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講好一片茶葉的故事

鄭  亮  徐永新

2022年09月17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福建武夷山市下梅村當溪的古碼頭、古建筑。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

  以茶為內核的線性文化遺產形成清晰的交通貿易線路,千百年來,雖有起落盛衰,但茶的外輸出口和文化交流,見証著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武夷山腳下,有一個村子叫下梅村,這裡是享譽世界的萬裡茶道的起始點,也是茶船古道的重要地標。

  武夷山的茶從下梅村出發,北上跨越亞歐大陸,走萬裡茶道抵達俄羅斯以及歐洲其他國家﹔通過福建省內的水路,銜接山路,到達福州港﹔伴隨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銷往世界各地。

  2005年,下梅村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口廣場旁通往山上的小路,是舊時崇安縣城東邊嶺古道,全長15公裡。這條小路曾經是要道,既可以服務於戰事,也是轉運茶和其它商品的陸地通道。下梅有條南北流向的溪,名叫梅溪﹔有條東西流向的溪,名叫當溪。當溪流入梅溪處,建有一座祖師橋,是兩層四角亭木制建筑,門柱上的楹聯形象地描繪出舊時下梅村作為茶貿易中心的盛況。

  當溪曾長期維持著“日行三百艘”的盛況。村裡的景隆號碼頭,是萬裡茶道和茶船古道的重要遺址。村裡還有座鎮國廟,據傳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一個村子、一座廟宇、兩條小溪、一條萬裡茶道與一條茶船古道,顯示曾經跨海越陸的商貿行徑和胸懷四海的氣魄。

  如今,茶船古道的整體性保護迎來新的機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要求,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將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文化故事融入景區景點。保護好現有的古道,挖掘古道的故事,是茶船古道目前急需推進的任務。

  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從中國版圖的東南、中南、西南橫向來看,有以茶為表征的三大文化遺產聚落:以福建為中心的東南茶船古道、以湖南為中心的中南萬裡茶道、以雲南為中心的西南茶馬古道。三條以茶為內核的線性文化遺產形成清晰的交通貿易線路,千百年來,雖有起落盛衰,但茶的外輸出口和文化交流,見証著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茶船古道上的北苑御焙遺址位於建甌東峰鎮的鳳山茶場內,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五代十國閩龍啟元年(公元933年),這裡成了皇家御茶園,故稱“北苑”。北宋初,宋太宗詔令專制龍鳳團茶,茶餅印龍鳳紋,示為皇家御用。北苑茶的制作技藝后隨來華禪僧傳入日本,影響當地的茶道文化。

  整體性保護茶船古道,意味著將茶船古道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產密切聯系起來,按照線性文化遺產的理念,將驛亭、關隘、木橋以及周邊山水植被景觀、建筑(群)、附近村落(群)等,與傳統技藝、民間藝術聯系起來,進行整體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使茶船古道沿線的各類文化遺產構成長期賡續的文化生態系統,有助於講好一片茶葉的故事,講好中華文化的故事。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7日 08 版)
(責編:萬鵬、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