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欣原 張穎春
2022年09月05日08:20 來源:學習時報
20世紀60年代,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兩部反映抗日戰爭敵后戰場游擊戰術的影片《地道戰》和《地雷戰》曾經風靡全國,家喻戶曉。地道戰、地雷戰和麻雀戰是黨領導下的廣大抗日軍民為了打擊敵人、保存自己,在不利的地形和極其簡陋的武器裝備條件下,化整為零,在與敵周旋、殊死戰斗中創造的游擊戰術,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冀中地區必須堅守不能后退。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日軍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敵后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規模“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和反“蠶食”斗爭,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1941年以后,日偽軍強迫敵佔區的老百姓在冀中地區周邊建據點、碉堡1000多處,使冀中根據地基本區的面積、人口減少2/3。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冀中軍區希望將機關、部隊撤至太行山根據地,待形勢好轉再返回冀中。晉察冀軍區領導認為可以考慮冀中軍區的意見,而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堅持認為應該堅守冀中根據地,因為冀中地區是華北重要產糧區,日軍正急於將華北變成兵戰基地。從冀中的客觀條件來看,是易攻難守的大平原,而且以八路軍的武器裝備水平,一旦撤出,幾乎不可能再返回來。因此,從戰略上看,必須不惜代價,在冀中地區抗擊日軍的“蠶食”和“掃蕩”,既要拖住日軍,又要為后來的戰略反攻創造條件。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與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相結合。在日偽冀中進攻之初,八路軍面臨兩大困難:一是冀中地區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二是缺槍少彈,武器裝備簡陋且極度缺乏。這也是為什麼冀中軍區曾經考慮退守太行山一線的原因,打算利用山區地形,便於堅守。然而,從整個大局著眼,盡管八路軍無險可守、武器缺乏、裝備簡陋,也不能讓出冀中平原地區,那就需要發揮高度的主觀能動性,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想辦法改造地形,使平原的地形像山區一樣有利於堅守﹔利用有限的物質條件和土辦法,制造有殺傷力的武器﹔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打法,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地道最初源於人民的創造,冀中的民兵、黨員干部、老百姓過去為了防備敵人追捕,挖過“蛤蟆蹲”、地窨子、紅薯窖,敵人來了,人可以藏在裡面,但最大的問題是蹲在裡面隻能藏不能打,而且一旦被敵人發現,跑都跑不了,所以“蛤蟆蹲”逐漸變成了兩個口,既能藏又能跑,但還是不能打。后來在八路軍工程技術干部的指導下,地道發展為地上、地下工事相結合,地上工事能夠掩護地道口,打擊敵人﹔地下工事要擴挖坑道,打好隔斷,防水、防毒、防火,打藏結合,既能隱蔽自己,又能打擊敵人。
地雷在20世紀初就已經出現,但過去只是作為障礙物使用,埋在陣地前,形成雷場,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紅軍時期曾經用竹筒、罐子、木盒子裝上黑火藥,做成地雷用以殺敵。抗日敵后戰場地雷戰得到推廣、應用,一方面與八路軍的武器裝備過於簡陋、缺乏有關。八路軍用洋油桶、茶壺等壇壇罐罐或者用石頭制造雷殼,這種自造的土地雷成本低,一個土地雷和一顆子彈的成本差不多,但殺傷力卻比一顆子彈大得多,有了地雷就能緩解極端缺乏武器的困難。另一方面從戰術應用的角度來說,過去對地雷的應用法則是在陣地前方形成雷場,以遲滯敵人進攻。地雷戰中的布雷不是完全被動的防御,而是用來封鎖敵軍交通,遲滯敵軍行動。敵人進村襲擾,地雷就埋在水井口、灶台旁、牲口棚和門窗處,無處無雷,無處不炸,嚇得敵人不敢進村。
麻雀戰是抗日戰爭中最艱苦的時期,在和日軍作戰中總結出的戰術打法,特點是忽聚忽散、忽隱忽現、聲東擊西、神出鬼沒,用襲擊、伏擊、阻擊的辦法,找准機會對敵人進行零敲碎打。麻雀戰需要配合地道戰、地雷戰使用,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這樣才能隱蔽、保護自己,消滅敵人。
體現人民戰爭特點。在黨的領導下,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把群眾經驗提煉、總結、升華、推廣,集思廣益,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和麻雀戰這些游擊戰術。
地道戰后來發展成了連成一片的地道網,戶連戶、村連村,這時的地道不是一家一戶的地道,而是一個龐大的地下工程。這時的地道戰發揮的作用也不僅僅是防御,反而具備了進攻的條件,可以用來逐漸包圍敵軍的據點,極大地拖累敵人,分散其兵力,為最后反攻做准備。地雷戰增加了日軍“掃蕩”的難度、阻滯了“蠶食”的速度,使敵人不敢輕易進佔村庄進行搶掠,有效地保衛人民的勞動果實和生命財產。八路軍把推廣地雷戰當成人民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造成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局面。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運用麻雀戰不斷襲擾敵人,以最小的代價,給敵人制造最大的困難,打得他們聞風喪膽、坐臥不寧,逐步爭取戰爭主動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