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鉗工高級技師、機修班班長張文良——

設備“醫生”,毫厘之間見真章(奮斗者正青春)

本報記者  胡婧怡

2022年08月19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為東北第一家機器工廠,沈陽造幣有限公司擁有126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有流通硬幣品種都在這裡生產過。

硬幣的生產對質量、精度要求極高,生產線上的一個零件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大量的廢品。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鉗工高級技師、機修班班長張文良的日常工作就是負責造幣專用設備的維修保養,恢復磨損零件的精度。經他銼削加工的零件平面精度可達到0.002毫米,相當於頭發絲直徑的1/35。

長年累月,苦練本領

前腿弓,后腿繃,身體自然往前傾,隨著銼刀在張文良手中平穩地反復推拉,鐵塊逐漸變得光滑,達到尺寸精度要求……

今年31歲的張文良,接觸鉗工這一工種已有14年。2008年他到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求學,2012年就奪得當年“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冠軍。

“鋸割、銼削、鑽孔,鉗工的工作是做減法,過程不可逆,一旦出現偏差,一個零件就廢了。”張文良說,“這項工作沒有滿分,比的就是誰的精度更高、誰的失誤更少。”

銼削精度從0.01毫米到0.005毫米再到0.002毫米,張文良每一次的技術進步背后都是無數次的練習,無數次手上起了水泡又結成老繭。

“夜深人靜時,我常常獨自一人沉浸在銼刀推拉的‘沙沙’聲中,我喜歡這種聲音。”張文良說,每天成千上萬次的銼削、長年累月的練習,讓他通過感受手的前后擺動力度,就能判斷出每一次銼削掉下了多少切屑。

對張文良來說,鉗工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熱愛。為了多渠道、全方位提升自己,他積極參加各類技能競賽,通過大賽的鍛煉、高手間的切磋,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

“即使現在數控機床發達了,仍有很多小的、異形的零件需要單件生產,這時鉗工加工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隻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才能滿足更高精度的匹配要求。”張文良說,“榮譽隻屬於過去,未來還要腳踏實地、不斷奮斗。”

立足崗位,精益求精

作為年輕的班長,張文良所帶領的班組平均年齡卻超過50歲。“作為班長,隻有自己技術過硬,遇到困難帶頭沖,才能獲得團隊成員的信任。”張文良說。

剛到沈陽造幣有限公司工作時,曾有老師傅跟張文良聊天。“聽說你大賽獲了好多獎,那你能銼成什麼樣啊?”“銼進0.01毫米沒問題。”“那你挺厲害!”

技能與實際生產相結合,張文良把大賽中鍛煉出來的絕活和對精度的追求施展在工作中。過去,師傅們在搶修倉門卡死問題時,一直按照規定間隙小於0.04毫米來加工磨損的零件,這樣雖能滿足短時間內的設備運行,但幾乎一兩個月就要重新修復一次。張文良做班長后,要求將精度提高到0.02毫米,零件加工安裝后,至今兩年多了,都沒有再出現故障。

“一個設備有成百上千個零件,每個零件的精度差一點,累積起來的整體精度就會差很多。相反,每個零件的精度都提升一點,設備的整體效率也會提高很多,可以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張文良自豪地說,在班組管理中,他將“精度提升一半”作為班組目標,現在他所在的班組已建設成為公司維修“精、准、快”的優秀班組,經他們維修的設備既穩定又高效。

“我們就是設備的‘醫生’,不止於追求設備能用,還要讓設備好用、耐用。”張文良說。

創新突破,迎難而上

2019年,張文良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張文良的主要工作也漸漸轉移到生產線的創新改造上。“工作室平均每周都有兩三個創新改造,生產線上的每一米幾乎都有我們創新改造的痕跡。”張文良說。

隨著紀念幣不斷革新,紀念幣生產也需要不斷應用新技術。“做鉗工隻會加工還不夠,還要成為懂設計、懂研發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張文良說。實現紀念幣包裝時同一朝向以便收藏和觀賞,一直是包裝線上的難題。張文良先后對包裝聯動線進行了5處改造,通過調整落差、下落角度等參數,加裝擋板等零件,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

多年來,張文良先后參與10余項國家重大題材紀念幣的研發試驗及生產任務,牽頭完成10余項重大設備改造項目,解決維修技術難題60余項,設備改進100余項,自主設計及加工零件200余件,“五小創新成果”50余項。

今年6月,張文良正式簽約了4名徒弟。“不僅要在自己這一棒跑出成績,還要把接力棒傳遞下去,讓更多年輕人發光發熱。”張文良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9日 07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