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心萍
2022年08月10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為一名高鐵工人,我心裡有說不盡的自豪。”今年45歲的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鉗工首席技師郭銳說,他裝配過時速200公裡到350公裡的各個速度等級、10余種型號高速動車組轉向架。從“和諧號”到“復興號”,郭銳和他所在的團隊為1600多列高速動車組裝配轉向架。如今,這些列車已經安全運行超過40億公裡。
從零起步,鑽研動車組轉向架裝配技術
“爺爺輩造蒸汽機車,父輩造綠皮車,我造高速動車組。”一家三代都是鐵路人的郭銳,1997年技校畢業后,進入中車四方機車公司工作。
郭銳第一次接觸高鐵裝配,是在2006年。那時,公司通過與國外制造商合作,引進了時速200公裡的高速動車組。組裝轉向架的重任落到了郭銳團隊的肩上。
“轉向架,就是高鐵的‘腿’。高鐵跑得又快又穩,全靠轉向架和它的零部件。”郭銳說,轉向架裝配部件有上千個,裝配尺寸數據記錄有上萬條,裝配精度更是以微米計算。
當時,國內在動車組轉向架裝配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為了摸清原理,郭銳和同事以廠為家,通宵達旦搞試驗。沒有操作手冊,就從零起步。他們用54天時間查閱資料,資料壘起來有2米多高。資料搜集完成后,再學習、消化、吸收,郭銳記細節,同事記步驟,筆記有10多萬字。
歷時兩個多月,郭銳終於帶領團隊成功攻克10余項制造技術難題,其中,他獨創的“四點等高支撐調整先進操作法”開創行業先河,有力保障了我國首批動車組上線。
上高原、進沙漠,完成高速動車組線路試驗
2016年,又一項艱巨的任務擺在郭銳面前:如何在現有作業面積和設備不變的條件下,將生產任務由日產3台提升至日產8台?
作為技術攻關帶頭人,郭銳幾乎全天盯在現場。經過連續一周的設計論証,他提出方案:改變現有工藝布局,優化作業流程,改進工藝裝備,增加作業工位,每個生產節拍做到以分鐘來計算。方案實施后,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在這次技術攻關過程中,郭銳設計的“車軸測量打磨裝置及齒輪箱裝配輸送線”獲2018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此后,郭銳又接到了“復興號”動車組轉向架的裝配任務。為了讓“復興號”動車組既可以經受沙漠熱浪的考驗,也可以適應極寒天氣,郭銳和團隊完成了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動車組線路試驗,同時拿到了豐富詳實的試驗數據。
“我們跟隨試驗列車去過太行山,上過高原,進過沙漠,前往零下40攝氏度的東北某地。拿到一項項非常珍貴的數據,為高速動車組穩定運行提供了支撐。”郭銳說。
試驗發現問題,回到工廠立刻解決。郭銳和團隊發現,動車組齒輪箱小軸軸向游隙的精度對“復興號”轉向架的裝配品質影響較大。為此,郭銳潛心攻關,鑽研出一套新的測量方法,成功將游隙測量精度控制在0.02毫米。這套新操作法應用到生產現場后,提高了裝配精度。
從業20多年來,郭銳先后創造了10項行業先進操作法,完成了4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9項,發表論文24篇。
為高鐵事業培養更多優秀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與中國高鐵一路同行,郭銳常常感嘆:“自己沾了時代的光”。這也讓他的信念更加堅定——發揮自身所長,為高鐵事業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
2012年,中車四方機車公司成立“郭銳技能大師工作室”。自工作室成立以來,郭銳帶領成員完成創新攻關492項,解決技術難題356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56項,為公司創造效益6000多萬元。
“優秀的技術工人應該是兼具技術、技能、學識的復合型人才。”在郭銳看來,隨著“互聯網+”工廠和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我國高鐵事業需要更多優秀的復合型技能人才。為此,他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讓技能人員與技術人員“結對子”,更好地激發一線工人的創新活力﹔在他培養的人才中,已有23人獲聘高級技師、技師,14人獲省市級首席技師、技術能手稱號。
近年來,郭銳一方面走上職校講台,與青年學生們交流,通過自己的成長故事改變更多年輕人對技能崗位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寫進《中車一線生產難題解決攻略》《軌道交通機械設備裝配與調試》等教材,為人才隊伍的培養提供理論基礎。
“期待更多年輕人堅定理想,學技術、練技能,走上技能報國、技能圓夢之路。”郭銳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0日 08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