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

做京港澳企業創新、青年發展的“集線器”

2022年08月23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連接、集聚、整合、放大京港澳三地資源——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張凱將他所在的中心形容為“集線器”。自2017年成立以來,服務京港澳三地科技型中小企業、助力港澳青年在京發展是中心的主要工作。

中心作為集線器,連接京港澳三地眾多企業、科研、人才、資本資源,同時也充分了解他們的優勢和需求。如何讓這些資源充分配置,是這個集線器的關鍵作用所在。

“我們的其中一項工作是了解港澳不同高校的優勢專業和團隊,結合他們的特性與內地企業和高校進行對接。”在張凱看來,香港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國際級的專家人才,但是他們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這為兩地合作提供了契機”。

在中心的推動下,浪潮(北京)電子信息產業有限公司與香港城市大學在先進計算架構領域實現聯合研發﹔香港大學博士張鑫創辦的中科搏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與澳門大學圍繞基於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無創腦血氧研究展開深入合作……

港澳企業進入內地發展看中的是內地科技成果轉化的潛力,“但他們不知道內地的市場規律、企業的運作模式以及如何與政府洽談落地”。這就需要中心助力推動企業與相關機構對接。

華港龍生物科技是香港城市大學孵化的項目,他們在“京港青創杯”創業大賽上獲得亞軍,目前已落地廣州,進入臨床和產業化階段。“我們了解他們的技術特性和產業化需求,根據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規劃方向,幫助他們落地。”張凱這樣介紹中心發揮的作用。

為了京港澳企業成長發展,中心還會幫助企業進行投融資,開拓市場。遨天科技是一家誕生於中關村,專注商業衛星電推進系統的高科技企業。在中心的幫助下,企業迅速獲得多輪融資。前不久,還與香港航天集團簽下商用電推進產品的商務合同。

得益於香港特區政府和高校的投入,這幾年香港科創企業數量快速增長,與內地合作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意願不斷增強。過去5年間,中心已服務1800余家企業,其中港澳企業佔到三分之一。

近年來,京港兩地政府高度重視兩地的科技協同創新。2021年,中心承接了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共同啟動的“京港科技協同創新平台”工作,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張凱預計,中心未來服務港澳企業的數量會越來越多。

去年,中心進行關於港澳青年赴京在京的調研。調研發現,很多港澳青年有在京實習就業的意願,但是缺乏渠道。

針對這一問題,中心一方面搭建資訊平台,通過微信群、公眾號以及媒體,面向港澳青年發布實習就業信息﹔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與企業建立直接溝通的渠道。

談到這裡,張凱再次使用了“集線器”的比喻:中心連接港澳青年和中關村科技型企業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具體而言,可以幫他們將簡歷直接遞送給用人單位,並請來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對他們進行面試指導和培訓。“但這並不意味著直接錄取,企業還是會按照他們的標准招聘,中心相當於一個‘綠色通道’。”張凱補充說。

最近,中心剛剛聯系字節跳動和奇虎360公司兩家企業面向港澳青年開放申請,有40多名學生被錄取。談到為什麼選擇科技型企業時,張凱說,在這些企業實習能讓他們了解到中關村科技創新的活力與發展,通過實習讓學生們重新認識內地,“讓他們了解內地的發展早已不是最早認知的那樣”。

根據張凱的觀察,很多在內地讀書的港澳青年面臨很大的求學壓力,往往自信心不足。他舉了一個香港女孩的例子:這個女孩在華北電力大學學習電力工程,中心將她推薦到中關村一家企業實習。實習過程中,她了解了內地企業運作方式,學會如何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運用於實踐,更重要的是,“她發現在內地生活、就業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畢業后,她選擇留在內地工作。

“實習的魅力在於,這些港澳學生的優勢,包括國際化視野、英文能力能在實習中發揮作用。通過實習,他們會更加愛上內地。”張凱說。

依托中關村,面向京港澳,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正以其獨特的模式,持續助力京港澳企業科技協同創新發展,幫助港澳青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本報見習記者 張文驍 本報記者 龔亮)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