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終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與傳播

—潘梓年的治學之道

何兵兵

2022年08月10日08:27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終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與傳播

  潘梓年(1893—1972年),江蘇宜興人,杰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邏輯學家和新聞戰士。1938年創辦《新華日報》,擔任首任社長,被毛澤東稱為“中共第一報人”。他一生致力於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著有《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大家來學點兒哲學》《邏輯與邏輯學》《辯証法是哲學的核心》等,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大眾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治學風范值得我們繼承發揚。

  始終保持謙遜嚴謹的治學態度

  潘梓年深知人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上很難完全避免缺點和錯誤,因此,他提醒自己對在理論探索中可能出現的失誤要時刻保持清醒,必須永遠保持謙遜嚴謹的治學態度。

  潘梓年每寫一篇文章都要進行大量調查研究、充分地佔有材料,在有充足把握后才會動筆。並且,他還會征求其他同志特別是老專家的意見,歡迎大家提出不同或反對的觀點。早在1937年《邏輯與邏輯學》最初出版時,潘梓年就在“弁言”中強調:“作者敢於提出一己之見,……希望能引起一般人的討論和批評,以求個人的進步。”該書在1961年再版時,他又在“敬請批判”的前言中謙虛地表示:“現把原版重新印行,不正好用以征集批評意見,在有時間重寫時獲得很多很好的匡正嗎?”在《新哲學研究的方向》一文中他寫道:“我還沒跟旁的朋友談過,所以是個人的意見。”1965年,為了寫充足理由律的文章,他還向十多位邏輯學界老專家發出了“求教信”。

  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還表現在他對自己理論研究的某些失誤或錯誤總是敢於承認和勇於糾正。剛出版《邏輯與邏輯學》時,潘梓年把形式邏輯直接等同於哲學上的形而上學世界觀,對形式邏輯採取了錯誤的批判態度。后來他發現了錯誤,立即改正,明確肯定形式邏輯是一門獨立於辯証法的邏輯學,又專門寫了《談學邏輯》一文,積極宣傳學習形式邏輯的重要意義。這些言行既體現了他謙遜嚴謹的治學態度,又展現了他在學術研究上的胸懷和風度。

  既善於獨立思考,又發揚學術民主

  潘梓年認為獨立的思想是追求真理、探索創新和平等討論的必要條件。他在學術探討中決不隨波逐流、盲目追隨附和別人的觀點,也從不以專家自居、擺領導架子。

  面對學術交流中的不同意見,潘梓年不僅能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且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別人。他尊重學者們的意見,也鼓勵他們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為學術問題應當各抒己見、自由討論,通過民主討論和學術爭鳴加以解決。汪奠基曾在當時未出版的書稿中,批評潘梓年把辯証邏輯和形式邏輯區分為“邏輯學”與“邏輯術”的觀點,潘梓年不僅沒有大張旗鼓地為自己作辯護,而且非常支持汪奠基出版這本書。當年還是研究生的邢賁思,曾多次就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跟潘梓年發生過爭論,潘梓年一面堅持自己的看法,一面耐心地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邢賁思說:“跟潘老討論學術問題,我們是敢說話、敢堅持的。”1962年,陳克明寫了一篇論王船山哲學思想的文章,結果受到了別人的公開批評,去參加王船山哲學思想的討論會也不敢多發言。潘梓年知道后,就對他說,我看了你的文章,沒有什麼大問題,作為學術問題,有分歧就討論,即使有錯誤,改了就可以。幫助他消除顧慮,鼓勵他積極參加討論。

  既善於獨立思考,又發揚學術民主,使得潘梓年在學術界團結了大批專家和學者,並真正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和敬重。

  積極投身革命實踐,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自1920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開始,潘梓年就決心把投身共產主義革命實踐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由於他生活在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戰爭年代,自始至終都沒有脫離過革命戰爭的斗爭實踐。為把《新華日報》辦成我們黨飄揚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一面團結抗日的旗幟,潘梓年在中共南方局和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艱苦曲折和卓有成效的革命斗爭。積極投身革命實踐活動更是塑造了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治學原則。

  在《邏輯研究同樣要聯系實際》一文中他強調:“理論必須聯系實際,是任何科學研究都不應忘記的一條原則。”在《怎樣學習》一文中他強調學習經典著作,應當“聯系到面前的現實來研究”,“爭取把抗戰勝利、建國成功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在《哲學的中國要求有中國化的哲學》一文中他呼吁:“中國的哲學工作者及時概括這種(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變化,研究和解決新變化所提出的新問題。”在《大家來學點兒哲學》一文中他強調:“如果不是為著一定的目的去閱讀,不是為著解決某一實際問題(工作問題或思想問題)到有關的經典著作中去找老師,只是為了貪多而多讀,那就常常會是不好的﹔常常會是書讀得越多腦子越糊涂,以致鑽進書堆跑不出來,使自己有成為教條主義者的危險。”

  潘梓年從不把自己禁錮在書齋裡,總是十分注重現實問題的調查研究,注重思想界在現實斗爭中提出的新問題,並努力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回答現實中的問題,總結實踐中的經驗。1958年,為全面了解群眾中出現的學哲學、用哲學熱潮,65歲的潘梓年帶領自己的研究生和助手,歷時兩個月,到鄭州、開封、洛陽、許昌、登封等市縣的郊區農村調查,每天晚上和當地干部、群眾座談,參加群眾的各種學習會。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先后在禹縣和鄭州大學向干部、群眾作了《辯証法是哲學的核心》《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最生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報告。以大量鮮明生動的事實,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深入淺出地論述了辯証法是哲學的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改造世界的武器等根本問題,成為當時很多群眾學習哲學和學習總路線的重要輔導讀物。這種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是潘梓年深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生動彰顯,鼓舞著他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國的建設工作。

  通過不斷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總結我國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斗爭中的實踐經驗,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生動具體的哲學。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