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雷鋒離開的日子

余瑋

2022年08月11日08:2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雷鋒離開的日子

  接任撫順市建設街小學校外輔導員后,雷鋒與少先隊大隊、中隊干部們合影。季增 攝

  公祭雷鋒同志大會現場 張峻 攝

  雷鋒塑像 楊擎宇 作

  有那麼一群人,60多年前,他們曾走近雷鋒。他們是雷鋒生前的戰友、同事、工友與雷鋒輔導過的學生等。多年來,本文作者自南到北深入許多地方,尋訪了這群特殊的知情者,考察遺跡、遺物,察看加密檔案,翻閱大量文獻,尋找真實的雷鋒,尋訪雷鋒離開的日子裡他們的作為,多視角再現雷鋒及他們平凡而真切的人生歲月。

  一晃雷鋒犧牲整整60周年了。這群人,今天憶及與雷鋒接觸的點滴,依舊激動不已。

  喬安山:

  難以釋懷的、永遠的痛

  喬安山是雷鋒生前工友、戰友。因為最親密的戰友雷鋒犧牲,退伍后的他曾要求調離熟悉的環境,背負著壓力的他曾長時間過“隱居”生活,對外不再提及與雷鋒間的關系。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公映,讓作為主人公原型的喬安山重新回到真實的生活。

  衣著簡朴,言談隨和,目光慈祥而真誠。被採訪那天,喬安山一如往常胸前佩戴著一枚雷鋒像章。喬安山視雷鋒為“楷模”。他說:“幾分鐘、幾秒鐘可以成就一個英雄,而楷模卻需要時間的打磨。雷鋒就是一輩子做好事的楷模,雷鋒的一輩子僅有22年。他做的好事也沒有一件是驚天偉業,都是你我他能學能做的平凡事。”

  60年過去,喬安山的記憶力也不如從前了,很多事情都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可是那一天的情景卻在腦海裡變得越來越清晰。言及雷鋒,喬安山黯然神傷。

  1962年,沈陽軍區工程兵工程第十團運輸連四班在遼寧鐵嶺下石碑村的工地施工。

  這年8月15日一大早,因為雷鋒接到通知要趕回撫順營區,於是與喬安山連早飯都沒吃就上路了。喬安山記得,最初是雷鋒開車,走到半路,雷鋒下來讓自己去開車,說讓他多實踐,提高駕駛技術。於是,喬安山就把雷鋒換下來,一直把車開到營區。“到了營區之后,雷鋒對我說,他去連長那報告一聲,順便請示一下自己保養車的事。過了一會兒,雷鋒回來了,說先去把車沖洗一下。於是,他指揮我駕駛轉彎,我也看不到他,車撞上了一根晒衣服的、鐵絲繃直的木杆,木杆撞折,連著鐵絲,木杆彈回來正好砸到雷鋒的太陽穴上。當我意識到不對時,一切都已經晚了……”

  最好的戰友犧牲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喬安山不能接受。經過多次審查,有關部門認定此為一起意外事故,讓喬安山參加了雷鋒的治喪委員會。當時,喬安山和戰友負責給雷鋒守靈。

  次年1月,雷鋒生前所在的班被命名為“雷鋒班”。聽到這個消息,班裡戰士別提有多高興了,然而喬安山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負罪感。盡管組織上作出了“意外事故”的結論,但也無法挽回雷鋒犧牲的事實,那是他最親密的戰友。

  在離開雷鋒的日子裡,喬安山下過崗、撿過破爛、跑過私人運輸,但無論日子如何清貧,他都將自己視作雷鋒生命的延續。20多年來,他與家人雖然生活節儉,但做社會公益、扶貧解困、捐資助學從不吝嗇,常年堅持宣講雷鋒。如今,在喬安山的家裡,能夠感受到這是一個“雷鋒的家”——到處充斥著雷鋒的影子:銅像、照片、紀念品……讓人感覺到,好像雷鋒才是這個家的主人,或者這個家主人的靈魂是雷鋒。他們一家三代八口人,被譽為家庭版的雷鋒班,並被全國婦聯推選為“全國最美家庭”。

  孫桂琴:

  12條紅領巾系成大圈繞在墳墓上

  孫桂琴是雷鋒生前輔導過的學生,曾為沈陽軍區總醫院副主任醫師。在她印象中,雷鋒叔叔個頭不高,十分熱情開朗,就像一個“大朋友”一樣。

  1962年8月15日,是撫順市建設街小學開學的日子。學校派了孫桂琴等3名少先隊干部去請雷鋒參加開學典禮。走在路上,孫桂琴與同學就聽群眾說運輸連出事了,雷鋒犧牲了。“我們誰都不敢相信。當我們跑到連隊才確信再也見不到雷鋒叔叔了,我們都失聲痛哭起來。全校1000多名師生都沉浸在失去雷鋒同志的悲痛中。老師拿起書本,眼淚卻先流了出來,同學們為失去親愛的雷鋒叔叔而哭成一片。”孫桂琴回憶說。

  雷鋒犧牲后,孫桂琴全家5口人扎了5個花圈,以哀悼雷鋒。盡管孫桂琴當時隻有9歲,但是她堅持為雷鋒守靈。8月17日,孫桂琴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雷鋒追悼大會。“當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護送雷鋒叔叔的遺體走出禮堂時,隻見路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花圈,大街上擠滿了人,就連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老奶奶和沒上學的小朋友,都來悼念雷鋒叔叔這個普普通通的戰士,為他的犧牲流下送別的淚水。”

  當時,雷鋒埋葬在撫順市戈布街附近,離孫桂琴家很遠,有近20裡路。雷鋒犧牲20多天后,孫桂琴想念他,便與一個同學連坐車帶步行來到雷鋒墳墓前,悼念這位可親的好叔叔。在那裡,孫桂琴看到有其他10名小朋友也在悼念,於是提議每個人取下脖子上的紅領巾,將12條紅領巾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圈,圍在雷鋒的墳墓上。孫桂琴說,從那時起,她就覺得自己長大了,要像雷鋒叔叔那樣,懷著美好的理想、追求,堅定愛祖國、愛人民的信念,堅持不懈為大家做好事,做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這些年來,孫桂琴以自己的方式紀念雷鋒。“每年清明節或8月15日前后,我就回去看看他,悄悄與他說幾句話。”

  冷寬:

  “雷鋒班”的被命名與“傳家寶”的確定

  冷寬中將是雷鋒生前戰友,是雷鋒團走出來的職務最高的首長。“我和雷鋒有兩年零八個月時間在一個團隊裡。雷鋒是經過了歷史檢驗的,不是靠策劃炒作出來的。雷鋒影響了我們半個多世紀,並且會一直影響下去,憑的是精神。”

  “雷鋒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見到毛主席,生前他已接到了邀請,當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冷寬說。遺憾的是,這一切都在車禍中戛然而止。

  雷鋒犧牲的消息傳開后,共青團撫順市委立即作出了《學雷鋒做無產階級事業的接班人》的決定。這年10月22日,撫順市首次舉辦了雷鋒生平事跡展覽,兩個月時間參觀群眾達28萬人次﹔12月12日,由陳廣生採寫的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士》開始在《撫順日報》進行連載。自此,雷鋒的事跡從撫順傳向全國。

  雷鋒犧牲后,雷鋒所在團團黨委決定正式報請命名“雷鋒班”。“我隨團裡的首長一起到雷鋒生前所在運輸連蹲點,為組建‘雷鋒班’做准備,后來由我代筆為雷鋒生前所在的四班起草了一份申請書。”冷寬說。

  冷寬隨團政委韓萬金下到雷鋒生前所在的運輸連四班,對全班戰士進行考核、政審,准備申請上級命名“雷鋒班”。在確定“雷鋒班”成員時,黨委成員在是否保留喬安山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大多數同志認為,喬安山雖然出了這麼大的事故,但為人老實、工作認真,特別是作為雷鋒的助手這一特殊的位置誰也代替不了。冷寬在運輸連調查時,全連官兵及四班的全體戰士也都希望喬安山能留下來。后經各級黨組織逐級申報,國防部最終於1963年1月7日批准命名雷鋒生前所在的四班為“雷鋒班”。

  在撫順雷鋒紀念館裡珍藏著一個“傳家寶”,就是雷鋒生前用過的10件遺物,也是雷鋒精神真實體現的實物。這“十件寶”就是由冷寬當年整理、歸納的。冷寬負責整理雷鋒事跡,實事求是地把雷鋒事跡歸納為10個方面,選用雷鋒生前用過的10件東西,即:雷鋒生前學習的《毛澤東選集》,駕駛過的13號汽車,生前用過的沖鋒槍,送大嫂時穿的雨衣,訓練用過的教練手榴彈,勤儉節約的節約箱,當校外輔導員戴過的紅領巾,隨身攜帶的針線包,給戰友和群眾理發用的理發工具,裝毛主席著作、筆記本、鋼筆的挎包。這“10件寶”真實地體現了雷鋒助人為樂、刻苦學習、艱苦朴素、勤儉節約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讓冷寬終生難忘的是,1964年上級決定重新安葬雷鋒。那天,冷寬和雷鋒班6位戰士抬著雷鋒的棺槨從公墓送到新的安葬地。十幾公裡的途中,兩邊是自發送行群眾,有的圍著白毛巾,有的戴著黑紗,有的戴著白胸花,汽車在長長的人流中整整走了兩個半小時。

  后來,冷寬擔任領導職務后,除了本人注重宣傳雷鋒外,還多次把雷鋒生前的戰友請到部隊,為廣大官兵報告雷鋒事跡,對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易秀珍:

  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他的哀思

  易秀珍是雷鋒生前的同鄉、工友。她曾同雷鋒乘一列火車且同編入一個小組,從湖南長沙來到鞍鋼化工總廠。易秀珍同雷鋒在一起工作期間,雷鋒給予她多方面的幫助,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勉勵,共同進步,建立了真摯深厚的友情。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犧牲。“一個禮拜后,我從收音機裡聽到他犧牲的消息。我起初不相信,在這和平的年代怎麼會犧牲呢?消息傳到我們鞍鋼弓礦焦化廠,傳到工廠、傳到學校、傳到全國各地,隻要認識他的人都為他落淚。在他犧牲后的日子裡,我心裡難過極了,不知掉了多少淚。一想到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從相識到他犧牲的4年多時間,他的影子總是在我的眼前,他永遠活在我心裡。”

  在遼陽雷鋒紀念館可看到1959年11月10日發行的《弓長嶺報》,上有一篇標題為《搶救水泥》的報道,報道了雷鋒和工友搶救水泥的故事。當年,雷鋒跑回宿舍把自己的棉被抱出來,蓋在水泥上,以減少水泥損失。易秀珍回憶,她在幫雷鋒清洗蓋在水泥堆上濕透的棉被時,發現被雨水浸泡過的棉絮硬邦邦的,怎麼烘烤也干不透,於是她把自己被子裡的棉絮掏出來,悄悄地塞進了雷鋒的被子裡,后來還是被雷鋒發現,但他也沒說破。1960年入伍前夕,雷鋒特意將這床飽含工友愛護的被子還給了易秀珍。遼陽雷鋒紀念館開館時,易秀珍捐贈了這床見証了工友對雷鋒深深情誼的棉被。

  如今,每年清明節前后,易秀珍都會一個人去撫順給雷鋒掃墓或到遼陽用自己的方式紀念雷鋒。雷鋒在我心中總是笑瞇瞇的,是那麼陽光、英俊、帥氣,作為他的老鄉、工友、好朋友,我為他驕傲、為他自豪!

  接受採訪時,易秀珍有些激動,她說:“雷鋒很平凡,但他把自己僅有的一點光和熱全部獻給了別人。我一想念他,就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他的哀思。”

  馮健:

  心裡總覺得他沒有死

  馮健是雷鋒生前的偶像。當年,馮健高小畢業后回鄉參加農業生產,帶頭為社裡養豬,成為“養豬能手”,被評為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並出席共青團代表大會,兩次見到了毛澤東主席。雷鋒是在湖南望城縣委書記張興玉的介紹下結識馮健的,雷鋒比馮健比小3歲,因為志趣相同,一直叫她“馮健姐姐”或“健姐”。

  在湖南省總工會大院內,筆者專訪到了雷鋒生前崇拜、敬慕的“健姐”。直到雷鋒犧牲前,他們保持了6年的交往和通信。“我覺得雷鋒對黨、對毛主席、對新社會有著朴素的感情,他經常同我講,沒有黨,沒有毛主席,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他的翻身解放,也沒有他的今天。他對我說過,他做夢都夢到過毛主席。”

  時至今日,馮健直言不諱稱雷鋒是好友。“他很陽光,很愛美,很活躍。”雷鋒有理想、有信仰、刻苦學習、積極工作、樂於奉獻、熱情誠懇、樂於助人、熱愛生活的優秀品德和言行,給馮健留下了永難磨滅的深刻印象。

  在馮健家裡,筆者見到了當年雷鋒送給她的最后一張照片。雷鋒在照片背面,親筆題寫了這樣兩行字:“馮健姐姐,我永遠向你學習。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雷鋒 1961年6月4日。”

  “我們寫信就是談工作,談學習。他曾談過他入伍、入黨的事,沒有談過自己在鞍鋼的生活如何苦什麼的,總是在信中說‘健姐放心’。”1962年五四青年節前后,馮健還給雷鋒寫過一封信,但沒有接到回信。這年年底,馮健還是沒見雷鋒回復過一個字,“我心裡覺得有些蹊蹺,便向縣裡一些熟悉雷鋒的人打聽,也都一無所知。”馮健說,直至1963年2月,馮健讀到《中國青年報》刊登的陳廣生採寫的介紹雷鋒事跡的長篇通訊《永生的戰士》后才知道,雷鋒已在1962年8月15日以身殉職……

  噩耗被証實后,馮健像失去親人一樣悲哀、痛惜。她拿出雷鋒生前親筆留言后寄贈的相片,一遍又一遍看,仿佛聽到他還在熱情地說笑,還在為事業、為他人忙個不停!“我心裡總覺得他沒有死,他還不到22歲呀!那樣年輕,那樣朝氣蓬勃,那樣可親、可愛的人,怎麼就匆匆離我們而去呢?”

  馮健說,雷鋒的精神影響了她一生。雷鋒犧牲后,馮健長期堅持學習雷鋒、宣傳雷鋒,像雷鋒那樣工作、做人。她不顧年老多病,籌集資金,保障老干部活動開展﹔機關每一個生病的老干部她都登門或去醫院看望慰問﹔幫助家鄉的孤兒上學﹔幫助農民尋找科技致富的門路﹔經常做報告,宣講雷鋒精神……退休前,她曾獲“全國先進女職工干部”稱號。2009年12月,馮健以全票榮獲湖南省總工會“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稱號﹔2010年2月,馮健榮獲“湖南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

  雷鋒在最后一篇日記中寫道:“今后,我要更加熱愛人民和尊敬人民,永遠做群眾的小學生,做人民的勤務員。”這句話,道出了雷鋒為人民服務的動力來源,是雷鋒一生的真實寫照。馮健說,雷鋒精神的重要方面,在於體現著“大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學習、愛工作、愛生活。“雷鋒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人都可以學,人人都可以做。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雷鋒精神在今天並沒有‘過時’。現在有人說,應該叫‘雷鋒爺爺’了。我覺得,還是應該叫‘叔叔’,因為雷鋒精神永遠年輕!”

  作為雷鋒的同鄉和生前好友,多年來,馮健一直想為他掃墓。2006年10月中旬,馮健與老伴自費由長沙專程前往撫順祭奠,使這一夙願終得以償。她親手敬獻上了一束盛開的鮮花,默哀鞠躬,以告慰雷鋒烈士英靈。在參觀撫順市雷鋒紀念館時,馮健深情地細看著每件展品,重溫雷鋒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生事跡。“其中,有關反映雷鋒事跡的展品,有許多我曾親見或親歷,感到格外親切。”物在人亡,令馮健痛心入骨。雷鋒的音容笑貌躍然眼前,他那熟悉的聲音仿佛又在耳際回響。她強忍欲奪眶而出的淚水,一次次默念著雷鋒的英名,久久不想離去。

  (余瑋,紅色作家、雷鋒研究專家、文獻研究專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員)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