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強國復興有我”專題報道
分享

鍛造“兩棲刀鋒”

——記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某旅合成一營營長陳鬆

2022年08月10日08: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盛夏時節,某海域風高浪急,一支兩棲戰車編隊隨浪搖擺前進,僅有炮塔頂部和通信天線露出水面。1米多高的涌浪間,頭車指揮員緊握方向盤,仔細判斷著航向。利用浪潮間隙,他猛踩油門抬高車頭,戰車急速沖過浪峰,重新標定航向。

駕駛戰車在海浪中穿行的指揮員,正是第73集團軍某旅合成一營營長陳鬆。2017年改革調整后,陳鬆作為該旅合成一營首任營長,帶領官兵勇闖轉型關口,將戰場從陸地延伸至海上,鍛造出一批優秀的“兩棲刀鋒”。

用陳鬆的話說,陸地與海上只是作戰環境不同,但目標完全一致,“一名合格的‘兩棲尖兵’無論在哪裡,瞄准的都是一個方向——打贏”。

然而5年前,剛剛上任合成營營長的陳鬆並沒有如今的自信。那時陸軍的轉型正駛入快車道,面對合成營裝步、坦克、通信、偵察、工兵等10余個兵種、數十種武器裝備、近百個不同專業崗位,步兵出身的陳鬆難免心裡犯嘀咕。

全新的裝備與新專業崗位讓陳鬆成了“門外漢”,但他知道,想要帶好兵,必須率先錘煉好本領。為了盡快熟悉專業,他請營裡的班長骨干給自己講課,向專業素質過硬的戰士虛心求教。新裝備還沒就位時,他向兄弟單位“借”裝備,找來快報廢的兩棲戰車熟悉操作。酷暑天車內溫度達40多攝氏度,他一待就是幾個小時。2020年新式兩棲戰車列裝前,他帶頭前往生產廠家接裝,向專業技師請教學習。

連長鄧盛法記得,抵達生產廠家的第一天,陳鬆便主動換下軍銜,以一個新兵的身份每天跟在專業師傅身后,討教裝備參數與操作方法。那時,陳鬆隨身攜帶一個小筆記本,白天記錄數據,晚上整理總結,常常從清晨五六點忙到深夜11點。

然而旁人眼中的“辛苦”,在陳鬆看來不值一提。“一切都是為了盡快轉型,加速部隊形成戰斗力。隻要能實現這一點,苦點兒累點兒都值得。”他說。

在陳鬆看來,合成化在改變陸軍作戰樣式的同時,也在重塑新一代的陸軍官兵。轉型不僅僅是裝備,更重要的是“要轉變大家的思維,培塑不管陸地海上,一切為了打仗的理念”。

2020年列裝新式兩棲戰車時,曾有官兵無法適應車上新配備的任務終端系統,認為“通信對講就能解決的事,為什麼要用電腦指揮”。為了讓大家理解其實戰運用的意義,陳鬆特意帶隊前往陌生復雜地域進行訓練。面對無法用語言快速描述的陌生環境,陳鬆只是在系統中簡單標注,各車組便一目了然。

隨后不久,新裝備首次教練射擊,合成一營並列機槍點射課目成績不佳。走下訓練場,他立刻召集全營射擊技師總結討論。經過幾次研究商討,他們改裝出兩個加固裝置,並反復實驗優化改進。最終,全營並列機槍射擊精度進一步提升。

在解決了裝備問題后,陳鬆又將目光投向射擊操作流程,思考“為什麼不能打得更快、更准一些”。反復試驗后,他總結出一套新的操作流程。隨后的訓練中,他讓官兵比較新舊兩種射擊操作。經過實彈檢驗,新的操作流程果然“又快又准”,將命中率提升至90%以上。

“練兵就要精益求精,不能怕麻煩。”陳鬆解釋說,“訓練時嚴格了,戰場上才有底氣。”

為此,陳鬆在合成一營辦起“合成講堂”,讓不同專業骨干登台,既講本專業特點優勢,又講“盲區”“短板”。每天訓練結束,講堂還兼具分析訓練與裝備問題的作用,各連隊主官與專業骨干在台上分析,陳鬆坐在台下聽講。

對於每次裝備出現的問題,陳鬆會一一收集起來,做成裝備故障檔案,並據此形成操作規范。他還將日常訓練問題統計在冊,編組出訓法手冊,發放至各連隊對照使用。

陳鬆主張“用訓練成績說話”“實戰檢驗一切”,在外駐訓時間長時,一年中有10個月駐扎在海邊。每次訓練,他總是第一個駕戰車下海、第一個海上實彈射擊、第一個上艦指揮裝卸載。不少官兵說:“看到營長在前面,就想跟著沖上去。”

去年4月,新裝備首次進行海上全浮裝載訓練。海面風高浪涌,讓一些新訓駕駛員心裡猶豫,有連長勸陳鬆“安全起見,不妨換‘老人’上”,陳鬆斷然拒絕了。

隨后,他來到海邊觀察海風海浪,帶人逐車檢查車輛技術狀況,並叮囑注意事項和動作要領。最終,當天新訓駕駛員全部順利完成復雜海況下上下登陸艦(艇)模擬演練。

今年5月,新裝備進行上下登陸艦訓練時又遇極端天氣。海浪翻涌著沖上海岸,直接拍打到官兵的腿上。有人建議“換好一些的天氣再開展訓練”,陳鬆再次拒絕。

鄧盛法記得,那天陳鬆第一個登上戰車,迎著風浪駛入海中。看著陳鬆堅定的背影,官兵們士氣高漲,紛紛登上戰車破浪而行。海面上陰雲密布,戰車編隊被掀起的海浪隔斷,但沒有人感到害怕。最終,他們全部完成上下登陸艦訓練。如今,營隊已取得單日完成205個車組上下登陸艦的好成績。

突擊車極限越障、夜間遠距離編波航渡訓練、大潮日裡組織海上實彈射擊……這些年,陳鬆帶領全營官兵在波峰浪谷間,蹚出了一條條“勝戰之道”。

鄧盛法用“大膽”形容陳鬆的訓練風格,“敢沖敢闖,什麼也不怕”。然而陳鬆知道,當戰車在海浪中搖擺不定時,他同樣感到緊張,“但環境越惡劣,越要抓緊時機練兵備戰”。

“想打贏就不能怕。要知道,打仗不會挑風平浪靜的時候。”陳鬆堅定地說。

去年“八一”前夕,第73集團軍某旅組織了一場兩棲合成營實戰化演練。面對接踵而來的特情,陳鬆打破以往層層攻堅的預案套路,採取新型編組模式,實時共享重要目標信息,聯合多火力精准破障,快速貫通了水際岸灘通路。

在多層次火力支援下,兩棲裝甲突擊群對“敵”目標實施摧毀,工兵分隊迅速前出掃殘破障。“敵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登陸兵力趁勢梯次推進,成功控制灘頭要地。

在陳鬆看來,“能打仗、打勝仗”就是自己帶兵轉型的終極目標。盡管個人已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兩次,被陸軍表彰為“優秀指揮軍官標兵”“優秀共產黨員”,但他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我希望能鍛造出優秀的‘兩棲刀鋒’部隊。隻要祖國有需要,我們指哪兒到哪兒,指哪兒打哪兒。”陳鬆說。

在這名從軍18年的老兵的筆記本上,記著這樣一句話:“圖金錢,鋪滿金磚,誰人肯來﹔為勝戰,風口浪尖,我們敢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王路加)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