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勇
2022年10月05日08:34 來源:解放日報
“五星紅旗”是伴隨新中國創建產生的新名詞,是對曾聯鬆在上海設計的新中國國旗圖案的精確指稱。
此前,曾聯鬆在為設計稿所寫釋文中,僅強調“黃金色巨型五角星”與“四顆黃金色的中型五角星”之意義以及“旗面為紅地”,而並未提出該旗方案的名稱。
曾聯鬆的應征稿寄到新政協籌備會后,被標號為“復字第三十二號”編入《國旗參考資料》。1949年9月23日,第六小組召開國旗國都紀年分組討論,就38個精選方案展開討論。
其中,“復字第三十二號”的釋文是“紅色:代表革命與斗爭﹔大星:代表共產黨之領導與人民解放軍﹔四個星:代表新民主主義之四個階級聯盟。黃色:代表中國為黃種人”。
9月25日夜,毛澤東在豐澤園會議廳召集協商座談會,推薦了“復字第三十二號”圖案,指出“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
兩天后,新中國國都紀年國旗國徽國歌方案付諸表決。馬敘倫代表國都紀年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委員會,向大會報告整理經過。其提交的《四個決議草案》顯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紅色象征革命,五顆黃星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經過充分討論,周恩來提出將草案付諸大會表決,最后獲通過。當天會議的簡要記錄稿上如此記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隨即又將“紅”字劃去,接下去寫上“五星紅旗”四個字。可見,在大會通過國旗草案時,已正式提出了“五星紅旗”的名稱。
作為第六小組聘請的專家,又親証“五星紅旗”誕生經過,艾青特意創作了《國旗》:美麗的旗,庄嚴的旗,革命的旗,團結的旗。四顆金星,朝向一顆大星﹔萬眾一心,朝向人民的革命。我們愛五星紅旗,像愛自己的心。沒有了心,就沒有了生命。我們守衛它,它是我們的尊嚴﹔我們跟隨它,它引我們前進。革命的旗,團結的旗,旗到哪裡,哪裡就勝利。
該詩發表於9月29日《人民日報》第8版。借由朗朗上口的詩句,“五星紅旗”進一步在全國傳播開來。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