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與上海”主題展陳在滬開幕

百歲共青團不改創新本色

2022年08月22日08: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團的早期組織和中央機關在上海辦公了多長時間?曾在上海搬過幾次“家”?中國青年志願者隊伍的前身是什麼?為什麼全國第一支青年服務隊誕生在上海?全國第一場18歲成人儀式現場是什麼樣的?

這些與共青團歷史息息相關的細節、故事,8月21日以史料陳列展覽的形式出現在上海市團校1號樓3樓展陳館內。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滬成立。100年后,“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與上海”展陳正式開幕,這是上海市團校“一軸兩翼七館”規劃中,率先推出的第一個展館,也是首個講述百年團史中“在上海”“和上海”“最上海”生動實踐的展館,是上海紅色教育館群的重要一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該展陳收集了眾多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公布的團史資料和上海共青團開風氣之先的創新舉措。

首次考証早期團中央機關在滬7處舊址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建,此后團中央機關曾長期設立於此,直到1933年初正式撤離上海。其間,團組織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英勇光輝的斗爭,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位於上海最繁華的時尚購物街淮海路中段的漁陽裡6號,是目前最為公眾所知的團中央機關舊址。團中央在此地活動的時間為1920年8月至1921年5月,后此地被法租界當局查封。

但很多人想知道的是,1921年5月至1933年初撤離上海之前,團中央機關到底在哪裡辦公,這群年輕的團中央干部在這期間做了哪些工作?“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與上海”主題展陳首次為公眾揭秘了這段歷史。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蘇智良受上海市團校委托,針對“團中央機關在滬變遷”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介紹,這次的展陳中共有7處團中央機關在滬舊址,其中3處為“新發現”,“實際上,我們還發現了3-4處地址,但目前証據尚不充分,所以暫未公布。未來還有很大研究空間”。

蘇智良告訴記者,他的團隊從大約4年前開始著手研究黨團史,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青年團早期在上海活動了很長一段時間,因此,蘇智良專門組織了一個小組“挖團史”。

據悉,除漁陽裡6號外,團中央機關還曾於1922年年初至6月8日在大沽路356、357號辦公﹔1922年6月8日大沽路機關被破壞后,團中央以平民女校作為過渡地點,直到年底隨黨中央遷往北京﹔1923年8月,團中央又從北京遷回上海,將法租界薩波賽路朱衣裡(今淡水路66弄4號)作為駐地,開辦《中國青年》雜志﹔1924年8月,任弼時等人回國后又將團中央機關設在延安東路1472弄7號﹔1925年6月,任弼時與團中央機關一同遷至北四川路大德裡(今四川北路1545弄),直到1927年年初,團中央隨黨中央一同遷往武漢后停止使用﹔“八七”會議后,面對日益嚴峻的白色恐怖,團中央隨黨中央一起秘密遷回上海,在同孚路(今石門一路)柏德裡336弄9號共同辦公。

“下一步,我們要推動這些舊址的保護、修繕工作。”蘇智良說。

一張照片背后藏著“重大創新”

在這次展陳的一張照片中,身穿老式工作服的年輕人正在修理自行車。這張照片裡的主人公,是上海自行車三廠(即鳳凰自行車廠)的一群青年員工,他們當時以“鳳凰青年服務隊隊員”的身份,大年初一在人民廣場上為有需要的群眾免費修理自行車。40年后的今天,“投身公益、做一名志願者”成了當代青年的新風尚。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14歲至35歲注冊志願者已超9000萬人,他們活躍在社區建設、大型賽事、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

可以說,上海是青年志願者工作的起點之一。 1980年2月,全國第一支青年服務隊、上海自行車三廠“鳳凰青年服務隊”堪稱我國志願服務的雛形。

“當時正值破舊立新的年代,一方面改革開放給青年帶去了極大的思想沖擊,年輕人當中產生了一種利益至上的思潮﹔另一方面,帶來了很多新鮮產品,新潮服裝、電視機、無線電、洗衣機、電冰箱等進入尋常百姓家庭,但因為營業網點不夠,很多東西買回來沒法修,群眾迫切需要維修服務。”上海市青運史研究會副秘書長林升寶是這次策展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告訴記者,當時的上海自行車三廠團委率先通過成立“青年服務隊”的形式來服務群眾。為此,團校的研究團隊還找到了當時該廠的團委書記龔鎮林,請他口述這段歷史。

林升寶介紹,“青年服務隊”看似是組織工廠裡有技術的年輕人學雷鋒、做好事,但其本質是共青團組織對青年思想引領的新探索, 成了一個讓青年不僅在書本中、更是在實踐中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和道德教育的課堂。

1981年,團上海市委將這一創新舉措上報團中央,同年五四前夕,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雷鋒先進青年和先進青年集體代表座談。龔鎮林第一個發言。此后,這一經驗得到媒體的廣泛報道,這項工作開始在全國共青團系統推廣開來。

1992年3月,上海整合各級“青年服務隊”,成立全市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伍——“上海學雷鋒青年服務總隊”,在制度建設、組織建設等方面邁上一個新台階,最終完成了“青年服務隊”向“青年志願者”的轉變。

百年共青團始終關注“思想引領”、促進青年發展

縱觀中國共青團的百年歷史,對青年進行思想引領、促進青年發展始終是各個時期團組織最關心的工作。

以1993年12月18日在上海外灘舉行的全國首個“18歲成人儀式”為例,它就是共青團積極關注青年思想動態、為青年“引路”的一場隆重的儀式教育。

“當時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一點不為過。外灘本來人就多,800多個年輕人往那兒一站,統一服裝、宣誓、發言、交流、接受領導祝福,簡直轟動一時。”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原黨支部書記吳仁杰在共青團系統工作了約55年,1993年的那場成人儀式,就是由他參與組織的。

當時,吳仁杰還是團上海市委宣傳部的一名科員。“那時適合青年的活動很少,市場經濟環境下,青年思想有些浮躁。我們考慮,18歲是青年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成人了就要有社會責任意識、公民意識了。”吳仁杰說。

經過團上海市委干部的頭腦風暴,這場轟動一時的18歲成人儀式在上海最熱鬧的外灘舉辦。此后,這項儀式教育得到了黨中央、中宣部、團中央的肯定,在全國推廣。

團上海市委挂職副書記、上海市團校黨委書記、校長戴冰告訴記者,“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與上海”主題展陳本身是團校貫徹群團改革精神,聚焦主責主業,實現業態轉型的創新項目。

他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與上海”展陳將全年無休對社會公眾開放,成為上海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以及區域黨建聯建和黨群活動基地,團校還推動成立“主題展陳志願者聯盟”、吸納社會各方有識之士共同來關心愛護和參與管理,由此使團校業態融入公共生態和公共治理,真正做到“開門辦團校”。(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