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劉銀鬆
2022年08月26日08:05 來源:學習時報
熱河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於河北省承德市市區南部的山坡上,1955年為紀念熱河軍民在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斗爭中付出的巨大犧牲而修建。紀念碑佔地1200平方米,高31.6米,建於兩層碑欄之上,由花崗石砌筑,其建筑風格、碑身式樣、漢白玉浮雕均同於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為廡殿頂仿古建筑。碑身正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金色大字由朱德親筆題寫,背面碑文由原熱河省委、省政府題寫,全文如下(標點為引者所加):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熱河軍民經過十三年抗日戰爭和三年解放戰爭,終於一九四八年熱河省全獲解放。
國民黨媚敵賣國,日寇兵不血刃侵佔熱河。九三勝利后,國民黨妄奪勝利果實,大舉進攻解放區。我黨政軍民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堅毅不撓抗擊敵人,無數先烈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犧牲或慷慨就義,英勇事跡筆墨難記。抗日和解放戰爭十六年,艱苦如一日,軍民一體,魚水相依。共產黨員殺身成仁,浩氣永存。善良人民掩護干部,搶救傷員,送糧送信,反抗“三光”政策,光榮事跡不勝枚舉。光榮犧牲的英雄,姓名可查者: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團長白乙化、閻正化,政治部主任王波,縣委書記陳榮,縣長姚鐵民、劉全民,區隊長蘇然(高喬),營長吳永福等同志。戰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壯烈事跡尤令人萬分崇敬。為救我民族於危亡、熱河人民於水火,捐軀報國的無名英雄難以數計。他們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獻身祖國的崇高品質,成為后世的楷模。烈士們為解放事業立下的偉大功勛和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鼓舞廣大人民建設祖國的熱情。熱河和全國人民對英勇犧牲的烈士們永志不忘!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中國共產黨熱河省委員會
熱河省人民委員會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碑文熱情謳歌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黨團結帶領熱河人民“軍民一體,魚水相依”頑強斗爭的英雄事跡,充分表達了對革命先烈“浩氣永存,后世楷模”的緬懷之情與尊崇之意。
軍民一體 魚水相依
熱河,既是“承德”的古稱,也是中國曾經的一個行政區域,其行政建制始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立的熱河廳,1955年撤銷省建制。熱河境內有山名曰“黑山”,有水名曰“潢水”,因此亦被稱為“黑山潢水”,是扼守關內外交通的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33年2月下旬,日軍發動熱河事變,大舉進犯熱河,兵不血刃侵佔熱河首府承德。3月,熱河全境淪陷。自此,大好河山落於敵手,熱河生靈慘遭涂炭,僅1933年至1945年間,被日偽軍殺害的熱河人民就達4.5萬余人,傷殘8000余人,被日本當局抓去充當勞工的共計14.4萬余人,大部分慘死於外地。
13年間,共產黨、八路軍與熱河人民同生死、共患難。在黨的領導下,熱河境內先后建立起11個抗日縣政權,組織抗日游擊隊和民兵與日偽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與此同時,熱河人民掩護干部、搶救傷員,支持八路軍的光榮事跡亦是不勝枚舉——興隆縣小河西村霍大娘(司桂榮)常年照顧八路軍傷病員,戰士們稱她是“子弟兵的母親”﹔平泉縣西杖子村鮑金霞為了掩護八路軍傷病員脫險,連中兩槍,光榮犧牲﹔青龍王廠溝婦救會的翠珍嫂多次跟隨部隊參加戰斗,人稱“女英雄”……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依靠著與400萬熱河人民“軍民一體,魚水相依”的頑強斗爭,熱河終於在1945年的8月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集結6個軍的兵力搶佔熱河,解放區軍民對來犯之敵給以迎頭痛擊。僅1945年底至1948年底,就有16萬熱河人民參加了人民解放軍。與此同時,熱河人民還以高昂的熱情,全力支援了解放戰爭。特別是遼沈戰役期間,熱東地區作為遼沈戰役的前線,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內,上交公糧5220萬斤,組織了參戰擔架22704副,民工13.6萬多人﹔熱遼地區作為主要戰場之一,共出動擔架1.1萬多副,出動民工11.5萬多人﹔熱中地區除組織擔架運輸外,還支援軍糧2400萬斤,軍草800萬斤。熱河其他地區,雖離戰場較遠,但也積極出動民工,運送糧草,為支援遼沈決戰作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10天之后,我冀察熱遼軍區部隊即解放了承德。至此,熱河全境解放。
浩氣永存 后世楷模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救我民族於危亡、救熱河人民於水火而捐軀報國的革命烈士難以數計。僅抗日戰爭時期犧牲在這片熱土上的八路軍戰士即達6000余人,軍政干部達500余人,其中縣團級以上干部包括包森、白乙化、姚鐵民等在內共計20余人。
包森,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1942年2月17日,他率部隊在遵化縣城北野瓠山(今河北省遵化市興旺寨鄉野瓠山村)與日偽軍遭遇。激戰中,包森胸部中彈不幸犧牲,年僅31歲。
白乙化,冀熱察挺進軍第十團團長。1941年2月4日,偽灤平縣警察科長、日本人關直雄率部170余人,進犯我豐灤密抗日根據地。白乙化指揮第十團與敵在馬營西山激戰,斃傷日偽軍117名。然而,就在戰斗結束之時,白乙化突遭冷槍襲擊犧牲,時年30歲。
姚鐵民,曾為包森支隊成員。1940年初,任遷(安)遵(化)興(隆)聯合縣第一任縣長,后調任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對敵聯絡科科長。1943年2月3日,在興隆縣蘑菇峪戰斗中,姚鐵民身負重傷,不幸被捕。1944年4月30日,在承德監獄被敵人殺害,時年46歲。
解放戰爭時期,戰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為國的壯烈事跡尤令后人崇敬。1948年5月初,董存瑞跟隨部隊參加冀熱察戰役。在解放承德北部屏障——隆化縣的戰斗中,因部隊受阻於敵人設置的橋型暗堡,擔任爆破組長的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藥包,沖至橋下,用自己的身體充當支架,手托炸藥包,舍身炸碉堡,為熱河的解放獻出了年僅19歲的生命。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