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6日08:21 來源:中國婦女報
“案件終審判決下來后,當地知情的老百姓都說,這樣的法官人民信得過,是人民的好法官……”幾年前,一起因養豬引起的民事糾紛,經過兩級法院八次開庭審理,終於在耿青手中案結事了。當事人在感謝信中由衷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9月1日,剛從北京載譽歸來,手捧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大紅証書的耿青,鏗鏘承諾:“將永葆初心使命,以人民滿意為宗旨,無愧光榮稱號。”
耿青,安徽省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庭長、四級高級法官。從業23年,堅持把“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讓法律增輝”寫進事業,化解各類案件2000余件,結案率、調解率年年位居該院前三。
“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文,法官不是辦案的機器。司法要有力度,要能震懾不法行為,司法更要有溫度,要能溫暖群眾心窩。”這是耿青的“口頭禪”,剛進單位的年輕同事幾乎都聽她說過這句話。
溫情來自對司法工作的熱愛。耿青的父親是位老法官,“兒時耳濡目染,特別向往長大后也戴上父親那頂威嚴的大檐帽。”1999年,耿青如願成為一名法官后,“在辦案中才漸漸明白了父親口中時常念叨的那句‘兼顧法理情’,簡簡單單的幾個字,背后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
幾年前的一起勞動爭議糾紛案,當事人訴請追索養老金。這原本是企業改制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並不屬於法院管轄。“雖然可以駁回起訴,但當事人即將退休,如果因社保金交納中斷,不隻會信訪不斷,當事人也將面臨養老問題。”當時已身懷六甲的耿青,帶著當事人跑遍了社保局、改制企業、主管單位,找法律、問政策,苦口婆心地做各方的思想工作,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線下活動受限、企業經營困難,給案件執行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耿青變換思路,為企業“雪中送炭”。
她帶領團隊轉變執行思路和工作方法,站在企業角度,以“退一步想”求“進一步為”,開展“發揮執行職能,助力‘六穩六保’”專項活動,探索“雲上執行”模式,打破人員聚集限制,組織網絡司法拍賣節,提高財產變現效率,推行活封活扣、執行和解、信用承諾機制,隨著轄區市場主體及時拿到了案款、解決了融資問題,被查封扣押的廠房、機器設備等不影響正常使用,也給了企業“喘氣”的機會。
司法與多方利益緊密相連,司法溫度常常連接民生與民心。三年前一起涉金融案件中,一家開發公司將工程項目兩處建設用地的使用權和地上房產用於抵押貸款,之后,資金鏈斷裂無法清償,銀行申請強制執行。而承租涉案商鋪的8家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面臨搬遷,購買抵押土地地上住宅的2600余戶購房人不能辦理房產証。
“案情復雜,涉案金額大,與案件相關的案內、案外人太多。”怎樣做到案結事了?考驗法官的智慧和能力。耿青一次次組織調解、現場勘查,協調當事人議價拍賣,推動財產變現,一舉兌現了銀行大部分債權,購房人拿到了房產証,安撫了民心。同時,耿青帶著團隊逐戶走訪承租人,耐心勸導、幫助騰遷,促成由當事人給予一定補償的方式和解遷出,最終順利完成所有商鋪清場,“各方利益實現了最大化”。
法庭上,耿青是威嚴干練的女法官﹔辦案中,她的耐心細致總讓人如沐春風。2016年,耿青法官工作室成立,成為安徽省首批以法官個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之后,她普法的身影不光出現在鄉村、社區、企業、學校,還頻頻亮相熒幕、出現在視頻節目中。
經過層層選拔,成為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法律講堂·法官解案》欄目主講人之一,參與全市法院“法官故事”錄制、全媒體直播、先進人物事跡報告宣講、文藝匯演、專題沙龍等,在耿青看來:“讓更多人知法、懂法、守法,做法律‘明白人’,是法官角色的拓展,也是傳達社會正義,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與國家的繁榮昌盛創造必要的制度基礎與社會條件。”(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王蓓)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