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華 張琨
2022年08月26日08:04 來源:學習時報
6月的長沙,炎熱中還透著一絲清涼。在水稻與荷葉氤氳的南方獨特香氣中,我們走進了位於湖南省長沙縣江背鎮的徐特立故居。故居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清末南方四合院建筑,有大小房間十幾間,前臨田野,后靠小山,周圍樹木蔥蘢,青草繁茂,清幽宜人,是一個適宜讀書、學習的好地方。
1877年,徐特立生在長沙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1889年,12歲時,伯祖父去世,徐特立過繼給伯祖母為孫。從此開始,徐特立在此處故居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
走入故居大門,首先看到的是天井中的四棵樹,其中兩棵桂花樹,蒼勁挺拔,有一種使人內心安穩、沉著的力量。這兩棵桂花樹是徐特立20歲時親手栽種的,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了。1895年,18歲的徐特立決定以教書為業,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學生遍布長沙各個學校和各種領域,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李維漢、田漢等都是其學生,此時的徐特立是長沙教育界著名的“長沙王”。徐特立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教育戰線上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為我們黨培養了大量的政治、經濟、科學、軍事、文化等人才。黨中央評價他是“中國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徐特立栽種的兩棵桂花樹,茂盛遒勁﹔他的革命教育思想,依然滋養著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人民。
向左走到故居裡一間西邊教室,課桌整齊地擺放在教室內,教師臥室緊挨在教室旁邊。20世紀初,徐特立任教於長沙各個學校。任教期間,徐特立崇尚勤儉節約,生活極為儉朴。為了節省開支,他的家人一直留在鄉下居所,妻子熊立誠在老家喂豬種菜,維持家庭基本生活。他每次回家,都是步行80裡路,舍不得午餐費,隻帶些家炒的薯片作路上充飢之用。當時,徐特立看到五美鄉方圓幾十裡沒有學校,為了讓貧困的農家子弟有機會上學,就在家鄉創建了五美初級小學。徐特立節省的資金,就是用來維持這所小學的費用。1915年,為了解決校舍問題,他改建了自家老屋,擴建了兩間教室,在原來初級小學辦學基礎上,創建了五美高級小學。我們走進的教室,就是五美高級小學的舊址。可以說,以老家房屋為基礎創建五美高級小學是徐特立作為偉大教育家的一個縮影。
從教師臥室出來,走入西廂房“徐特立生平業績陳列”展廳。展廳按照“堅強的老戰士”“杰出的教育家”“一代師表革命楷模”三大專題進行展示。我們仔細地觀看了展廳內陳列的徐特立穿過的衣物、用過的裝書籍的箱子等珍貴文物,以及記載他偉大事跡的一張張照片。這些文物和照片述說著徐特立經歷過的那段崢嶸歲月。
在眾多照片構成的主題中,“斷指反帝”體現了這位溫厚長者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愛護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1909年12月8日,徐特立在給全校師生作時事報告時,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暴行,以及清政府崇洋媚外、欺壓百姓的各種罪行,講著講著,抑制不住激動的情緒,直奔廚房,取來菜刀,當眾砍下一截手指,用鮮血寫下了“請開國會,斷指送行”八個大字。徐特立“斷指反帝”的壯舉激勵了在場的所有師生,很快傳遍長沙、湖南以至於全國,影響了一大批青年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回憶說:這給了我對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認識。
向堂屋走去,堂屋門上懸挂著毛澤東為老師70壽辰題寫的“堅強的老戰士”雕刻的木質牌匾,屋內安放著徐特立坐姿銅像。1927年,在白色恐怖中,50歲的徐特立毅然決然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徐特立跟隨中央紅軍開始了長征,此時他已經年近60,組織上給他分配的馬匹,他總是讓給傷員,自己當起了馬夫﹔過草地時,他將節省的糧食,送給患病的謝覺哉,自己吃樹根草皮。他以堅強的毅力,同他的戰友們一起,走完了艱難而偉大的長征路。
從堂屋出來,向左依次走進了四合院東邊徐特立夫婦的臥室、換衣室、飯堂、烤火房、廚房,以及徐特立兒子徐篤本和徐厚本的臥室等展廳。作為偉大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一生事業與其妻子熊立誠的堅定支持是分不開的。徐特立曾經飽含深情地講道:我自辛亥革命前,即進城辦教育,把妻室兒女留在農村﹔后來離開家鄉到法國留學,接著回國參加革命,至今十年來,與家庭隔絕,不通音訊,這都是反動派的壓迫所致。我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妻室兒女。但國家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革命還沒有成功,國破家何在?
在徐特立和熊立誠的教育下,徐篤本、徐厚本兄弟先后投入到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中。長子徐篤本,少年時代就投入了革命,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犧牲時年僅21歲。1938年,小兒子徐厚本自延安返回長沙開展工作時,途中不幸染病去世。
四合院大門東西兩邊緊挨著教室和教師臥室,兩間教室布局相同,隻不過東邊教室增加了徐特立輕微傾身微笑教學和第一排一位學生認真聽講的銅像。走入這間教室,我們坐在課桌旁,在耳邊似乎響起了徐特立“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諄諄教誨。
走出故居,陽光斑駁,樹影婆娑,回首望向這處清末南方四合院,質朴厚重之感油然而生。徐特立就是從這裡出發,攻堅克難,浴血奮戰,同他的學生和戰友們一起,譜寫了一曲紅色贊歌,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革命事業奮斗終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