美。黃河奔騰萬裡,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匯入大海,造就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東營考察時說:“要把保護黃河口濕地作為一項崇高事業,讓生態文明理念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發揚光大,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增光增色。”

殷殷囑托,使命在肩。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工作專班不怕吃苦、履職盡責、科學保護,換來了黃河入海口濕地生態的日益向好,為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0年8月,自然保護區管委會成立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工作專班,經過兩次調整,今年1月形成現在的專班隊伍。專班下設生態修復組等7個專項工作組,共有55人。今年8月,專班獲得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榮譽稱號。

長期以來,黃河三角洲鹽鹼化嚴重,植被稀少,保護工作從何下手?

濕地修復,水是關鍵。專班人員認真研究自然規律,通過引水提水、水系連通等工程,進行生態補水。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主任劉靜說:“近3年,我們通過科學監測管理,給濕地生態補水4.69億立方米,濕地生態功能明顯改善。”

一個腳踩的小坑裡,翅鹼蓬長勢茂盛,而小坑外的植物卻稀稀拉拉。“小坑裡有水分,種子吹不走,所以長得好。”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書記、專班負責人許明德說,專班人員受此啟發,總結出灘涂濕地生態治理“八步工作法”,推進微地形塑造。

在這片鹽鹼荒地上,專班人員長年堅守一線,涉泥濘、過沼澤、穿蘆葦,奔波於數萬畝的濕地修復項目現場。他們勤於鑽研技術,深入研究生物規律,及時獲取生物信息……

如今,保護區累計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先后實施16個濕地修復項目,連通水系241公裡,修復鹽地鹼蓬、海草床4.7萬畝。濕地面積增加188平方公裡、增長了12.3%,原先的光板地、鹽鹼灘,變成了生物多樣性富集的大濕地。

“這幾年,不僅鳥兒數量多了,而且許多候鳥變成‘留鳥’。”東營市觀鳥協會會長郭建三感受明顯。鳥兒數量的增多,源自生態環境的改善,更離不開鳥類保護工作的扎實開展。據統計,自然保護區發現鳥類371種,其中丹頂鶴、東方白鸛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鳥類90種。

無論盛夏酷暑,還是三九嚴寒,專班人員盡心盡責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除了長年堅守一線、辛勤付出,他們還發力科技創新。高級工程師王安東發表論文23篇,編寫專著4部,申請發明專利4項……面對鳥類監測中存在的看不全、看不清、數不對等難題,王安東研發了濱海濕地鳥類監測新技術,建立典型鳥類和珍禽三維數據庫,為棲息地營造和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離不開法治護航。實踐中,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面臨一系列困難挑戰,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去年年初,保護區發生一起盜捕牡蠣案件。為快速取証,自然保護區綜合執法負責人趙德存和隊員兩天兩夜沒有休息,最終圓滿完成了取証任務。

過去,自然保護區管委會沒有綜合執法權,執法工作無從發力。專班探索多部門聯合執法途徑,建設綜合執法與公、檢、法系統“四位一體”聯合執法工作站﹔建立了“生態警長”機制,在山東率先設立了環境資源審判庭,在保護區創新設立生態濕地保護巡回法庭和檢察工作站,形成打擊環境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合力。

“自從形成執法合力以來,辦結公益訴訟案件2起,挽回環境損害損失310余萬元﹔正在辦理公益訴訟案件5起,涉案賠償總額達1000余萬元。”許明德介紹。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07日 02 版)

(責編:彭曉玲、宋美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