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何澤慧: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黃濤 王慧

2022年09月28日08:1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何澤慧: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何澤慧(1914.3.5—2011.6.20),出生於江蘇蘇州(原籍山西省靈石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高能物理與高能天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1940年在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攻讀“實驗彈道學”專業,獲工程博士學位﹔1946—1948年在法國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工作,在約裡奧·居裡夫婦的指導下,與錢三強一起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1948年回國參與創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成功研制出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參與了反應堆與加速器的建設與實驗,並承擔原子彈與氫彈研制中的基礎性科研任務﹔1964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1973年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97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何澤慧是中國原子能物理事業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者之一。她以滿腔的熱忱領導開展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的實驗,積極推動了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理論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她與錢三強共同書寫了中國核物理學的不朽傳奇。她取得重要科學成就的密鑰,就是她名字中的“慧”字:繼家訓慧根深厚、承師風慧眼獨具、重奉獻慧智澤世、懷素朴慧心如蘭。家庭的熏陶、大師的影響、事業的擔當、自身的修為,共同成就了這位智慧的科學家。

  求學較真:繼家訓慧根深厚

  何澤慧祖籍山西省靈石縣,她出身於“五世翰林”的大家族,在山西流傳著“無何不開科”的說法,在清朝時期,何氏就出現了15名進士,父親何澄是文物鑒賞家,曾東渡日本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堂畢業,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最早的會員之一,著名的蘇州網師園曾是何澄私宅。何澤慧母親的家族也為科舉望族,外祖父王頌蔚是清朝進士、蔡元培的恩師、蘇州三大才子之一,外祖母王謝長達是晚清著名女權主義者、教育家、婦女活動家,母親王季山是物理學翻譯家。受到雙重書香門第、開明家庭的浸潤熏陶,何澤慧自幼慧根深厚,天資聰明。

  何澤慧的小學、中學是在外祖母創辦的著名的“振華女校”裡度過的。它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其他私立或教會學校不同,十分重視理科和英語的教學,數理化教材也都使用國外原版,該校曾一度被視為當時江南的清華預備校,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教學仍然佔有相當重要位置。學校還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注重閱讀課外書籍和接觸社會。在這種兼收並蓄、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何澤慧在德智體美、詩文書畫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發展,成為一位興趣廣泛、多才多能的“蘇南才女”。

  1932年,何澤慧前往清華大學物理系就讀。在國難當頭的形勢下,受家族“科學救國”理念的影響,何澤慧沒有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藝術專業,而是選擇了與軍工相關的物理專業。那年,物理系一共招收了28名學生,其中有10名女生。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教授們認為,女生學習物理難以學有所成,於是勸說她們轉系。何澤慧顯示出性格裡較真倔強的一面:“你越不讓我來,我越要來﹔你們不讓我念,我偏念!”4年的學習中,不斷有人退出物理專業,何澤慧不僅沒有轉系,反而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強手如林的物理系,以全班畢業論文最高分的優異成績畢業,排名第二的則是她未來的“科學伴侶”錢三強。

  1936年,畢業后的何澤慧決定赴德留學,“為中國學造大炮”,她選擇了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實驗彈道學”專業。該系與德國軍工業關系密切,保密程度很高,從不接收外國學生,何澤慧主動找到曾在南京軍工署當過顧問的系主任克蘭茨教授,克蘭茨最終被何澤慧的愛國情懷和剛毅執著打動,破例接收了何澤慧,她成為當時該系第一次招收的外國學生,也是彈道學專業招收的第一名女學生。1940年,何澤慧以論文《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獲得博士學位。在求學道路上,何澤慧懷著男女平等的觀念,憑著不服輸的精神,敢於較真,打破陳規陋習,選擇物理學研究作為終身為之奮斗的事業。

  科學求真:承師風慧眼獨具

  獲得博士學位后的何澤慧在第一時間決定回國,准備為祖國抗擊日本侵略貢獻力量。然而,二戰爆發,何澤慧隻能繼續留在德國從事科學研究。1943年,她來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在博特教授指導下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海德堡,她於1945年首先觀察到正負電子彈性碰撞現象的存在,被英國《自然》雜志稱之為“科學珍聞”。何澤慧在這項研究中顯示出敏銳細致的觀察能力、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新現象進行科學分析的能力。

  1946年,何澤慧前往法國,與在巴黎大學居裡實驗室跟隨居裡夫婦從事核物理研究的錢三強結婚。此后,何澤慧進入約裡奧·居裡夫婦領導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工作,與錢三強等共同研究原子核科學。在實驗中,兩人迎難而上,除吃飯、睡覺以外的所有時間均在實驗室裡度過,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在難以計數的裂變徑跡中,合作發現了鈾的三分裂現象和四分裂現象,這個發現是二戰后物理學上很有意義的一項成就,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當年法國科學院把亨利·德巴維獎頒給他們,西方各國報刊稱他倆為“中國的居裡夫婦”。

  何澤慧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不僅在於在科學上她與居裡夫人有直接的傳承關系,而且她們都把自己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成為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楷模﹔她們的品質也一脈相承,性格直率,不喜應酬,生活簡朴。“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簡潔純粹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她們充分利用時間精力,聚焦於科學研究本身,避免很多無意義事情的困擾,可以發現他人看不到的東西,從而練就科學觀測的“慧眼”。2017年6月15日,“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以衛星的形式成功發射,其名稱“慧眼”不僅寓意中國在太空“獨具慧眼”,也是為了紀念推動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發展的科學家何澤慧。

  愛國情真:重奉獻慧智澤世

  盡管在國際上取得了重要科研成就,何澤慧與錢三強始終沒有忘記出國學習的初衷,一心要回到祖國,使原子核物理這門新興科學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1948年夏,何澤慧與錢三強懷著滿腔的愛國熱忱,歷盡艱辛回到祖國,全身心地投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工作中。面對初期儀器設備十分簡陋的情況,夫婦倆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在舊貨店和廢品收購站裡尋找舊五金器材和電子元器件,自己畫圖動手制造簡易車床。正如她所說:“我們早知道國內的情形,回來並不是來享受的,而是來吃苦的。希望在自己國家的環境裡,領導本國的青年做一些事,創造一些工作。”經過幾百次實驗,何澤慧終於在1956年制成了主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核乳膠,建立了我國核試驗技術的基礎。何澤慧並不滿足於單純完成任務,而是目光長遠,及時抓住新的研究方向,深入進行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的基礎科學研究。1958年,何澤慧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為開拓中國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領域的工作作出重要貢獻,使中國快中子實驗工作很快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1973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她擔任副所長,主管宇宙線的研究工作,推動了我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發展。1980年,何澤慧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院士)。1997年,她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如果說錢三強知人善任、為科研組織調兵遣將的話,那麼何澤慧更多的是在具體工作中培養骨干。在她帶領和影響下,一批年輕人迅速成長為我國原子核科學和空間科學事業各方面的骨干力量,黃祖洽制造出了對鈾核裂變徑跡靈敏的核乳膠,陸祖蔭、肖振喜等都曾跟隨何澤慧工作。她培養出我國第一個氣球工程博士,第一批空間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博士。為盡快提高我國科學研究水平,她提倡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發展新的生長點。她反復提及,科學工作者要“立足常規,著眼新奇”,具有“扎扎實實、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她一貫倡導盡量利用簡單的實驗條件做出有意義的研究結果,並且始終身體力行,形成自己科研工作的一個突出風格。

  1984年,何澤慧不再擔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領導職務,也不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但她仍指導培養研究生,與中青年科研人員研討問題。幾十年來,她把自己全部的時間精力傾注在祖國核物理科學事業上,不計個人得失,忘我地在核科學領域辛勤耕耘,直到耄耋之年,她仍然堅持全天上班,為祖國的高能物理與核物理事業耗盡心血。

  抱誠守真:懷素朴慧心如蘭

  令人佩服的不僅是她的事業高度,還有她淡泊寧靜的優秀品格。正如何澤慧所說:“作為一名科學家,本來就應該朴素、真實、勤奮、誠實、講真話。”這常常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精神力量。對科學的“講究”與對生活的“將就”形成鮮明對比,她生活簡朴,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追求科學真理上,從不講究物質享受。直至去世前仍居住在50多年前中國科學院分配的普通居民小區,居室除了木地板,沒有任何其他裝修。單位要給她派專車接送上班,她堅決不要,坐班車一直到92歲。書桌上的鎮紙是她撿來的鵝卵石,腳上穿的是一雙解放鞋,手裡提的是人造皮革包,走在大街上,誰看了都無法相信她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在女兒眼裡,母親何澤慧就是個“生活上沒有什麼要求的普通老太太”。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她始終保持平易謙虛的態度,在榮譽面前始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堅持實事求是,絕不苟且附和,其質朴直率的性格鮮明可見。在199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大辭典》時,她堅決不同意立傳。“淡泊名利,沒有架子,不求享受,嚴謹做事”,是許多下屬、同事以及朋友對何澤慧的真切感受。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人們用“何澤慧先生”的稱謂來表達對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的由衷敬重。何先生以“較真”“求真”“情真”“守真”的態度,直面問題,“躬身入局,挺膺負責”。物質極簡,精神豐盈,生活隨意,默默奉獻,不求索取,這種可貴的“真”追求與“慧”境界,標注了科學與道德統一的高度,是科技工作者實踐科學家精神的光輝典范。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