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01日10:16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20世紀70年代,在我國最北部一個偏僻村庄,我和十幾個七八歲的孩子一起坐在土坯房的教室裡,瞪大眼睛,豎著耳朵,聆聽老師朗讀一年級的語文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個小村子叫沙洲壩,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那兒住過。村子裡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
在課堂上,老師動情地說:“這口井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紅井。小小一口井,貯滿清泉,也貯滿共產黨一心為民的深情厚意。”
下課的鈴聲響了,我的思緒早已飛向了遠方。沙洲壩,離我們遠嗎?紅井水,真比村裡的井水甜嗎?一連串天真幼稚的問題,在我腦海裡縈繞。特別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14個大字,深深地刻在了我幼小的心靈裡。
幾十年的光陰,雨絲風片一般飛逝。對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敬仰之情一直印在心間,如紅井水一般源遠流長。
紅井,你有何神奇,讓我魂牽夢繞﹔紅井,你有何魅力,讓我思念數十個春夏秋冬。那年初春,我和愛人、兒子終於來到了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的“共和國搖籃”——江西瑞金,實現了我兒時的夙願。
當我來到沙洲壩,走近紅井,無限敬意油然而生。紅井,一口普通的井。井邊用當地特有的丹霞石塊拼砌而成,從井口往裡俯看,井水依然清澈如故。當我喝下一口清冽甘甜的紅井水,真是滋潤心田,令人陶醉。
聽當地一位江西老表講,這裡曾流傳一首民謠:“有女莫嫁沙洲壩,天旱無水洗頭帕。”住在沙洲壩的人,吃的是又臟又臭的塘水。1933年初,毛主席和臨時中央政府機關遷到這裡后,深入調查,體察民情,寫下光輝文獻《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尤其是毛主席看到鄉親們吃水這麼困難,很是痛心,決定要幫村民解決這個問題。一天清晨,毛主席帶著幾位同志沿著沙洲河步行而上尋找水源。沙洲壩是一個前連丘陵、后依高山的村庄,前面村邊蜿蜒而過的沙洲河河床遍地沙石,滴水不存。他們費盡苦心,歷盡坎坷,終於在后山找到了一股山泉,暫時解決了村裡的喝水問題,但仍然無法長期供水。於是,毛主席和大伙商量挖井。但沙洲壩村民迷信風水,傳言說沙洲壩是旱龍爺的地盤,挖井會得罪旱龍爺,殃及四鄰,禍及子孫,都不敢挖,寧可喝臟塘水度日。毛主席了解這一情況后,笑著對大家說:挖井是為了大伙兒有干淨的水喝,真要是有旱龍爺來找麻煩,就讓他找我毛澤東好了!聽到毛主席的話,大伙兒都笑了起來。
在毛主席的帶動下,村裡的群眾、紅軍戰士、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一起,挖的挖,鏟的鏟,挑的挑。一個星期左右,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終於挖好了。
1950年,經過修繕,當地群眾正式將該井取名為“紅井”,后又在井旁立起石碑,上書“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井因碑而增輝,碑因井而揚名,井與碑交相輝映著這段紅色歷史,一直感動、激勵著后人。
站在碑前,看著那行遒勁的大字,我不由得想起南北朝庾信的《征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這時耳邊響起當地人唱的歌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喝上一口紅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回望歷史,飲水思源,更知當年革命創業之艱辛、今天幸福生活之甘甜。
紅井旁,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一隊小學生正在聽老師講述紅井的故事,他們一個個聽得很專注,清澈的眼睛裡閃著天真的光。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紅井,不僅是飲水思源的紀念地,更是汲取精神力量的幸福井。(崔國璽)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