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分享

創建“四門工作法” 當好群眾貼心人

——記甘肅舟曲縣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第一臨時黨支部

2022年08月11日08:59    來源:甘肅日報

2021年6月,我省啟動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隨著舟曲縣受災群眾分批次搬遷至蘭州新區,當年8月,舟曲縣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第一臨時黨支部應運而生。

自成立至今,這個僅有16名黨員的臨時黨支部,已經辦、處理、回復大小事宜上萬件。如此高的辦事效率,源自臨時黨支部獨創的“初登門,察民情﹔巧串門,問寒暖﹔勤敲門,克難題﹔要敞門,辦事公”的“四門工作法”。

“劉長海您好,我們過來看看您家還有啥需要幫忙的?”時隔一年,劉長海還會想起他和臨時黨支部黨員們初次見面時的情景。

隻有全面了解掌握搬遷群眾的基本情況,才能為后期工作的開展鋪路搭橋,於是“搬遷首日即登門”便成為臨時黨支部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一年來,10批搬遷群眾1450戶,每一戶的“初登門”都沒落下。

登了門,認了親,就要更加關心群眾冷暖。

村裡有位老人,總是數落自家兒媳。臨時黨支部黨員通過串門了解到,老人明明剛吃過飯,轉眼就忘記,兒媳怕老人吃多積食,便不給他添飯,老人生氣找人訴說,家庭矛盾不斷。黨支部請來醫生為老人查找病因,証實老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於是建議兒媳分餐多食,並幫助兒媳對外澄清,一家人和好如初。

新家入住后,有人反映電插座沒用兩天就壞了﹔有人反映自來水水龍頭不出水……黨員們通過串門對比多家情況后發現,這些問題是由於兩地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便一邊向群眾解釋,一邊積極上門解決問題。

新康村的搬遷群眾來自舟曲縣16個鄉鎮,地域文化差異大,於是黨支部推出“一遍漢語、一遍藏語、一遍舟曲話,再加圖表文字說明”的方式及時發布相關信息與政策。

勤敲門,克難題,見証著臨時黨支部的擔當。

村民工錢沒及時拿到,支部黨員出面協調﹔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遇難題,支部黨員出謀劃策﹔轉學來的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支部黨員和學校一道想辦法進行輔導……截至7月22日,臨時黨支部支持搬遷群眾創業98戶, 開展勞動技能培訓45期,累計解決群眾就業2.18萬人次。

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區內的戶型有大有小,有些家庭申請升級換房,但人多房少,臨時黨支部便第一時間將所有房源信息、申請人需求對外公布,採用現場發號、抽號的方式明確分房人,公開透明的分房方式打消了群眾的疑慮。

“初登門,察民情﹔巧串門,問寒暖﹔勤敲門,克難題﹔要敞門,辦事公。”這24個字飽含了舟曲縣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第一臨時黨支部一年來的心血與經驗。(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薛硯 通訊員 魯志俊)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