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7日08:25 來源:解放軍報
抗美援朝老兵丁寶鑒為軍隊文職人員和中小學生講述戰斗故事。安曉琳攝
遼寧省丹東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揮所舊址懸挂銘牌。劉先寬攝
遼寧省丹東市軍地組織零散烈士墓遷葬儀式。崔 鵬攝
《銘記》紀錄片工作組人員尋訪抗美援朝老兵王永明。劉先寬攝
“浪頭機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的重要作戰基地,我們的人民空軍就是從這裡飛向戰場……”日前,在遼寧省丹東市浪頭機場,一位身著舊式軍裝的老人正在向近百名參觀群眾講述發生在這裡的戰斗故事。
老人名叫王廣照,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曾經是浪頭機場的地勤人員。2019年,聽說浪頭機場作為丹東抗美援朝遺址面向公眾開放,他主動申請擔任講解員,把人民空軍在戰火中淬煉成長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遼寧省丹東市,素有英雄城市之稱。抗美援朝戰爭中,丹東是祖國戰略大后方的最前沿,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這裡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戰場。鴨綠江畔的丹東大地,留下許多寶貴的紅色資源。近年來,遼寧省丹東市軍地共同對丹東地區的抗美援朝遺址展開保護利用工作,讓英雄的名字、感人的故事穿越歷史的長河依舊熠熠發光,讓抗美援朝的紅色印記永不褪色、代代相傳。
確定124處抗美援朝遺址
接力尋訪再現烽煙歲月
很多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書刊,都刊載過一張經典的歷史照片——《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照片上,志願軍將士巨龍般的長隊行進在雪地上,徒步通過鴨綠江上的浮橋奔赴戰場。
這張照片是在哪裡拍攝的?志願軍徒步跨過鴨綠江的地方到底在哪兒?遼寧省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工作人員曾對照片的拍攝位置進行過探訪,但沒有找到答案。
“我們找到拍攝這張照片的志願軍第64軍政治部攝影干事黎民,但時隔多年,江邊景物變化很大,他也記不清確切位置。”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張校瑛回憶。
轉機出現在十幾年前,一位收藏愛好者向紀念館提供了一張1954年版的丹東市地圖。地圖上標注,丹東通往朝鮮的橋梁,除了當時已經確定位置的幾座,還有一座位於鴨綠江上游的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村。
工作人員立即前往馬市村,尋訪當地村民,查找軍史資料,對比照片與實際地形。他們了解到,1950年10月,志願軍與民兵共同修建了一座公路浮橋,有村民曾目睹志願軍由此徒步過江,遂最終確定馬市村是這張歷史照片的拍攝地。后來,“馬市村浮橋遺址”被列入遼寧省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
“丹東是一片英雄的熱土,英雄的故事不應被遺忘,我們要保護好他們留下的戰斗遺址。”丹東軍分區領導說。
2010年,丹東軍分區與市委宣傳部、駐軍部隊、抗美援朝紀念館等單位聯合成立抗美援朝遺址考察組,對散落的抗美援朝遺址進行尋找考証,先后有萬余名抗美援朝老兵、支前模范及其后代、烈屬參與其中。
我國境內唯一發生過戰斗的志願軍陣地——拉古哨志願軍高炮陣地遺址是考察組找到的遺址之一。
據記載,1950年10月,志願軍高炮第504團二營駐守拉古哨村奉命保衛水豐發電站,僅靠36門高炮對空作戰,擊落敵機3架,重傷1架。2020年,考察組經過多方走訪調查,確認陣地遺址位於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拉古哨村。考察組確定位置時,高炮陣地、觀察哨被雜草樹木覆蓋,陣地旁的彈藥庫、掩體等地基尚存。
“水豐發電站防空保衛戰是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寬甸滿族自治縣領導告訴記者,他們按軍事工事原有比例,盡可能還原高炮陣地原貌,建設了抗美援朝水豐發電站防空保衛展覽館。展覽館建成后,填補了抗美援朝戰爭防空保衛內容專題展覽館的空白,后被丹東市委宣傳部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一處山丘、一座橋墩,到一座建筑、一處殘垣,10余年間,丹東軍地考察組成員從軍史資料和親歷者提供線索入手,先后前往78個鄉鎮(街道)、124個村屯實地調查、走訪,查驗核對5.27萬余份史料文獻,最終確定丹東地區抗美援朝遺址124處,並懸挂銘牌。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前指揮機關舊址、空軍地下指揮所舊址、志願軍駐安東辦事處舊址……一處處抗美援朝遺址拂去歷史塵埃,重新與世人見面。
抗美援朝紀念館還整理考察資料,出版《抗美援朝丹東遺址尋蹤》等圖書,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遺址背后的故事,成為當地中小學開展國防教育的生動教材。
建立3550余份烈士紀念設施電子台賬
數字檔案定格烈士遺存
2021年清明節,丹東市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一場烈士遷葬儀式隆重舉行。
幾個月前,丹東市元寶區七道村村民滕廣武平整山場時,發現3座抗美援朝烈士墓地。得知消息后,丹東市軍地有關部門經實地考察和多方求証,最終確定這裡安葬的是烈士邢德才、馮子清、陳龍長。確定身份后,3名烈士遺骸在清明節遷葬進烈士陵園。
從發現墓地到烈士遷葬的過程中,軍地相關部門為烈士的墓地測量數據、多角度拍攝照片、登記文字信息,並精確定位原烈士墓的經緯度。這些信息統一錄入丹東市烈士紀念設施電子台賬。
自2021年起,丹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多家單位,開展縣級及以下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專項行動。丹東市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設施規范管理的意見》明確,為烈士紀念設施建立電子台賬,實現一處一檔。目前,已建立電子台賬3550余份。
丹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科長譚福斌展示了部分烈士紀念設施電子台賬,每份電子台賬錄有名稱、面積、經緯度位置、照片、文字介紹、管理方式和責任單位等7項基礎信息。
譚福斌介紹,丹東地區烈士墓等紀念設施眾多,分布分散,由於許多烈士紀念設施地處偏遠,管理職責劃分不夠明確,加之年代久遠、自然災害等原因都可能導致紀念設施受損。
“為烈士紀念設施建立電子檔案,有助於保護烈士遺存,也能為研究宣傳丹東地區的烈士事跡、烈士家屬尋親、紀念設施修復等工作提供重要信息參考。”丹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崔寶威介紹,軍地雙方還進一步明確任務、壓實責任,確保紀念設施始終有人管護、有人負責。
202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抗美援朝紀念館完成改擴建工程。建成的新館區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揮所舊址的地下建筑展區引人注目。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前,該指揮所為志願軍領導指揮機關所用,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作為志願軍的后方備用指揮所。抗美援朝戰爭后期,守衛鴨綠江橋的高炮部隊曾駐守這裡。
為了更好地發揮紅色資源的教育作用,紀念館對志願軍指揮所舊址進行全面修復,盡可能還原志願軍指揮所當年的模樣。
“2020年,擔任過志願軍司令部電話報務員的老兵王貴靈來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看到舊址對外開放很高興,還向我們講起當年跟隨志願軍司令部駐扎在這裡的情景。”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裴亞男說。
據悉,為了方便游客游覽和企事業單位人員、高校師生參觀學習,丹東市對當地紅色資源進行整合,推出“一館多址”抗美援朝紅色旅游路線,一系列抗美援朝遺址成為丹東這座城市的紅色名片。據統計,抗美援朝紅色旅游路線每年接待游客約1700萬人次,高校、企事業單位等團體約6800批次。
採訪246名抗美援朝老兵和親歷者
口述實錄留存珍貴記憶
“我和他是同學,關系要好,入伍時就約好,要是誰犧牲了,活著的人要替另一個人好好活,還要經常給犧牲的那個人掃墓……”
這是丹東軍地人員給抗美援朝老兵丁寶鑒拍攝口述歷史時,他講到犧牲戰友隋心湖時的一幕。為了讓親歷者的記憶得以留存,2020年起,在丹東市委宣傳部和丹東軍分區聯合組織下,丹東廣播電視台、抗美援朝紀念館等多部門,為抗美援朝老兵和親歷者進行口述歷史搶救性拍攝,足跡遍布8個省區20多個市,行程逾10萬公裡,先后拍攝留存246名平均年齡超過90歲抗美援朝老兵和親歷者的採訪視頻資料。
“親歷者的回憶可能有所偏差,對於每一份口述資料,我們都會與史料進行對照分析,確保真實性准確性,盡可能還原那段歷史的本來面貌。”張校瑛說,為了保証口述歷史的真實准確,抗美援朝紀念館研究員與歷史學者、丹東市檔案館工作人員一起,多方考証,整理出歷史文獻資料65萬余字。
2020年,丹東市委宣傳部聯合丹東軍分區聯合組織拍攝的、以抗美援朝老兵和親歷者口述歷史為主題的紀錄片《銘記》,在學習強國APP、丹東本地媒體等平台播出,吸引社會各界人士觀看。截至今年8月,紀錄片已播出156集。不少網友留言稱,搶救性保護口述歷史有價值、有意義。
據介紹,丹東市軍地還將細化口述歷史內容,劃分鴨綠江邊防沿線、丹東人民后方支援、志願軍傷病員救助、烈士安葬等內容進行分類整理留存,為紀錄片制作、歷史研究、紀念館展出等提供參考素材。
紅色故事不斷流傳,也讓更多人加入講述的隊伍。
初秋,丹東市河口斷橋邊,游客們正在聽大學生志願者張遠講述抗美援朝第一位烈士何凌登的故事。張遠曾在學校組織下參觀過抗美援朝紀念館等,被志願軍官兵的故事打動。回到學校,他仔細研讀相關史料,主動加入紅色景點義務宣講員隊伍。
隨著越來越多的紅色遺址懸挂銘牌、面向公眾開放,對講解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丹東市面向社會招募紅色景點義務宣講員。朝氣蓬勃的少先隊員,年逾九旬的抗美援朝老兵,都積極參與其中。目前,丹東市已有近200名義務宣講員。
今年建軍節前夕,丁寶鑒又一次來到烈士陵園。陵園裡,許多人自發前來祭奠為國犧牲的先烈們。丁寶鑒作為義務宣講員,向他們講述起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那些動人心魄的故事。
“我講得越多,就有越多的人知道他們、記得他們。”丁寶鑒說,他會一直講下去,讓更多人了解曾經戰火紛飛的歲月,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李昊 崔鵬 張雨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