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一群青年從紅色起點出發

2022年08月19日08:26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當新時代青年演員扮演一百年前的優秀青年,會說什麼?用當代審美去詮釋紅色體裁,會表現什麼?當我們站在今朝百年后回望他們,會想什麼?

8月17日晚,在國家話劇院劇場開演的話劇《紅色的起點》一一回答這些問題。“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從《新青年》的“一枝獨秀”,到“北李南陳”相約建黨,開啟了開天辟地的偉大時刻。

《紅色的起點》是中國國家話劇院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推出的重點劇目,這次再登國家話劇院的舞台,5天連演6場,帶觀眾感受理想之火、信仰之光。

整個舞台就像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

面對46萬字的原著,話劇《紅色的起點》編劇羅兵大膽打破線性敘事結構,選擇了1919、1920、1921年這波瀾壯闊的三年“大事記”,以清晰的時間線將各個人物的活動連結,從史實的事件中提取故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誕生、發展及壯大的歷史過程。

導演羅蘭曾在採訪中提到,“作品講述的是一百年前青春熱血的年輕人,他們希望通過革命去改變社會現狀。這個熱情的狀態應該是紅色。無論是舞台還是多媒體,線條一定都是直角的,這是革命的凜冽感和突破感。所以最后方案中顏色基調集中在黑色、紅色,黑色代表冷靜,紅色代表內心的熾熱。”

青春的理想和執著,是一百年前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所共通的特性。即使存在時代的差異,每位演員的狀態都是積極向上的,是在精神面貌和思想高度上慢慢靠攏的,“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成長。”羅蘭說。我們希望觀眾在看到這部戲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一百年前的青春力量,感受到理想和信仰對於一個人的感召和鼓舞。

整個舞台像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群像式地向觀眾講述和重現這一段恢弘的紅色往事。演員不僅僅代表著某一個角色人物,更是代表了當時不願意受壓迫、不願受欺負的中國人,代表了那一批有熱血干勁、立志要救國的一群人,這也是共產主義者共同的精神理想。

有人問演員們:“如果你們有機會認識你們扮演的角色,你們會跟他們說什麼?”他們的回答出乎意料的一致:“帶上我!我想成為你的伙伴,我想加入這偉大的事業。”

故事便從這裡開始。

青年人穿越百年時空的同頻共振

大幕拉開,幾根白色的長幾何光柱將舞台背景分割,宛如在漆黑的夜裡出現的幾道光,從縫隙中透過,來到觀眾眼前。

中共一大會址、老漁陽裡2號、新漁陽裡6號……觀眾們仿佛置身於大學的課堂、會議的大廳、南湖小船的船艙中,成為歷史的觀者。

用一個個建黨前后的歷史故事,鮮活還原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熱烈的討論、激烈的爭論、崇高的信念、革命的斗志,在舞台構筑的一方空間裡激情涌動,向觀眾講述和重現這一段恢弘的紅色記憶——一百多年前,悶熱多雨的上海,一群青年、一個組織、一場會議,以“信仰”之名聚集,開啟了開天辟地的歷史時刻。

在話劇《紅色的起點》中,演員引領觀眾了解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的歷史,宛如黨史博物館的解說員一般,為大家呈現一台生動的“黨史課”,觀眾在身臨其境的感動中,多次在上演重要歷史節點的時刻爆發出熱烈掌聲。

在作品結尾部分,演員們齊聲高唱:“我們的模樣,映照在夢想的牆上,從天真浪漫的最初,到擁抱一切的遠方。”觀眾們也情不自禁隨著音樂拍起節奏,台上台下是熾烈的交融。

導演羅蘭表示,他對話劇《紅色的起點》演出充滿了信心。她還講述了從排練到演出過程中見証青年演員學習黨史后的進步,她說:“我們要求演員們在精神和靈魂層面與角色原型達到高度契合,很多演員剛進組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來表達,我們就一邊排練一邊學習黨史,這樣的方式使演員們慢慢掌握了方向,一點點接近百年前那個重要的會議。也希望新一輪的創排可以將更好的舞台效果呈現給觀眾,使當下的青年可以和百年前改變中國命運的青年黨員達到‘共振’,感受到中國共產黨誕生時的光輝,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一首吉他歌謠《模樣》在結尾處以真情引人落淚。在樂聲與掌聲中,話劇《紅色的起點》成為當代年輕人與百年前歷史的一場隔空對話,一次握手,一份誠摯的心靈相約。

紅色題材作品有著永恆的生命張力

宏大的歷史就像一幅巨大的綿長的畫卷,很多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卻在真正了解之后令人觸動。

作為劇中兩位女演員之一的李沫頷扮演的是楊開慧和王會悟。同樣是兩名優秀的女性,起初,李沫頷對王會悟卻並不甚了解,甚至沒有聽說過。

“在我了解王會悟之后,深深地被她吸引住。熟知的歷史中對她的記載非常少,但是在中共一大的紅船上,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作為船娘,她處理了很多的細枝末節的事情,確保了一大的順利召開。”李沫頷五官立體而分明,眉宇間掩不住一絲英氣。“舞台上,我覺得自己特別帥。因為我想,我在做一件這麼偉大的事情,我見識過更大的世界,我的氣質和氣場也一定是不同於常人的。”抱著這樣的內心,李沫頷在劇中為數不多的出場中,總是目光如炬,像隨時在等待未來的召喚一樣。“這是我理解的王會悟,作為演員,我要自信才能塑造出觀眾相信的角色。”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穿越百年的年輕人之間的對話。

“他們與我們同齡,卻有著改變社會的理想和抱負。他們堅定,充滿了理想主義的光芒。”作為全組最小的演員,常志遠卻已經不是第一次出演紅色題材的作品了,他在說到理想主義的時候,眼睛裡散發著對於前輩們的崇拜與尊敬。“就像雖然還沒有談一段美好的戀愛,但是要對愛情充滿期待一樣,要永遠對美好的東西充滿期待!”

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要有偉大的精神,而偉大的精神,就體現在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身上。

國家話劇院此前出品的話劇《三灣,那一夜》就是這樣。1927年一個夜裡,一群年輕人在江西永新一個叫三灣的地方的雜貨鋪裡,開了一次會,研究下一步的路怎麼走。

這次會議,就是三灣改編,成為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

該劇一經公演,就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觀眾,被譽為“走心的黨課”,以致一票難求。再回到這段歷史,我們來看一下,當時幾位主人公的年齡:毛澤東34歲,余洒度28歲,蘇先俊21歲,羅榮桓25歲……

主創人員為了把這部戲寫好、演好,先讓自己鑽到那段歷史中,把打撈出的一個個碎片拼接,盡力還原,再用話劇的方式呈現給觀眾。編劇王寶社告訴大家,“寫這個戲的時候,我躲到鳳凰嶺的山裡寫劇本,整整兩個月,陪伴我的隻有外面呼呼的風聲。我感覺自己在燃燒著,仿佛穿越回到了那個年代。”那風聲就像是從90多年前刮過來的,隨著風聲刮過,我們仿佛看到劇中人物一個個從紙上站起來走出來,逐漸飽滿、豐富,有了生命、有了溫度。

第24屆曹禺劇本獎這樣評價:“該劇以高度凝練的戲劇形式再現三灣改編這一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穿透歷史和當下的思辨力量。”

這讓人想到去年長期“霸屏”的電視劇《功勛》,引起網友紛紛熱議,“每個場面都很燃,每個故事都很精彩”,“如果不明白共和國勛章的含金量有多重,那就來追這部劇感受一下吧。”

這,就是紅色題材的生命張力﹔這,就是理想信念的永恆力量。

當《紅色的起點》大幕拉開,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在台上,他們目光堅定,理想遠大,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這是一百年前的年輕人,也是當今的年輕人。理想信念的力量,讓他們的青春與熱血,在一百年后依然火熱地燃燒,點燃同樣年輕的生命。(穆鐸)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