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6日08: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南京林業大學畢業生沈嘉琪通過“三支一扶”選拔,成為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太平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的辦事員。她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滿滿的,“基層工作能培養我吃苦耐勞、踏實細致的工作作風。在基層待得住,以后到哪裡都能適應”。
如今,越來越多像沈嘉琪一樣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不再將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作為就業首選地,非一線城市、縣城基層崗位是他們就業的熱門選擇,他們用青春智慧與汗水為鄉村振興注入“活水”。
人社部近日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通知,明確2022年“三支一扶”計劃招募高校畢業生3.4萬名,比去年增加2000名。該計劃選派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等服務。
“讀書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讓家鄉不再貧困”
每逢氣象部門發布暴雨預警,沈嘉琪和政府工作人員都要在前一天晚上做好下村排查危房、轉移群眾等安排,防洪工作常常在半夜進行。
在基層工作,沈嘉琪對“辛苦”二字有切身體會。一次,她跟同事去偏遠山村看望慰問脫貧戶。車子先是在盤旋的鄉村公路上開,又經過很長一段水泥板路,接著是一段顛簸的土路。沈嘉琪和另一個同事暈車,下車后蹲在路邊狂吐。
沈嘉琪感慨道:“在基層工作,需要過硬的心理素質和為鄉親辦事的信念支撐,不然很難長時間堅持下去。”
同樣選擇扎根基層的還有玉林師范學院的畢業生賴家益。
2021年,作為一名公費師范生,賴家益畢業后依照相關規定回到生源地,目前在母校廣西北海市合浦縣石灣鎮紅錦小學任教。
“讀書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要讓家鄉不再貧困。”賴家益在村裡自建小型圖書館,周末組織學生學習拓染等技能。他記下班裡每個孩子的生日並為他們慶生,還自掏腰包為學生買過年的新衣服……賴家益說:“我不僅是一名教師,更希望能走進孩子們的內心。”
鄉村工作不僅要有態度,更要有溫度
城鄉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更是廣大青年貼近人民群眾、磨礪成長、增長才干的重要平台。
2021年,華北電力大學碩士研究生聶倩文以選調生的身份來到河南安陽北關區柏庄鎮前林都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她跟隨村兩委干部入戶走訪,用腳步丈量鄉村,傾聽村民心聲,讓國家政策精准並有溫度地落到實處。
在入戶走訪中,聶倩文學會了用當地方言與村民溝通。為了完成脫貧攻堅后的評估工作,聶倩文多次入戶向村民講解醫保等政策。她熟練使用各類App,讓村干部在建立各類台賬時更為便捷高效。
目前,選調生崗位越來越受到高校畢業生青睞,高校畢業生通過報考選調生奔赴基層工作的熱情高漲。據相關報告,2021年北京大學選調生簽約人數達800人,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從2010年起,北京大學為全國輸送選調生超2200名。2021年,清華大學畢業生赴西部、東北地區等基層部門就業的學生共有270余人,比5年前增長了50余人。東南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中提到,近5年,基層選調錄取人數提高了203%。
日前,人社部、教育部、民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高校畢業生城鄉基層就業崗位發布工作的通知》,推動各地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歸集發布一批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層崗位。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天定說,高學歷人才的下沉,為基層工作帶來了新想法、新方式,為推動基層治理創新、推動基層治理邁向高質量發展帶來契機。
王天定認為,大學生在基層工作,應當充分尊重村民自治﹔鄉村工作不僅要有態度,而且要有溫度。努力圍繞村民這個工作中心,切實體會百姓需求,因地制宜地將黨中央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實處。
返鄉創業搭建連接家鄉和外界的橋梁
基層工作的經歷也給畢業於天津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米涵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2020年8月,米涵作為中國建設銀行河南省分行的實習生參與“金智惠民·鄉村振興”活動。在入戶走訪過程中她發現,“很多老人對當下的政策了解很少,更不知道如何享受優惠政策,有的連社保卡也不知該如何激活使用”。
這次經歷讓米涵堅定了返鄉就業的決心,她覺得從村裡走出來的大學生對家鄉更熟悉,更知道當地百姓真正需要什麼。
作為返鄉大軍的一員,畢業於江蘇師范大學的韋莎莎是頂著“電商達人”的頭銜回到故鄉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開始創業的。“我想成為連接家鄉和外界的橋梁,努力把先進的理念和資源引入家鄉,同時把家鄉的自然美景、生態農產品、投資項目推薦出去。”她說。
目前,韋莎莎和團隊創建了慈善公益項目,把目光對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她希望能在創業中努力探索適合家鄉的鄉村振興模式,幫助農民就業、增收。
“不論在什麼環境、哪個崗位工作,都不能忘記學習,要不斷在奮斗中追求。”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維平介紹,作為西部高校,蘭州大學每年都有四五百名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工作,數量約佔畢業生的十分之一,但是選擇返鄉創業的學生卻不多。
王維平指出,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要設法提高對自主創業者的政策保障和地位認可。對勇於承擔風險,勇於創新創業的大學生,全社會要給予尊重和呵護。應從國家政策層面對大學生去基層和農村工作提供持續性、優惠性的保障和支持,多途徑、多渠道、多形式為大學生在基層、農村的生活工作以及成長發展創造機會和條件。(羅魯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杰)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