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做好聯合作戰的“明白人”

——記西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局處長王道彬

2022年08月08日08:37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盛夏時節,西北大漠,一場聯合作戰演習激戰正酣。千裡之外的西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內,參演的戰機、火炮、坦克和各作戰群隊、單兵等信息態勢,隨著演練進程在指揮系統屏幕上同步生成、一覽無余。

讓戰場上的“千軍萬馬”隨時聯得通、叫得應、看得見,是西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局處長王道彬的專業領域。入伍22年來,他一直奮戰在部隊信息化建設的“戰位”上。

“戰場上,通不通糊弄不了,行不行立馬見效。”王道彬說,隨著近年來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巨大變革,“算法戰”“混合戰爭”“網絡中心戰”等新的戰爭形態和作戰理論層出不窮,對軍隊信息通信建設也提出更高要求,必須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推動聯合作戰信息保障創新發展。

這些年,為了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精確到點”的戰場信息網絡體系,王道彬帶領團隊積極探索信息網絡構建新體系、創新信息系統運用新模式、研究作戰信息編成新方法,白天在指揮所和訓練場之間來回奔波協調,晚上挑燈夜戰研究攻關。

他努力從現代戰爭中尋找“打贏明天戰爭”的答案。每年,王道彬都會擔綱一兩個重大作戰問題研究,特別是近年來爆發的地區性武裝沖突中的信息手段特點、指揮信息系統運用等,都是他樂此不疲的研究內容。為了研究外軍某軍事行動中的指揮通聯問題,他從互聯網上查找資料,幾乎閱讀了國內外所有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並反復向院校專家咨詢。

研究這項問題前后歷時兩個多月,其間王道彬多次推翻重來,反復修改了數十稿。最終,王道彬的研究成果,對我軍網絡信息體系構建、指揮信息系統運用、信息安全“保底”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建議。

盡管已先后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文章20多篇,1項理論研究成果獲“全軍新時代聯合作戰理論創新二等獎”,但王道彬並不滿足於此。他始終相信,戰場是檢驗需求成果的試金石和顯影劑,“成果行不行,戰場說了算”。

他將目光瞄向了統一戰場態勢。長期以來,解決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戰場態勢整合、生成問題都是一項難題,許多專家都無計可施。有人勸王道彬不要輕易去碰,他卻堅定地說:“打仗的事,再硬的骨頭也要啃,再難的險灘也要闖!”

下定決心后,王道彬便帶領團隊組織網絡信息體系攻關,升級改造現有武器裝備,開展作戰運用專攻精練。然而在攻關過程中,解決單兵和單個武器平台信息融合共享問題成了他們遇到的一個“攔路虎”。

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王道彬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將某新型裝備控制終端採集到的信號直接接入指揮信息系統服務設備?”

剛提出這個想法時,也曾有團隊成員質疑,“這事從來沒人嘗試過,數據能不能引接成功?”但王道彬還是決定試一試。他帶領團隊積極開展風險評估,反復咨詢相關部門意見,最終獲得研究的“許可証”。

研究過程中,王道彬與團隊遇到了由於兩種設備數據接口不同,相關數據無法讀取的難題。他隨即與裝備生產廠家對接溝通,專門開發軟件用於轉化數據,修改數據讀取協議等。最終,難題被成功解決,涉及單兵、單個武器的平台信息被疊加到態勢圖上,實現了多個態勢融合生成“一張圖”。

緊接著,王道彬和團隊成員又迎來一場接一場的檢驗性演習。他們自上而下構建起指揮信息體系,逐場景、逐鏈路組織檢驗演示。最終,該研究成果順利通過戰場檢驗。

2019年6月,王道彬又一次向“戰場”邁進,受命參加某聯合作戰指揮系統研發。這個系統涉及指揮信息系統定制研發、戰場信息網絡構建、武器裝備平台加改裝等多個領域,建設任務艱巨。

事實上,從戰區成立那天開始,王道彬就把培養聯合作戰素養視為自己的“攻堅戰”。從聯合作戰理論到軍兵種知識,從武器裝備基本性能到不同地形、海拔參數指標變化,他點滴積累、逐門研析、系統歸納。

受領任務后,王道彬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牽頭完善某信息系統功能。“這可不只是開發軟件,首先得弄明白聯合作戰指揮體系、作戰編成等,才能搞清楚作戰需求對系統支撐的要求是什麼?”王道彬說,作為牽頭組織者,光有信息通信專業基礎遠遠不夠,還得精通各類武器裝備、深諳聯合作戰指揮等。

為了提高備戰打仗工作效率,在戰區大力支持下,王道彬和團隊成員從沈陽、北京、南京、西安等七省九地,協調出軍地近400余名通信、系統等領域專家教授、技術人員赴演訓一線集中攻關。

然而面對聯合作戰需求,一些技術人員雖然專業技術過硬,但對未來戰場要求了解不深,導致開發設計產品不符合部隊“口味”。一次,特戰隊員提出增強移動通信能力的需求,廠家技術人員拿出設計方案,竟然直接增加了10多公斤穿戴設備,讓官兵直呼:“上戰場背這麼多東西,還怎麼打仗?”

王道彬感到,必須要讓技術人員充分了解部隊作戰需求。為此,他充分發揮熟悉聯合作戰知識優勢,積極當好任務部隊與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橋梁,通過講解聯合作戰過程,觀摩部隊訓練演習,帶領技術人員背著設備穿峽谷、爬山頭,幫助他們真切感知戰場態勢,了解作戰需求。

在全程參加完部隊演練后,一名技術人員感慨說:“終於理解了你們希望‘裝備要輕,軟件要強、要集成、要好維護’的意義了。”

最終,歷時7個多月集中攻關,王道彬將需求方的“指揮語言”翻譯成供給方能夠理解的“技術語言”,精准提報符合聯合作戰特點的400余項功能需求,為系統功能成功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楊曉波 曾濤)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