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讓這群特殊的孩子過上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一位教育“老兵”的九年特教路

2022年09月21日08: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3年9月1日,是江西省上猶縣特殊教育學校正式開辦的日子。這一天,有著16年教齡的蒙芳面對這樣52張面孔:迎面而來的學生有坐輪椅的、朝她吐口水的、不會說話的、多動的……蒙芳心想,“天吶,該怎麼教啊?”

1978年出生的蒙芳曾是語文教師、教導主任、村小校長,創辦這所特教學校前,她已是上猶縣第二小學最年輕的副校長。2012年,縣裡開始籌辦特殊教育學校,希望蒙芳能出任校長。蒙芳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不同的崗位我都經歷過了,當時就是想挑戰不可能”。

拓荒

在特殊教育領域,普通師范專業畢業的蒙芳是“門外漢”。建校籌備時,朋友都不看好她的發展前景,那時特教學校還沒被社會認可,不少人覺得去特教學校工作就像去福利院照看殘疾孩子,不會有教學壓力,但蒙芳知道這其中的艱難。

當時,學校的附屬工程仍在建設中,蒙芳第一次跟包工頭打交道、盯工程進度﹔為盡快拿到學校開辦所需的資產評估報告,她一個上午來回跑了5趟事務所﹔採購學校硬件,蒙芳做預算,貨比三家,和對方砍價。

“第一年,招兩個老師隻來了1個﹔第二年,招3個來了兩個。”她找到教育局,翻看了全縣教師的花名冊,給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逐一打電話動員。縣教育局也“特事特辦”,鄉鎮教師來特教學校任教,隻需遞交申請,不用參加考試。即便這樣,5名教師也隻來了兩名。

后來,校長、教師共8人開校辦學。蒙芳向縣殘聯要了適齡兒童名單,還去了普通學校摸底,逐一電話告知家長特教學校開辦了,希望他們能送孩子來學校上學。有家長接到電話后生氣地質問:“你是怎麼知道我的信息的?我的孩子為什麼要送到你這兒來?”

“他們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有一個特殊的孩子,也還不了解我們特教學校。”蒙芳意識到,要改變大眾觀念,自己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根據學校師資力量和辦學規模,最后隻招了52名學生,分別進入低、中、高3個年級就讀。

學校開辦之初,硬件設施薄弱,校園文化更像一張白紙。蒙芳領著教師們一連幾天,一鋤一鎬地去校門口的小山坡挖土,再運回學校填進花圃裡,種上茶苗。

一台特殊的晚會

更棘手的是資金難題。她想到辦一場晚會,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

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個體工商戶……不管認不認識,蒙芳一家家上門邀請,“我們前后跑了一個多月,對於機關單位,我是一定要見到主要領導的”。

2014年5月18日,是學校開辦后迎來的首個全國助殘日。這晚,上猶縣茗馨廣場舞台周圍全是觀眾,包括100多名機關企事業單位有關負責人、工作人員,都伸長脖子望向舞台。

手指操、舞蹈、情景劇……8名教師、52名學生用一學期精心准備了7個節目,師生都是第一次登台表演。從舞台效果上看,這場演出算不上完美。手指操表演中,孩子們常常找不到自己的站位,蒙芳干脆就讓他們搬桌子、凳子,坐在那兒表演﹔即便排練了很多次,孩子們的舞蹈動作也做不到整齊劃一。

晚會的反響卻異常熱烈,該校籌得8萬余元愛心捐款並全部投入到學校的設施建設。此后,每年全國助殘日,學校都堅持舉辦公益演出,邀請愛心企業、個人等來現場觀看。通過晚會,蒙芳想告訴當地的所有人,“這群特殊的孩子除了可以上台表演,還能做很多事,他們也是有用之才”。

9年來,學校通過各種方式,爭取到了200余萬元的捐資捐物,建起了風雨連廊、錄播教室、食育工作坊、酒店情景室等,更好滿足了特校學生教育教學、特長發展、康復訓練及職業培訓的需要。

怎麼辦特教校

為盡快找到一條專業化、特色化的辦學路子,蒙芳把全校教師都派出去參加培訓學習。教師們回來后對她感嘆,哪所學校的硬件設施多麼高大上、職業教育發展得多麼好、教師課上得多麼專業等,卻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做。

“或許是老師們太過年輕,沒能站在學校層面思考問題。”蒙芳決定自己去學。兩年裡,她到過洛陽、樂山、廈門、南京等地,哪裡有相關的講座、培訓,她就往哪裡跑。

一次講座上,蒙芳向專家傾訴了自己的困惑,專家聽后對她說:“你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很多學校都曾經面臨過。你現在能做的就是基於你現有的條件,做你可以做的事。”

回校后,蒙芳嘗試和焦慮和解,她不再頻繁外出,而是關注了幾所特殊教育學校的公眾號和官網,看看人家都在干什麼,並思考擬定了學校的五年發展規劃。

特殊教育尤其考驗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師不僅要會上課、懂康復、有特長,還得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必須走專業化發展的路子,學校130多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個案,得去研究他們。”蒙芳鼓勵教師用攻克課題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

根據不同孩子情況,這位教育“老兵”還制定了“好照顧、好家人、好幫手、好公民”4個梯度培養目標,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活技能、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能“三能”培養。

孩子們的生活技能課不局限於教室,用蒙芳的話說,從他們一進校門打招呼,就是課堂了。喝水、刷牙、洗衣服、疊被子、升旗、站隊、做操等生活小技能,生活老師看到了會教,特教老師看到了會教,此外,高年級學生、教官、保安人員看到了也會教,校園裡“處處是課堂,時時可教學,人人是老師”。

孩子們還能在學校體驗勞動。樓道、樓梯、廚房、宿舍都設有勞動體驗崗,孩子們通過勞動可獲得一定數量的代幣獎勵,一個月后就能兌換獎品。

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辦技能大賽,孩子們無論年紀大小全部參賽:低年級的孩子剝雞蛋、系鞋帶﹔中年級的孩子挑戰難度系數更高的疊被子、晾衣服﹔高年級孩子比拼的項目更難,如炒菜、園藝等。大賽成績既用於考核教師,也會被記入孩子們的綜合測評。

向學前和職教兩端發力

“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早早地被寫進這所特教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宗旨。蒙芳希望,走出校園后,這群特殊的孩子能更好地被社會接納,過上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2019年,學校教務處跟蹤調查了43名畢業生,結果發現,隻有23%的學生就業,9%的學生成家,大部分學生在學校接受了9年義務教育后,又宅在了家裡。畢業班學生家長會上,幾乎所有家長都渴望孩子畢業后能有一個好的出路。

“一些孩子其實能力不錯,因為沒能繼續學習、就業渠道窄、年齡小等原因,畢業后沒能得到好的安置。”蒙芳考慮讓他們初中畢業后留校再學3年,萌生了開辦“中專班”的想法,並當即對全縣所有的工業園和工廠進行了走訪調研,發掘崗位資源。多重原因所限,這一想法無奈被擱置。

2021年,縣主要領導專門就此事召開調度會。蒙芳很快與上猶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就聯合辦學一事達成一致。這年9月,借助上猶中專的資質和師資,志堅中專班順利開辦,首批13名學生入班就讀,系統學習了烘焙、酒店管理、園藝、汽車美容等專業知識。

一些重度和極重度殘疾兒童因身體原因沒能入校就讀,2014年9月,蒙芳啟動“愛與責任的延續”工程,在校內成立了8個送教小組,與學校老師一起走山路、過溪澗,奔赴全縣14個鄉鎮給這些孩子送教。

“剛開始送教,老師們可委屈了,吃過不少閉門羹。一些路段車子過不去,就找根木棍把牛奶、水果、文具等挑過去。”蒙芳記得,為了敲開家長的心門,教師們想過不少辦法。

8年,這支隊伍編制了送教上門校本教材,開發了配套課件和教案,形成了“三定三查”(定人員、定時間、定內容,查經費、查檔案、查成效——記者注)本土化送教模式,累計送教4800余人次。

這一年,蒙芳還開辦了全縣第一個智力殘疾幼兒康復部,先后免費為百余名0-7歲智力殘疾兒童提供早期康復訓練。

“我們用了8年時間替孩子們打通了學前到中職的路,在贛南大地上率先實現了特殊教育向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兩端延伸。”幾天前,蒙芳入選2022年全國“最美教師”。她坦言,在特殊教育戰線,自己要做的還有很多:替孩子們尋找、挖掘更多合適的就業崗位﹔邀請用人單位來學校辦招聘會﹔幫培智孩子實現集中就業﹔打造一支研究型的“四特”教師團隊﹔加緊制定學校下一個五年發展提升計劃等。(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