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文摘

秦元勛:隱姓埋名鑄“兩彈”

2022年09月27日08:15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秦元勛在工作中。

  秦元勛是我國首顆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的大功臣。在198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集體成果獎中,秦元勛與鄧稼先、周光召等9人並列。這樣的民族脊梁,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哈佛裡的“娃娃博士”

  1923年2月13日,秦元勛出生在貴州省省會——貴陽一個商賈之家。

  自幼聰明過人、記憶力非凡的秦元勛,聽哥哥姐姐們念書文,隻要跟著念上幾遍,就能全文照背,被當地人譽為“神童”。

  1937年夏,秦元勛考上了上海中學高中部。然而,他還來不及進上海中學,日軍的鐵蹄就已入侵上海。秦元勛隻得憑上海中學的錄取通知書,進入貴陽高中。連續兩個學期,他都因考試總分第一而免交學費。此時,國立中央大學實驗中學由南京遷來貴陽,秦元勛即報考國立中央大學實驗中學,被錄取為二年級下學期的插班生。

  在國立中央大學實驗中學度過了勤奮的一個學期,秦元勛不僅成績優良,連高三的全部課程也自學完畢。下一步怎麼辦呢?老師告訴他:“現在是戰爭時期,大學招生允許同等學力、沒有文憑的人報考。隻要考試取得的成績,能排列在被錄取人數的前一半,就可以被錄取。你成績不錯,不用猶豫,去報考大學吧!”

  秦元勛因此報考了由杭州遷來貴州的浙江大學。放榜后,秦元勛以浙大數學系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數學系的蘇步青老師很喜歡秦元勛,稱他為“小孩兒”。1999年,秦元勛寄贈一張“全家福”給恩師蘇步青先生,上書:“小孩兒,小孩兒的小孩兒,小孩兒的小孩兒的小孩兒拜望蘇老祖爺爺。”師生情誼,溢於言表。

  秦元勛在數學上的天賦得到了竺可楨校長的賞識和高度評價。竺校長在日記中記載:“秦為貴陽人,本屆畢業生中平均成績最高之一,其人體格亦佳,而性溫厚,洵難得之人才也。”

  1943年,秦元勛以優異的成績從浙大畢業,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蘇步青教授留秦元勛在浙江大學繼續讀研究生,秦元勛卻希望參加國家的留學生考試。他一鼓作氣考了個當年全國留學生數學類第一名,順利進入了哈佛大學數學系學習。

  在哈佛,秦元勛主攻主科數學(側重拓扑學),副科物理(側重理論物理),還利用暑假進修其他科目。1947年,秦元勛獲得哈佛的哲學博士學位。取得兩個學位,秦元勛僅花了5個學期,成了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之一。他的這種速度,在哈佛校史上也是創紀錄的。由於24歲的秦元勛個頭矮小,又長了一張娃娃臉,被稱為“娃娃博士”。

  秦元勛在哈佛學習期間,還廣泛接觸一流學者﹔取得博士學位后,在哈佛大學有名的數學家伯克霍夫手下當過助教。導師邀請秦元勛參加他領導的研發,隻需在申請表格上簽字就可以得到正式工作。但當年,美政府要求申請在要害部門工作的人宣誓保証:“若美國與另一國(包括中國)交戰時,要效忠於美國。”與此同時,周恩來派人游說中國留美學生回國建設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秦元勛得知這一大好消息后,謝絕了伯克霍夫先生留他在哈佛大學做研究工作的好意,決定回國。

  1948年,秦元勛回到故鄉貴陽,與妻子馮敏在貴陽結婚。婚后,秦元勛與馮敏雙雙被派到香港工作。1949年元旦,香港新華通訊社發出邀請函,請秦元勛作為港九區代表之一到解放區去參加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籌備會,秦元勛來到北平。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秦元勛和一批知名科學家被安排站在靠天安門南邊觀禮台的第一排。當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時候,“七死余生”回到祖國的秦元勛早已淚流滿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秦元勛夫妻脫下西裝、旗袍,穿上第二野戰軍的灰棉軍裝,背上簡單的行李,跟隨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部長楚圖南進入重慶,過著每月2元錢零用的全供給制生活。

  1952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正式成立,首任所長是華羅庚。因為“常微分方程”這一大領域缺少一個領軍挂帥人物,在廣泛網羅人才的過程中,華羅庚慧眼識珠,看中了剛滿30歲的秦元勛。1954年1月,秦元勛調入數學所任副研究員,成為當時最年輕有為的專家之一。1959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年10月1日再次登上了國慶觀禮台。

       隱姓埋名研制“兩彈”

  研制原子彈,是增強國防實力提高民族威望的偉大事業。秦元勛又一次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不問西東,踏上了新征途。

  從此,秦元勛隱姓埋名,在公開場合“失蹤”了。他去了哪裡?去干什麼?連他妻子馮敏都不能說,誰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中國的原子彈研制工作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探索與研究,直到1964年10月16日,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3年4月2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從事原子彈研制的專家們,陪同接見的還有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同志,被接見的有鄧稼先、黃祖洽、秦元勛、李德元、孫和生、鄭紹唐、徐錫申、蘇肇冰等人。

  1963年8月,二機部部長劉杰赴青海221廠基地視察,決定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名為“596”。因為1959年6月20日,是蘇共中央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給中國的日子。取名“596”意在以此激勵全體職工,堅決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造出原子彈。第一顆原子彈又稱“爭氣彈”。

  為了爭這口氣,秦元勛夜以繼日,潛心研究,不但給出原子彈威力計算的粗估公式,而且還對原子彈威力計算誤差做出整體估計。繼原子彈之后,秦元勛還給出加強型裝置的粗估公式,對氫彈威力計算的誤差做出整體估計。

  1964年10月16日15時,羅布泊中炸起一聲巨響,一道比千萬個太陽還亮的閃光過后,一個通紅的火球騰地而起,扑向藍天,地面卷起一個粗大的塵柱,緊緊地追趕著火球,戈壁灘上冉冉升起翻滾飛騰的蘑菇雲。這是永遠值得中國人民驕傲的日子,新中國原子彈的成功爆炸震撼了全世界!

  1966年是氫彈原理試驗年。為了確保1967年時氫彈能趕在法國之前炸響,秦元勛被任命為專門負責抓數學、計算、計算機的副主任。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我國西北大漠上空出現一顆“人造太陽”,一道強烈的閃光后,一聲巨響,一個巨大的火球托起一朵碩大的蘑菇雲。這一奇特景象,令人嘆為觀止。

  秦元勛立即向聶榮臻元帥報喜,報告成功爆炸的消息。聶帥即刻叫一位參謀拿出一張預先寫好的電報稿,向中央報告氫彈爆炸成功的好消息,秦元勛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氫彈爆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從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干部,為實現國防現代化的偉大目標,刻苦鑽研后取得的又一個重大成就,我國因此提前一年多實現了毛澤東和中央專委提出的“在1968年爆炸一顆氫彈”的要求。我國首次氫彈爆炸試驗,趕在了法國之前,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響,這代表中國核技術已進入世界核先進國家的行列。

  1967年12月31日,全體參戰人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首長的接見,秦元勛當之無愧地成為其中一員。

  秦元勛因負責我國首顆原子彈“596”、首顆氫彈“639”的威力計算任務,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個人重大成果獎、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一項集體成果獎,秦元勛是榮譽証書上9名代表之一。

  1984年10月16日,慶祝“我國首顆原子彈試驗成功二十周年紀念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大會為秦元勛頒發了“核事業開拓者”榮譽証書。

  慶祝大會會場設在新影禮堂,秦元勛在慶祝大會主席台上就座,發言時當場朗誦他新作的一首詩:“三家定約莫斯科,世界無奈原子何。七億神州翹首盼,試驗何日奏凱歌。百戰將軍穿戈壁,七旬元帥臨樓蘭。萬眾齊心核子裂,中華火球照人寰。”

  (摘編自《文史天地》2021年第8期 李祥霓/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