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
2022年08月23日08: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興盛,人才為本。自古以來,尚賢愛才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從人才成長階段來看,青年時期往往是至關重要的“黃金時段”:他們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不易被此前固有的條條框框所束縛,也不乏勇闖“從0到1的無人區”之創新熱情。一項統計數據表明,科技工作者作出重大貢獻的最佳年齡區為25-45歲,20世紀諾貝爾獎獲得者從事獲獎研究項目時的平均年齡為38.7歲。正因如此,從美國的“青年科學家總統獎”,到德國的“洪堡學者”計劃,再到英國的“羅德獎學金”項目,世界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與扶持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大地正在成為各類人才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熱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加大扶持力度,為青年人才創造廣闊的發展天地,為他們的全力奮斗免除后顧之憂,使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讓青年人才更有幸福感,為國家發展創造更加堅實的人才基礎。近年來,黨中央帶頭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引導廣大人才自覺弘揚科學家精神,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我國的創新實踐証明,青年人才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力,能夠挑大梁、當主角。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39歲以下的科技人力資源佔比達78.39%。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數據顯示,“嫦娥團隊”“天問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等多支人才隊伍,平均年齡都在30-40歲之間。2020年年底,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完成這一重大成果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支以90后為主體的科研隊伍。從“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到“青年英才計劃”,青年人才科研創新的“第一步”邁得更加穩健也更有底氣。
應該看到,在從“人才大國”走向“人才強國”的過程中,青年人才梯隊建設需要不斷適應新的形勢新的變化,建立健全對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體系。近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針對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嶄露頭角機會少、成長通道窄、評價考核頻繁、事務性負擔重等突出問題,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要通過科技賦能和流程優化,減輕科研工作的行政負擔,為青年人才減負鬆綁,讓有能力、有潛力的年輕人才被看到、被重視。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社會角色,青年人才亦是如此。在職業發展起步階段,他們一方面要面臨不小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也要承擔起照顧家庭、撫育子女、贍養父母之責。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曾表示:“35到45歲之間的科研人員,上有老、下有小,但這段時間又最有創造力,應當給他們穩定的支持,讓他們能夠潛心研究。”工作與生活不能失衡、不可偏廢,切實解決青年人才在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政策支持,是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青年人才的合理需求值得被更好地傾聽。安居才能樂業,通過提供人才公寓、住房補貼,加強保障房建設等方式,可以讓青年人才的生活更加穩定、更有保障。進一步完善薪酬體系和激勵機制,保障青年人才獲得體面的收入,有針對性地加強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務保障,免除人才的后顧之憂,才能讓他們輕裝上陣,能夠靜心做學問、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人才扶持政策不應限於一個領域,也不該止於一個階段,而應覆蓋青年人才成長的全過程,樹立包容、開放的“大人才觀”。對於青年人才,應該多一些耐心,尊重人才成長規律,避免急功近利、求全責備。隻有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允許失敗、寬容失敗,才能讓年輕人放開手腳,勇敢向前沿領域進發﹔隻有讓考核機制更加人性化、更為多元,才能讓年輕人不再熱衷於追求“短平快”的項目,安心坐穩冷板凳。
青年人才的定義不是狹隘的,年輕人的成才之路也不隻有一條“賽道”。不管是知識型、技能型,還是創新型人才,都是建設國家的重要力量,都應該被重視、被支持。因此,做好青年人才扶持工作,就要建設多層次人才體系,有針對性地關心青年成長、幫助青年成才。比如,對投身基礎研究的人才,就要把時間的觀察刻度拉長,營造使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十年磨一劍”的氛圍﹔對文化人才,要提供寬鬆的創作空間,鼓勵青年人才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對職業技能人才,則要健全服務培養體系,搭建成長平台,優化職業技能競賽體系,暢通發展通道,努力鍛造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共青團做好新時代青年人才培養工作的行動計劃》提出:力爭通過2至3年的努力,不斷優化共青團青年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完善政策支持,緊緊抓住青年人才培養、凝聚、舉薦等關鍵環節,使共青團加強青年人才政治引領的效果更加顯著,支持青年人才發展的平台更加專業,服務青年人才成長的體系更加健全,廣泛凝聚培養青年人才,使青年人才成長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建功立業的重要力量。這一行動計劃立足共青團自身職責定位,以更高標准、更大力度、更實舉措謀劃共青團青年人才工作,是未來一段時期共青團青年人才工作的行動指南。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實現我國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人才強國的遠景目標,離不開對青年人才的呵護與培養。隻有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下大力氣做好青年人才扶持工作,著力解決阻礙青年前進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才能進一步激發青春活力和創造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