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馬嘉琪
2022年09月07日08:18 來源:人民政協報
劉少奇(左三)在西朱范村。
1942年3月19日,劉少奇奉中共中央之命,率領100多名干部,在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五旅第十三團的護送下,從蘇北阜寧單家港出發,踏上了回延安的漫漫征途。從華中去延安的路上,劉少奇率領隨行人員,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相繼突破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設置的103道封鎖線,並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視察了沿途各抗日根據地,聽取了工作匯報,進行了策略方針和各方面政策的指導。經過一年的跋涉,劉少奇終於勝利到達延安,開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踏上回延安的征途
1939年9月,劉少奇奉中共中央指示,由延安出發,奔赴戰斗在大江南北的新四軍各部隊駐地指導工作。他領導華中人民堅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與政策,開創了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實現了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杰出貢獻。
1941年10月3日,毛澤東致電劉少奇並告陳毅:“中央決定劉少奇來延安一次,並望能參加七大。動身時望帶一部電台,何時可以動身盼告。”1942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發出電報通知:“中央決定少奇同志回延安參加七次大會。望少奇同志即將工作交代,攜帶電台,動身回延。何日可起程,望告。”這樣,劉少奇回延安之事便提上了日程。
3月19日,劉少奇帶領華中赴延安的100多名干部,在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五旅第十三團的護送下,從蘇北阜寧單家港出發,踏上了回延安的征途。
劉少奇化裝成老板,警衛班戰士多化裝成跟班、馬夫,沿途由各根據地派武裝和向導一站接一站護送。一路上,劉少奇對每個護送人員或向導,都給予極大的尊重和信任,同時要求隨行人員:“護送我們的同志,他們既了解情況,又和當地群眾有密切的聯系,他們的決定都是經過慎重考慮后才做出的。我們隻有聽從他們的安排,要我們怎樣行動就怎樣行動。”
3月底,劉少奇等安全通過了隴海鐵路,進入了魯南抗日根據地。9月上旬,劉少奇等到達太行、太岳革命根據地,來到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部所在地的涉縣赤岸村,之后劉少奇趕到70多裡外的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駐地——晉東南的遼縣(今左權縣)麻田村,見到八路軍副總司令兼北方局書記彭德懷,並一起研究了冀中反“掃蕩”等工作,還聽取了冀中領導人的工作匯報,幫助總結群眾創造的地道戰的經驗。
10月19日,劉少奇一行夜過白晉路封鎖線,繼續向太岳山區西行。這裡山巒起伏,他們翻山越嶺,經過緊張的跋涉,到達了太岳軍區司令部的所在地——晉東南沁源縣的閻寨村。這時,正值日軍對太岳地區的抗日軍民發動所謂“秋季作戰”,妄圖從東面和北面合擊八路軍太岳軍區司令部。因此,劉少奇到后隻休息了片刻,便隨著中共太岳區黨委和軍區緊急轉移,活躍於崇山峻嶺之間,指導反“掃蕩”的斗爭。
“無論遇到了什麼意外,從未見他著急過,憂愁過”
11月下旬,中共晉西南工委接過了護送劉少奇到晉綏的任務。中共平介縣委專門召開會議精心謀劃,進行全面的研究和部署,確保萬無一失。此次護送任務由洪趙護衛隊具體負責,並由平遙游擊隊輔助。從晉東南的太岳區到晉西北的晉綏區,中間要穿過150裡的晉中大平原,需要通過平遙、祁縣、文水和汾陽之間星羅棋布的敵據點﹔要穿過敵人數十座戒備森嚴的碉堡﹔要越過敵人幾道互相交織的軍用公路和封鎖溝。日偽軍在此地區建立層層防線,處處設置據點,實行外線包圍、內線分割,並沿著同蒲鐵路、汾河和太原至汾陽公路的兩側,設置了三道異常復雜的封鎖線,甚至沿太岳區和晉西北根據地,敵人也分別筑有一條深而寬的封鎖溝,企圖以此割斷陝北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據地的聯系,割斷晉東南和晉西北兩大抗日根據地的聯系。同時,在太(原)汾(陽)公路上,還有不斷往來巡邏的敵軍摩托隊,因此要通過晉中平原敵佔區是相當艱難的。加之時值晚秋,庄稼已經收割完畢,沒有青紗帳了,隱蔽比較困難,隻能夜間趕路,但一夜又走不過去,必須在敵佔區停留一天……
中共平介縣委書記成克向劉少奇和晉西南工委領導匯報了縣委的部署。據隨行同志回憶,劉少奇“無論遇到了什麼意外,從未見他著急過,憂愁過”。當他了解到該地區黨的工作基礎和群眾覺悟,隨即和晉西南工委領導研究,決定停止部隊護送,改由群眾掩護通過。
劉少奇仍裝扮成商人,化名許行仁。11月下旬,成克率領護衛隊在出發前再次把情報站、交通站、宿營地的工作,做了進一步的檢查與布置,並在同蒲鐵路線和汾河渡口,設置了武裝交通隊,秘密游擊小組,和地下黨員等候接應。各據點附近都安插了群眾武裝監視敵人。一旦敵人出發,以點火為信,鳴槍為號。交通線各村都設有崗哨和情報員,負責聯絡工作。為了縮短行軍時間,更快地到達目的地,他們還准備了自行車,組成“車子隊”。
經過一番周密的准備工作后,劉少奇一行在護送隊的保護下,離開澗崖底村向晉中前進。這一路要越過敵人三道封鎖線,第一道是平遙城封鎖線,敵人在平遙城上修筑明碉暗堡,在城外重要村鎮和交通要道設有據點和關卡,防守戒備森嚴。晉西南工委領導率部隊送了一段路后和劉少奇等分手,並有意地和敵人接觸,以轉移敵人的注意力。平介縣委組織的武工隊員和劉少奇的警衛員乘著朦朧夜色,護送劉少奇躲開敵人的巡邏隊,於當天深夜越過同蒲鐵路,並很快與平川接應人員取得了聯系,隨即到達要通過的第二道封鎖線,即文水縣徐家鎮的汾河渡口。這個渡口不大,是抗日根據地的一個交通點。敵人早已注意到這個渡口,一到黑夜就把船隻拉走或打伏擊。這時正是反敵人“秋征”斗爭的緊張時期,黨組織秘密發動群眾,在劉少奇一行通過的前一天,想盡一切辦法拖延送糧。等到劉少奇等人通過的這一天,便組織河西群眾送糧。從白天敷衍到晚上,敵人見晚上還有人運送,也就信以為真了。這樣,不僅得到了船隻,還有群眾的掩護。當天夜裡,“車子隊”一到渡口,就飛速地趁夜用兩條船分六次飛速渡過了急湍的汾河,隨后安全到達平遙仁庄。
夜過太汾公路
到達仁庄后,橫在劉少奇與晉綏根據地之間的障礙隻剩下最后一道封鎖線——太(原)汾(陽)公路。這條封鎖線也是敵人重兵把守的區域,有不斷往來巡邏的敵軍摩托隊和深而寬的封鎖溝。早在10月,晉綏軍區司令部就給一二〇師第三五八旅七團政委楊秀山發了絕密電報,要求他率領第七團的一個部和七一六團的第一營,到太原至汾陽的公路上迎接胡服同志回延安。接應地點設在蘇家堡的一處古廟,此處離太原城較近,且這一帶敵強我弱,情況十分復雜。為了避免暴露,原計劃大部隊在太汾公路附近的崖頭村待命,由楊秀山等率領小部分人馬到約定地點等候。然而偵察員很快發現:上賢村一帶有敵人活動,情況不明!那裡距接應地點隻有不到5裡的距離。經過慎重考慮,劉少奇一行決定原路返回仁庄,重新做安排:“第一,不乘不騎,縮小夜間行軍目標﹔第二,不走大路,順著地壟、河畔繞行,防止敵人截路伏擊﹔第三,輕裝前進,以最快的速度通過敵人的封鎖線,使敵人摸不著頭腦,60多裡山坡路,一起奔襲通過。”
楊秀山調用八分區一部分部隊到東社、文水等據點附近活動,以迷惑和鉗制敵人,其他部隊在西馬村等候。劉少奇一行人天黑后從平遙仁庄出發,按既定安排一路疾行,順利通過了太汾公路。
穿越太汾公路后,翻過丘陵山崗,前面的交通員與晉西北迎接劉少奇的部隊偵察員聯絡上了,並告訴大家:下一段路程會進入晉綏軍區,接送工作由晉綏軍區負責。大家聽后都很高興——經過多日的努力,終於擺脫了日軍。
1942年12月30日,劉少奇一行安全到達延安。這一路途經山東、冀魯豫、冀中、晉綏,歷時9個月,穿越了敵人103道封鎖線。到達延安后,劉少奇總結這次遠征時,曾幽默地說:“我們也等於進行了一次二萬五千裡長征,一路上大家吃盡了千辛萬苦。”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