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恆磊
2022年09月12日09:00 來源:學習時報
1936年4月9日,紅二、紅六軍團在雲南省尋甸縣六甲地區發起了六甲之戰。此戰不僅打破了國民黨企圖將紅軍“消滅在功山以南、普渡河以東”的計劃,更重要的在於為紅二、紅六軍團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在川康地區順利會師奠定了基礎。
出其不意,搶佔先機。1936年3月30日,紅軍總部給紅二、紅六軍團發來電報,要求其渡過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一同北進。根據紅軍總部指示,紅二、紅六軍團決定在昆明以北渡過普渡河,而后“爭取在元謀北渡金沙江”。但是,紅軍搶渡普渡河的戰斗並不順利。4月8日,紅二、紅六軍團從普渡河戰場撤離后,擁擠在南北長不到50公裡,東西寬不足10公裡的柯渡、可郎的狹小地域內。此時,除北部國民黨軍4個團的兵力外,滇軍第7旅2700余人已經從尋甸縣城出發,緊緊跟隨紅軍而來,妄圖一舉將紅軍消滅在功山以南、普渡河以東。紅軍面臨被合圍的危險。
為了掩護部隊安全西進,賀龍總指揮命令紅6師師長郭鵬率部原路返回,在六甲阻擊尾隨的滇軍第7旅。賀龍強調:要狠狠地敲,隻有把滇軍打疼了,才能使他們不敢狂追。六甲阻擊戰成為關乎全局的重要戰斗。
紅軍前衛部隊紅18團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一口氣狂奔20多裡山路,最先到達六甲。4月9日上午9時,當紅軍進入六甲石蠟坨埡口時,發現滇軍第7旅的先頭部隊正在上山,紅18團團長成鈞、政委楊秀山在仔細觀察了敵情后,決定1營、2營分別搶佔埡口北、南部山岡,構筑第一道防線夾擊敵軍。滇軍第7旅旅長龔順壁認為紅軍早就向西而去,毫無防范之心,他萬萬沒有想到會在六甲遭遇紅軍。戰斗打響,紅軍尖兵連居高臨下,率先開火,消滅敵軍大半,沒有准備的滇軍被打蒙了,連滾帶爬向山下撤退。與此同時,趕到戰場的紅17團在六甲賈白山南側主峰建立了第二道防線,紅16團則在北側山峰控制制高點。
迂回配合,穩固陣地。突然的襲擊讓敵軍措手不及,但回過神后,滇軍馬上組織部隊,在炮火掩護下,左右對進,中間突破,向埡口正面發起沖鋒,頓時紅軍陣地上火光四起。紅軍戰士借助密林、山崖艱難地阻擊敵軍。
紅16團駐守的北側高地易守難攻,在紅軍戰士的英勇抗擊下,敵軍傷亡慘重,並未取得預期目標。於是滇軍改變作戰方向,向紅18團構筑的第一道防線發起猛攻。紅18團堅守在陣地上,打退了敵軍一次次的進攻,戰斗激烈之時,雙方甚至展開了肉搏。關鍵時刻,楊秀山率領1個營的部隊從側翼出其不意插入敵軍隊伍。滇軍頓時大亂。成鈞見此情景,率部沖向敵陣,將敵擊潰。戰斗中,紅18團2營營長壯烈犧牲,楊秀山及6連指導員負傷。
這時,隱蔽在山口北側的一股敵人企圖通過大路側擊紅軍,成鈞、楊秀山部將腹背受敵。危急時刻,駐守北側山地的紅16團團長頓星雲對身邊警衛員說:“去報告師長,就說我沖進去了!”隨后帶著兩個連,迂回至敵軍側翼。一陣猛烈拼殺后,滇軍潰敗。
此時,從昆明飛來了三架敵機為滇軍助戰,由於敵我雙方的地面部隊距離很近,陣地交錯,敵機不敢貿然投彈,隻能無功而返。紅16、紅17、紅18團憑借各自陣地相互配合,迂回作戰,阻擊敵軍,戰至4月9日下午1時,滇軍被趕到了山腳,郭鵬遂下令部隊回守原陣地,加固工事,准備迎接敵軍反扑。
軍民魚水,重創敵軍。紅6師指戰員經過幾天的連續急行軍和作戰,部隊十分困乏,又累又餓,郭鵬便讓人到附近的寨子裡找吃的。由於紅一方面軍曾經路過這裡,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作風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極好的印象,聽說紅軍沒有飯吃,許多百姓紛紛把鍋裡剛做好的飯端了出來,甚至還冒著槍林彈雨給前線紅軍送去。吃了群眾送來的飯菜,紅軍指戰員又有了勁兒,情緒更加高昂,紛紛表示要堅決完成掩護主力部隊的任務。
4月9日下午2時,敵軍在炮火的掩護下發起了十幾次沖鋒,均被紅軍擊退,但紅6師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直至彈盡糧絕,陣地空隙越來越大,而滇軍的增援部隊卻不斷趕來。為了減少傷亡,下午3時,郭鵬不得不命令紅18團撤離石蠟坨陣地,退守賈白山南側主峰,與紅17團共守第二道防線。敵軍以為紅軍此舉是潰敗的跡象,於是會同增援而來的滇軍一個旅的部隊發起了總攻。紅軍利用地形地物阻擊蜂擁而來的滇軍。戰斗進入了白熱化狀態,指戰員槍裡的子彈已經打光了,紅軍各連排陣地前,已經與滇軍展開了沖殺和肉搏。鏖戰至傍晚,雙方都已經筋疲力盡,戰斗陷入膠著之際,賀龍派出的紅5師增援部隊突然從滇軍背后發起攻擊,第14團直插敵指揮所,滇軍始料不及,頓時慌了陣腳,紅6師迅速組織反擊,我軍前后夾擊,滇軍大敗,紛紛潰退。紅軍取得了六甲之戰的勝利,順利完成了阻擊敵軍的任務。
六甲之戰是“紅二、六軍團長征中最為激烈的一次阻擊戰”,紅軍以傷亡200余人的代價重創滇軍,殲敵近千人,此后滇軍不敢再對紅軍緊跟追趕,為紅二、紅六軍團佯攻昆明挺進滇西、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在川康地區順利會師奠定了基礎。賀龍高度評價六甲之戰:沒有你們這一場苦戰,全軍(第二方面軍)就沒有今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