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姚喆:大青山第一功臣

劉媛

2022年08月15日08:2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姚喆:大青山第一功臣

  姚喆(1906—1979年),原名姚秩章,1906年生,湖南邵陽人,1928年參加紅軍,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他為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創建作出了杰出貢獻,為綏遠和山西的抗日聯動創造了有利條件,被譽為大青山第一功臣,毛澤東對烏蘭夫說:“講內蒙古革命史,不能不提到我的‘小老鄉’!”

  挺進大青山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

  大青山位於陰山山脈中段,東西延綿350余公裡,是通往我國大西北的交通咽喉,也是抗日大后方陝甘寧邊區的北門戶,還是日本侵略者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橋頭堡。大青山地區的安全不僅關系到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安全,而且關系到整個晉綏抗日戰爭的發展,具有極端重要的戰略意義。1938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創建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重大決策。八路軍第120師決定由第358旅第715團和師直騎兵營一個連組成八路軍大青山抗日支隊(簡稱大青山支隊)。由於戰斗經驗豐富軍事素質過硬,姚喆成為大青山支隊參謀長的第一人選。

  1938年7月29日,八路軍大青山支隊、第4支隊和總動委會干部隊總計2300余人,踏上了挺進大青山的征程。從晉西北五寨到大青山僅有400多公裡,但是大青山支隊的北上之路卻異常艱難。日軍、偽軍調集5000余人,企圖把大青山支隊消滅在長城腳下。為策應大青山支隊順利挺進,姚喆帶領一營隊伍在蠻汗山打游擊戰,以此牽制敵人。姚喆以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與敵人周旋,成功拖住了敵人,為主力部隊北上爭取了時間。在大青山創建抗日游擊根據地並非易事,敵我力量懸殊,八路軍后方給養困難,抗戰無望的悲觀情緒在群眾中蔓延,如何打開抗日局面成為姚喆等人面臨的首要難題。1938年9月,李井泉、姚喆率領的大青山支隊在取得夜襲陶林、攻克烏蘭花戰斗的勝利后,為遏制日軍增兵綏中、加強控制的企圖,決定在蜈蚣壩進行伏擊戰。蜈蚣壩伏擊戰僅用了25分鐘就殲敵80余人,八路軍抗日的威名傳遍了大青山南北,激發了群眾抗日的斗志,為大青山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奠定了群眾基礎。

  發展鞏固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

  大青山地域廣袤,多是丘陵、草原和平原地帶,村庄分布稀疏,剛組建的大青山支隊多為步兵,部隊機動性受到地勢的制約。在大雪漫天的寒冷冬季,指戰員在一膝多深的雪地中行軍作戰時常凍傷,造成大量非戰斗性減員。然而,大青山的日偽軍卻多是騎兵和機械化部隊,在機動性上佔有優勢。李井泉、姚喆深知大青山地區騎兵作戰的重要性,決定將步兵改建為騎兵。

  組建騎兵的困難很多,首先就是馬匹問題。大青山地區土匪活動猖獗,且與日軍、偽軍來往密切。他們手持武器卻不抗日,反而以欺壓和掠奪百姓為業。共產黨人干革命就是為了老百姓,姚喆指示部隊不要增加老百姓的負擔,要向敵人要馬匹。大青山支隊1大隊在寒風大雪之夜奔襲40多公裡,一舉剿除肖順義的匪巢,共繳獲戰馬一百余匹,槍支七十余杆,創造了步兵一夜變騎兵的神話。

  騎兵不僅要有馬匹,更重要的是形成戰斗力。為學莫重於尊師,姚喆虛心向善於騎射的群眾求教,學習馴養方法和乘騎技術。他將群眾乘騎和飼養馬匹的寶貴經驗轉化為朗朗上口、便於識記的歌訣在軍中傳唱。姚喆還提出“一邊打仗一邊建,一邊行軍一邊練”的口號,堅持訓練騎兵、建設隊伍與武裝斗爭相結合,大青山支隊騎兵機動性與作戰能力迅速提升。大青山騎兵在姚喆的指揮下,採取多種戰術與敵周旋,伺機消滅敵人,動輒擾襲敵人,成為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軍民抵御頑敵的利刃。

  在“掃蕩”中堅持根據地斗爭

  1942年7月,日軍調集重兵向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梳篦式掃蕩”,所到之處推行滅絕人寰的“三光”政策。在日軍、偽軍的“掃蕩”過后,綏遠地區的斗爭形勢進一步惡化,隱蔽斗爭成為這一時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對敵斗爭的主要形式。為了保存主力,8月,大青山地區的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奉命轉移到山西西北一帶。同時,塞北軍分區成立,姚喆擔任分區司令員,留守大青山堅持斗爭。面對敵人瘋狂的“掃蕩”,姚喆與敵人激戰多次后部隊化整為零,分散轉移,粉碎了敵人消滅大青山抗日力量的陰謀。賀龍和關向應考慮到安全問題,數次致電姚喆讓他暫回晉西北,但姚喆堅定表示:“我要和同志們在一起戰勝敵人,渡過難關。”

  1943年是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最艱苦的時期,常常無米下鍋,食不果腹。因為缺乏營養,許多戰士的臉、手、腳上都帶有浮腫,有的甚至得了夜盲症。戰士們受了傷隻能用鹽水清洗,得了病隻能用土辦法醫治。可是,即便在那最艱難的歲月裡,守住大青山、守好老百姓是姚喆心中堅如磐石、不可動搖的信念。他常常帶著一個騎兵班穿梭於大青山各處,始終堅持戰斗在抗日的最前線。在冷風刺骨的數九寒天,他同大家一起搭窩棚挖窯洞,燒火取暖化雪止渴,靠莜麥糊、凍土豆和灰菜籽充飢。他身穿羊皮襖頭戴羊皮帽,宛如大青山人一樣。有人不認識姚喆就向戰士打聽,戰士笑著說:“他是我們的老伙夫班長。”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姚喆始終同根據地軍民保持著血肉聯系。姚喆率領的大青山抗日隊伍執行隱蔽斗爭的方針,保存了有生力量,並且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斗爭,推動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恢復與發展。1945年春天,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綏蒙軍區,姚喆任軍區司令員。他率騎兵旅、晉綏27團等部奔赴綏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連戰連捷氣勢如虹。在綏遠戰役中,姚喆積極配合晉綏軍區主力收復大青山南北廣大地區,實現綏西、綏南、綏中、綏東根據地接連成片,最終取得了大青山抗戰的勝利。

  朝鮮戰爭爆發后,姚喆任志願軍第23兵團副司令員,率部開赴抗美援朝前線,自此離開了出生入死十余載的大青山。一寸山河一寸血,姚喆以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念,在大青山地區帶領內蒙古各族人民同強敵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用生命和熱血踐行了初心與使命,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1979年5月27日,姚喆在全國政協常委會議結束后返回武漢的途中突然休克,后搶救無效而溘然長逝,終年73歲。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