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9日08:23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農民報名加入合作社場景。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史,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提出並不斷兌現對人民的承諾的歷史。通過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就是我們黨對全體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之一。
“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給,得最大的幸福”
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先進分子就從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社會主義的研究宣傳中萌生了“共同富裕”思想。1915年9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的《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一文中指出,“財產私有制雖不克因之遽廢,然各國之執政及富豪,恍然於貧富之度過差,決非社會之福”。李大釗在北京大學講授“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課程時,也對社會主義的定義、歷史和特點等進行了生動描述,指出:“社會主義不是使人盡富或皆貧,是使生產、消費、分配適合的發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給,得最大的幸福。”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始終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實行“耕者有其田”,幫助窮苦人翻身得解放,奪取了中國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其偉大意義是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為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根本政治條件。
“隻有走社會主義的道路,才能永遠擺脫貧困走上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
新中國建立后,“共同富裕”一詞第一次出現於黨的重要文獻和重要報刊,是在1953年。這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發布慶祝新中國成立四周年口號,口號的第38條號召全國農業生產互助組的組員們和合作社的社員們“團結一致,發揮集體主義精神,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糧食及其他農作物的產量,增加收入,爭取共同富裕的生活”。這是在黨的重要報刊中第一次出現“共同富裕”概念。同年12月16日,由毛澤東親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向全國公布,其中提出,為著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黨在農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務,是要“用明白易懂而為農民所能夠接受的道理和辦法去教育和促進農民群眾逐步聯合組織起來”“逐步克服工業和農業這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並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這是在黨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共同富裕”。
1953年11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必須大張旗鼓地向農民宣傳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社論,強調“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乃是全體農民的唯一光明大路”“這樣的結果是大家富裕”。從當年11月26日起,《人民日報》在第三版特別開設了“向農民宣傳總路線”專欄,先后發表了廖蓋隆、郭小川、吳江、熊復等撰寫的8篇宣傳文章。這些文章指出,“隻有農民聯合起來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農業生產進步,使全體農民都過富裕的生活”“才能大家共同富裕”。著名詩人郭小川在給專欄的投稿中則直接把“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聯結起來,指出:隻有“社會主義的路是農民共同富裕的路”。
根據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從1953年下半年起,全國各地農村通過放映電影、幻燈、舉行圖片和實物展覽會等多種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普遍向農民群眾開展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通過深入廣泛的宣傳引導,“共同富裕”不僅為廣大農民所接受,也很快得到了全國工商界人士和其他社會階層的理解認可。1955年11月21日,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執委會在告全國工商界書中寫道:“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一天一天在蓬勃發展,我們的祖國一天一天在繁榮富強,我們國家的事業是無限寬廣的,工作是做不完的。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飯吃,大家共同富裕。”全國工商界青年積極分子大會在致毛澤東的保証書中說:“我們隻有在中國共產黨和您的教導下,才懂得了資本主義腐朽的本質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選擇了使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康庄大道。”
“這種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
毛澤東是“共同富裕”的最早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1949年7月,新中國建立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給總統杜魯門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中國人口在十八、十九兩個世紀裡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負擔的壓力。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解決。”艾奇遜的意思很清楚,認為中國的長期貧困主要是由人多地少這個客觀情況造成的,是哪個政府都解決不了的難題。毛澤東駁斥了艾奇遜的論調,認為“革命能改變一切,一個人口眾多、物產豐盛、生活優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國,不要很久就可以到來”。毛澤東把走社會主義道路作為消除中國的貧困、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1953年10月,還在醞釀提出“共同富裕”概念時,他就明確提出,走“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這種“痛苦”就痛苦在走資本主義道路,最終帶給人民的是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的結果,這與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相悖,更與人民的期盼願望相悖,因此,毛澤東明確表示,“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怎樣才能避免資本主義的痛苦,讓國家富強、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呢?毛澤東強調,“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這種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這種“有把握”能夠實現“共同富”“共同強”“更富更強”,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毫無疑問,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一言以蔽之,仍如毛澤東所言,“全國大多數農民,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為了抵御災荒,隻有聯合起來,向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才能達到目的。”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從提出的第一天起,就是與“社會主義”緊密聯系、牢牢“捆綁”在一起的概念。我們黨從號召廣大農民乃至全國各界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之初,就是包含著作出走社會主義道路能夠讓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這個鄭重承諾的。
為了兌現這個鄭重承諾,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艱辛探索、艱苦奮斗,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
(摘編自8月8日《北京日報》 曹普/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