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永豐村裡稻谷香(逐夢)

沈榮均

2022年08月13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永豐村“一心”農機合作社高標准稻田景觀。
  王元威供圖

王元威在查看稻子長勢。
  沈榮均攝

永豐村村頭農家院落壁畫《禾下乘涼夢》。
  沈榮均攝

2022年6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考察調研。總書記走進試驗田,察看水稻長勢。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靠農業專家,也要靠廣大農民。要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永豐村給種糧人鼓勁,讓鄉親們倍感歡欣鼓舞,讓永豐村的種糧大戶王元威更加信心百倍。王元威說,看來,自己當初選擇當稻農這條路走對了。很快,王元威和自己的“參謀”——四川農業大學的馬均教授碰面,商量如何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兩人一致認為,一要抓良田,合作社的糧田就隻能種糧,還要擴大流轉面積,繼續改良田壤,從糧田數量上的“多”,來保証糧食安全﹔二要抓技術,優選品種,綠色防控,生態植保,安全收存,從產量的“高”和產品的“好”,來保証糧食安全。

十多天后的6月25日,我在永豐村見到了王元威。盡管只是第一次見面,但從王元威清晰的敘述中,我明顯感受到,他和他的“一心”農機合作社信心十足。

站在永豐村村頭那幅寫著“禾下乘涼夢”幾個大字的壁畫前,王元威向我講述起袁隆平先生的“禾下乘涼夢”——十裡荷香,百裡蛙鳴,稻禾長得有高粱那麼高。袁老是王元威的偶像,他願意像袁老那樣,一輩子都為水稻豐收而忙碌。

隨后,王元威帶我來到了夾在高速公路和高鐵鐵軌之間的那片稻田。眼前的情景與那幅畫上的內容是那麼貼合。此刻,禾苗正使著勁地拔節孕穗。夏日的驕陽與田壤水肥合作,等待水稻孕育出金子般的光澤。

王元威的水稻田,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不僅是指總規模,也不光是整齊劃一的方陣。望著阡陌縱橫,令我驚訝的是,並沒有看見打藥施肥的農人。稻田裡,沒有想象中的人與牛,以及該有的農具標配。我向王元威說起自己記憶中的農忙。聽了我的講述,他笑了。接著,帶我參觀了他的“一心”農機合作社廠區。合作社的年輕技術人員正在操作無人機,檢查剛剛從田裡掃描回來的稻秧長勢情況。通過在電腦上比對數據模型,來判斷是否需要調整管護。倘若需要,技術人員會帶上無人機,裝上藥肥,驅車去稻田邊“放飛”。這個過程,別說與面朝黃土背朝天不沾邊,就連腳板都沒打濕幾回。這也是種田嗎?我有些疑惑。王元威又笑了。看來我是真的“土”了。他的合作社,從耕田、育秧、管護到收割、存儲,全流程都採用現代科技和機械化規模作業。耕作機有衛星定位,印刷播種機用來播種,太陽能堆肥,還有生物性誘劑、物理靜電和熒光燈誘殺滅虫,聯合收割機收稻,大型烘干塔流水線烘干收儲……聽起來讓人有些不敢相信。

三十年前,岷江東岸,初中畢業的王元威,從祖輩和父輩手裡接過一片水田。他學著村裡人的樣子,也養魚養鴨、種植稻子。這麼干,不是說對那田那稻有多深的感情,是他實在想不出來,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村青年,除此之外還能干點什麼。挖砂捕魚、種瓜栽果等活計,王元威也干過。不過這並沒影響他對種稻的興趣。他細細地擺弄著自家的包產田,種出來的稻子讓村裡的老稻農都說好。只是那時候的王元威,想都不敢想,種稻子還能種出名堂。

真正種出點名堂,是在二十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公布,王元威看到了種水稻的奔頭。他想的是,天大地大,飯碗最大﹔千事萬事,口糧頭等事。不過,要想專心致志當稻農,得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更持久的時間裡,與土地和水稻深度捆綁,才能走得更遠。

王元威決定離開岷東老屋的一畝三分地創業。2002年,他來到岷西永豐村,在一片稻田邊定居下來。他從村裡農戶那裡流轉承包土地,專心種水稻。一畝田,農戶自己種,毛收入千把元,現在交給他種,農戶不用操心,收入還不減。這是“雙贏”的好事。當然,也不敢太著急,得一步步來。起初,是百十畝,后來是幾百畝。穩扎穩打,十年下來,王元威已經是永豐村的種稻專業戶了。不過,他並不滿足於當一名“專業戶”,他在等待,等待成為種稻大戶。

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十年前,王元威等來了機遇——眉山市和東坡區兩級政府在永豐村和周邊鄉村,試點建設現代農業園區。2013年,王元威又找到永豐本地的農戶老曾,兩人辦起了“一心”農機合作社,主要就是種稻子。建園區,得有土地、種田人和技術。永豐六千三百多畝耕地,其中糧田就有五千七百多畝。技術人員也不是問題,有四川農業大學馬均教授的團隊領銜。那麼種田人呢?區農業局在反復斟酌后,最終物色了王元威,希望他和老曾的“一心”農機合作社能站出來,當一回“領頭羊”。當時在永豐和周邊村子流轉土地的不隻“一心”,但是有一些合作社,因為技術和管理原因中途退場。這個時候,一直在永豐村種稻子的王元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種好水稻這個共同的目標,“一心”農機合作社與園區一拍即合。他們鼓足干勁,從永豐村和周邊村子流轉來三千多畝田種水稻。事實上,永豐村的三千一百畝優質糧田,“一心”就種了兩千四百畝。這一種,就是十年。十年間,政府除了幫扶技術外,最大的支持就是土地流轉政策。有了好的政策,還有一批現代農業專家的加盟,王元威把合作社的三千多畝田,最終種成了園區的高標准樣板田,其間還曾參加園區的“一優兩高”比賽,拿下了“水稻冠軍”。

今年,王元威的合作社還試種了各地農科機構送來的稻種一百多種。這些品種經過合作社的中試甄別后,再進行大規模推廣。

王元威喜歡稻農這個身份。同樣都是當稻農,王元威說,他與祖輩和父輩又明顯不一樣,算是搞出了點動靜,因為遇上了新政策和好年頭。在眉山市東坡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不隻王元威這一個種糧大戶。二十年來,他們與永豐村這樣的村子相互成就,於是有了今天寬闊嶄新的“糧倉”格局。兩者之間,起關鍵作用的是政府的扶農惠民政策,這是溝通雙方的橋梁,也是實實在在的紅利。

七月中旬,我再次見到了王元威。那是在一片稻花香裡。因為持續酷暑,此前,我一直擔心那些稻子能不能正常抽穗揚花。事實証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王元威指著正在揚花的水稻說,永豐人靠天種田,早已成為歷史。就要秋天了,看這架勢,今年又是個豐收年。這段日子,王元威的“庄稼活兒”,主要是檢修收割機具,准備收儲設備和場地。因為種水稻,王元威有了名氣,還得抽出時間接待各路來訪的客人。除此之外,他每天雷打不動的路線,是家、辦公室、田。守著水田種稻香,一種就是三十年,真的是一心一意哩!

王元威的合作社一年種稻收谷兩千多噸,夠四個永豐村的人口吃一年。兩個碩大的金屬糧囤,一次可囤稻谷八百噸。王元威指著旁邊一溜的糧倉說,再過倆月,那裡將堆起一座“金山”。順著他手指的地方,我想象著“金山”的氣勢。我知道那裡正等待田裡稻子回倉,碼成一座座小山。從王元威臉上的神採,我看到了他掩飾不住的喜悅。

“永豐永豐,永遠豐收。”這個名字在王元威祖輩和父輩的時候,就這麼叫了。他相信這個名字的寓意,因為多年建立起來的對自己本領的自信,因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篤信,更重要的是黨和政府對種糧人不斷推出新的政策扶持。是的,不僅王元威有這個自信,整個永豐村也有這個自信。我想,這也是種糧人共同的底氣。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3日 08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