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棠 楊斐
2022年08月25日08:13 來源:解放軍報
1935年1月到3月下旬,毛澤東同志指揮中央紅軍一渡赤水,進軍川黔滇邊﹔二渡赤水,發起遵義戰役﹔三渡赤水,由遵義轉進川南﹔四渡赤水,把敵軍甩在烏江以北,成功地化被動為主動。作為紅軍長征途中的經典戰例,“四渡赤水”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高超指揮藝術,對於今天我們練兵備戰、做好未來戰爭准備仍有重要啟示意義。
保持靈活機動,掌握戰場主動。用兵之法,貴在不復﹔用兵之術,知變為大。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與精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是基於戰場環境,臨機調整作戰策略,最大限度保存實力、消耗敵人的基本戰爭法則。長征途中,毛澤東同志審時度勢,用“走”調動敵人,以“打”殲滅敵人。一渡赤水后,紅軍到扎西休整,有效調動敵軍向扎西集結。紅軍乘黔北空虛之際,回師東進二渡赤水,重入貴州,先后擊潰貴州軍閥王家烈部、黔軍4個團,攻佔婁山關,又乘勝殲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多人,被蔣介石哀嘆為“奇恥大辱”。作為指揮員應時刻牢記,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紙上談兵、墨守成規注定是打不了勝仗的。未來戰爭中,無論是作戰對手、戰場空間環境還是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無一不充滿不確定性,隻有不斷適應戰場之變、形勢之變,敢於變化、善於變化,做到以變應變、以變求勝,才能不斷創造戰爭奇跡。
唯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歷代兵家都高度重視情報的收集與掌握,離開了情報支撐的軍隊,無異於聾子與瞎子,必然迷失於情況瞬息萬變、紛繁復雜的戰場環境。隻有搞清楚敵人的實力和優勢,然后根據己方兵力和作戰條件,制定相應的戰略戰術,才能在戰爭中謀敵在前、勝敵一籌。紅軍十分注重研究敵軍的作戰能力、作戰樣式與優缺點,通過收集掌握的各種信息、數據、現象,研判得出“川軍作戰能力強,黔軍一打就散、一沖就跑”的結論,從而制定了力避與川軍交鋒、專打黔軍的作戰方針。紅軍通過繳獲的電台實時偵聽敵軍動向,指揮3萬多紅軍在40多萬追兵中往來穿梭、機動回旋,與敵在川黔滇三省交界處捉迷藏,最終成功擺脫追擊,渡江北上。進入信息化智能化戰爭時代,技術優勢固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信息情報依舊可以左右戰爭走向。為此,應著力加強戰略衛星、電磁捕獲、網絡探測等新型預警偵察手段建設,為未來全維實時獲取戰場情報信息、精准實施作戰行動提供有力支撐。
善用逆境思維,發揮自身優勢。作戰中,能否挑戰逆境、戰勝逆境,是打破僵局,重新贏得戰場主動的關鍵。戰勝逆境的思維方式,更是在迷茫中探索真相、在艱險中奮力突圍、在被動中爭取主動的關鍵。無論是四渡赤水前后,還是整個長征途中,紅軍始終面臨前堵后追、缺衣少糧、嚴重減員等困難,蔣介石坐擁數十萬大軍和飛機、大炮等先進武器,敵我實力對比極其懸殊。但我軍並未被敵人嚇倒,而是緊緊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敢於斗爭,制定了科學的應對措施,找到了贏得主動的門徑,成功破局,走出逆境。中央紅軍第三次渡過赤水后,面對敵人直扑川南,紅軍身處逆境,處變不驚,利用我軍目標小、行動快的優勢,主力按兵不動,派出小股部隊巧妙誘敵,隨后主力利用敵軍縫隙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兵指貴陽,把追敵甩在身后。作為四渡赤水主要戰場的川黔滇本是國統區,但國民黨官員巧取豪奪、魚肉鄉裡,老百姓怨聲載道,反觀紅軍官兵,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打土豪、分“浮財”,得到廣大貧苦大眾的支持與掩護,這也是四渡赤水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未來戰爭中,作戰雙方的實力、戰場形勢的優劣不可能一成不變,面對各種復雜環境挑戰,一定要敢於反向思考,跳出思維定式,避實就虛、以強擊弱,方能贏得主動、爭取勝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