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耍龍燈”式的泰蒙戰役

薛閆興

2022年08月29日08:28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耍龍燈”式的泰蒙戰役

  1947年4月至5月,為迎擊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發動的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的指揮下,以“耍龍燈”式的高度機動回旋戰術,積極調動進攻之敵,尋機在泰安、蒙陰地區對國民黨軍隊實施了“攻泰打援”作戰,陳毅形象地稱此種作戰行動為“耍龍燈”。

  運動調敵,尋求戰機

  1947年3月下旬,蔣介石為扭轉戰局,決定孤注一擲,緊急調集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45.5萬人,編成3個機動兵團開赴山東戰場,企圖佔領整個山東解放區。由於國民黨軍吸取了之前戰役的教訓,採取了密集靠攏、加強維系、穩扎穩打、逐步推進的新戰法,至4月3日,即打通了徐州至濟南段的津浦鐵路線,阻斷了華東野戰軍南下通路,同時調集2個兵團主力威脅華東野戰軍翼側,直扑魯中腹地沂蒙山區,企圖逼迫華東野戰軍主力與其決戰。

  在重兵壓境、強敵雲集、腹背受敵、通路被阻的不利局勢下,華東野戰軍原定的分路南下、分散殲敵的作戰意圖未能實現,陳毅、粟裕立即改變決心,決定指揮華東野戰軍以“耍龍燈”的方式逗引敵軍像長龍一樣在魯南和沂蒙山區回旋翻滾,在運動中誘敵、調敵、疲敵,以尋求並創造有利戰機殲敵。同時,粟裕要求部隊牢固樹立“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思想”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殲滅戰思想”,以統一官兵思想並奪取戰場主動權。

  集中兵力,逐次殲敵

  4月19日,國民黨軍隊發動全線進攻。4月20日,華東野戰軍抓住魯西地區敵兵力薄弱的有利時機,決定採取“攻泰打援”的方式發起泰蒙戰役,以3個縱隊圍攻泰安國民黨整編第72師,吸引並在運動中殲滅敵北援的整編第75、第85師,以3個縱隊吸引進犯新泰、蒙陰之敵西援,而后視情南下開辟華中戰場。

  泰安名取“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之意,交通便利,北依濟南、南臨曲阜、東連臨沂、西瀕黃河,是國民黨軍支援津浦路沿線兩側戰場的重要軍事補給基地。守敵依托泰安外圍山地制高點和城牆、城門、護城河等構筑有堅固的獨立據點、密集的地堡群和多道障礙物,且守城之敵整編第72師原為川軍精銳,曾屢立戰功,擅長山地作戰和堅守作戰。

  擔負泰安主要圍攻任務的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針對敵優我劣、敵強我弱的實際,決定揚我之長、避敵之強,採取集中優勢兵力、逐次分步殲敵的戰法,一口一口吃掉敵人。第10縱隊黨委向全體指戰員發出了“堅決完成首次作戰任務,打響‘第一炮’,爭取‘旗開得勝’”的戰斗動員令,以激發廣大指戰員堅決打贏這場敵我力量懸殊的攻堅戰。

  4月22日晚,第10縱隊以迅猛之勢直扑泰安,相繼攻克了敵多個外圍據點,殲敵4個營,迫使敵收縮防御﹔23日拂曉,負責阻敵北援的第1、第3縱隊按計劃進抵泰安西南,與第10縱隊一道對泰安城實施了包圍。24日3時,由肥城東援的敵整編第72師新編第15旅遭到我第3縱隊的頑強阻擊,大部逃竄回濟南城﹔而近在咫尺的敵整編第75、第85師面對泰安守敵的急電求援則按兵不動、見死不救。激戰至25日,第10縱隊在第3縱隊第8、第9師等部隊的配合下相繼奪取了泰安城四關大部和摩天嶺、蒿裡山等外圍制高點。

  4月25日黃昏,攻城部隊發起了對泰安城的總攻,第3縱隊第8師、第10縱隊第28師和第29師利用爆破炸開的城牆豁口,分別從西、南、東三個方向同時突入泰安城,隨即與守敵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至26日上午,全殲泰安守敵整編第72師師部及所屬第34旅、新編第13旅,俘虜敵中將師長楊文泉以下1萬余人,擊落戰斗機1架。

  頑強阻援,攻勢懾敵

  4月20日至27日,為有效策應和配合圍攻泰安作戰,由第2、第4、第6、第7、第8、第9縱隊編成的東集團,在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中,英勇頑強、浴血奮戰,阻擊了擁有美式武器裝備和空軍支援的10萬余國民黨軍隊的猛烈進攻,殲敵4000余人,保証了泰安攻堅戰的順利進行。

  4月27日,為調動國民黨軍隊西進增援,創造更加有利的殲敵條件,華東野戰軍主動讓出新泰、蒙陰,決定主動出擊,直搗寧陽,阻敵增援,包圍兗州,以威脅國民黨補給基地。27日晚、28日晚,第1縱隊相繼對寧陽發起奔襲和強攻,於29日拂曉奪取寧陽城,共殲守敵2000余人。魯西各縣守敵聞訊驚慌失措,紛紛棄城而逃,華東野戰軍乘勝重新解放了魯西廣大地區。

  多法並舉,尋機殲敵

  4月29日晚,華東野戰軍針對國民黨軍進佔新泰、蒙陰后沿臨(沂)蒙(陰)公路分散部署的特點,命令第2、第4、第7、第8、第9縱隊乘敵立足未穩向臨蒙公路沿線桃墟至青駝寺之敵實施攻擊,以分割殲敵。但國民黨軍隊一經接觸即立馬退縮至臨蒙公路以西山區以保存實力,我軍在殲敵3000余人后不得不放棄此次動中調敵、尋機殲敵的作戰計劃。

  5月1日,第4、第9縱隊採取隱蔽待機、誘敵來攻、逐步后撤、尋機殲敵的方式對敵整編第74師青駝寺據點發起進攻,但該敵懼怕被殲,堅持依托陣地死守待援,且國民黨軍隊主力迅速靠攏以增援被圍之敵,並進逼新泰地區,在無法調動敵人、尋機殲敵的情況下,華東野戰軍隻得撤出戰斗。

  5月3日,華東野戰軍抓住國民黨整編第11師進佔新泰立足未穩的有利時機,集中4個縱隊以迅猛之勢對新泰守敵實施了合圍,以求連夜攻殲新泰。國民黨整編第5軍、整編第85師聞訊緊急從萊蕪方向馳援,在無速戰速決把握的情況下,為了防止打成僵持局面、陷入被動局勢,華東野戰軍隻好放棄攻殲新泰之敵計劃,主動收兵東撤、休整待機。

  華東野戰軍通過忽分忽聚、或東或西、時進時退、圍點打援、既打又撤、先圍后撤等多種作戰手段,積極調動國民黨軍隊往復行軍千余公裡,殲敵近3萬人,始終保持了戰場主動權,削弱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的強勁勢頭,打破了蔣介石企圖盡快與華東野戰軍主力決戰的幻想。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