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分享

奮力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本報記者  申  琳  袁  泉  瓊達卓嘎  徐馭堯

2022年08月08日15: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數據來源: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 西藏自治區統計局、生態環境廳
  底圖:羊卓雍錯風光。
  新華社記者 沈虹冰攝

雪域巨變,非凡十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民,親自為新時代西藏工作謀篇布局,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召開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立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為做好新時代西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新時代:2016年起,26萬多農牧民搬離山高溝深的苦寒之地,在河谷城鎮地帶實現安居樂業﹔2019年底,西藏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2021年6月,歷時6年建設的川藏鐵路拉林段開通運營,復興號動車組在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上飛馳……

2021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雪域高原。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到西藏慶祝西藏和平解放,這在黨和國家歷史上是第一次。在西藏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邊境地區建設,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在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奮力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加強邊境建設,守護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

嶄新的樓房、平整的道路、水電通信等設施一應俱全……見証了滄桑巨變的卓嘎、央宗姐妹由衷感慨,玉麥鄉這個曾經的“三人鄉”如今煥然一新。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說,“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都要看好守好。”

“記得第一次通了公路,人們都給汽車獻上哈達,如今玉麥的變化越來越大、越來越快。”卓嘎介紹,玉麥鄉如今有67戶200多人,下轄兩個行政村,去年全鄉人均年收入近4萬元。

更大的變化是,鄉裡有了小學和衛生院,小病不出鄉就能治療,孩子們再也不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外出讀書了。在玉麥鄉,17名學前適齡兒童和13名小學適齡兒童實現了集中就學,和全區其他孩子一樣享受包吃、包住、包基本學習費用的教育“三包”政策。西藏自治區這一政策自1985年實施以來,已經惠及數以百萬計的學生。“我們一定好好學習,當好扎根雪域邊陲的格桑花。”學生丹增片多說。

風光秀麗的勒布溝,地處山南市錯那縣境內,與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形成鮮明對比,這裡的平均海拔約2400米——溝裡的四個鄉鎮都是門巴民族鄉,居民也以門巴族為主。

依靠良好的自然條件,勒布溝各族群眾在脫貧后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旅游、茶葉種植等產業,收入不斷提高。麻麻門巴民族鄉的白瑪卓瑪經營著一家農家樂,去年收入超過6萬元。“剛開始,對開民宿、搞旅游一竅不通,政府工作人員就手把手教我。”從衛生保潔到網上銷售,白瑪卓瑪從基礎學起,現在已是一名業務嫻熟的民宿老板娘。

“守護祖國邊疆,建設幸福家園。麻麻鄉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網上的名氣越來越大,好多游客都是慕名而來!”白瑪卓瑪對腳下的這塊土地充滿熱愛,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正值林芝市墨脫縣米日村的收獲季節,村民白瑪旺扎這幾天樂開了花——他家正因為勞力少擔心誤了農時,沒想到民警勞洪達等幾個年輕人就來了。

勞洪達是西藏邊檢總站墨脫邊境管理大隊的民警,平時經常到群眾家裡走訪,也惦念著群眾的急難愁盼。得知白瑪旺扎家要忙收割,勞洪達和七八個同事相約工作之余趕過來,沒兩天就把所有農活干完了。

“守護好這裡的一草一木,就要靠警民一家親,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大隊長朱毅說。

“十三五”期間,西藏邊境縣戶籍人口穩步增長,206個邊境地區產業項目全部開工。截至去年底,西藏624個邊境小康村全部建成,21個邊境縣定點幫扶項目開始實施,西藏邊境發展穩定進入新階段。

發展特色產業,走符合西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盛夏時節,阿裡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一組,郁郁蔥蔥的綠色給阿裡的壯美平添了不少生機。但就在10多年前,這裡還是荒灘戈壁。2010年開始,西藏在全區范圍內推廣人工種草項目,典角村逐漸發展成人工種草基地,種植了成片的紫花苜蓿等適合高原生長的植物。

“我們這裡是高寒地區,天然草場長草很慢,一到冬天牲畜就沒草吃了。現在不同了,不僅牲畜有草可吃,我們村子也因綠草變得更美了。”村民次仁歐珠說。

“為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十四五’期間,西藏農牧民每年享受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資金34.2億元,較上一輪年均資金增加5.38億元,直補到戶資金28.7億元。”西藏自治區林草局草原管理處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西藏人工種草保留面積達157萬畝,年干草產量超過60萬噸。

58歲的拉青,從小就是那曲市嘉黎縣的一名牧民,如今成了當地一家牦牛養殖公司的員工,負責給公司的牛撒草料,還要為牦牛做好防疫。該公司負責人歐杰次仁介紹,為闖出一條產業化養牛新路,公司探索傳統放牧方式與科學養殖相結合,還通過牛奶、牛肉收購和良種推廣的方式帶動合作社49家、牧戶2138戶,2020年實現人均增收近3000元,帶動150人就業。

近年來,西藏堅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牧產業,堅持穩糧、興牧、強特色,形成了以青稞、牦牛、藏豬、藏羊、奶業、蔬菜、飼草七大產業為重點的“7+N”發展格局,一批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脫穎而出,農畜產品加工綜合轉化率達到15%。

今年73歲的平措,是林芝市魯朗鎮扎西崗村的村民,也是一家網紅家庭旅館的老板。走進他家的家庭旅館,三層藏式庭院裡,陽光房、觀景落地窗、雕花的藏式家具一應俱全。“今年新裝修后,差不多每天都會住滿游客。”平措介紹,魯朗鎮“雪山林海、雲濤彩霞、一嶺四季、十裡九景”的美景,成了鄉親們致富的“金飯碗”,扎西崗村80%的村民開了家庭旅館,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

旅游業是西藏的支柱產業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西藏共接待游客41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41億元。隨著一系列消費政策的落地見效和旅游市場的逐步回暖,今年上半年,西藏全區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717.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76.52億元。

西藏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西藏圍繞建成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清潔能源基地等目標,確保GDP年均增速達到8%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達到8%、10%以上,努力做到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堅持生態優先,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復興號動車組在雅魯藏布江兩岸穿行,窗外是連綿不斷的綠色。山南市乃東區金魯社區居民達瓦歐珠家的小院距離雅魯藏布江隻有幾公裡,站在小院外遠眺,連綿的樹林一直延伸到江畔。

達瓦歐珠回憶,在他小時候,雅魯藏布江沿岸都是連綿裸露的沙丘,大風一吹,沙子四處流動,屋裡有沙子,衣服上有沙子,連吃飯的碗裡都有沙子。

從上世紀開始,西藏就在雅魯藏布江兩岸開展植樹造林,特別是近十幾年間,雅魯藏布江沿岸的植樹量日益增大、成活率日益提升。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在貢嘎縣到桑日縣之間,雅魯藏布江沿岸形成了長160公裡、寬1.8公裡、面積約45萬畝的防護林帶,有了這條“綠色長廊”,這裡每年的沙塵天數從上世紀80年代的60余天降至目前的不到10天。

莽莽蒼蒼的羌塘草原,成群的岩羊、藏羚羊、藏野驢在自由地奔跑。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保員巴多一大早就出門了。“我每天早上都在保護區周圍巡邏。”巴多表示,“野保員這個工作很不錯,能為保護家鄉生態環境出一份力。”

近年來,西藏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實行“局、分局、站、點”四級管理體制,推行網格化保護,建立了73個管理站、組建由780名農牧民組成的專業管護隊伍,實現了保護區從鬆散管理到嚴格管理、從開放式管理到封閉式管理,以及專業管護員從普通農牧民到生態衛士的三個轉變。依托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專項資金,2016年以來,西藏累計提供了70萬個生態崗位,不僅保護了生態,也讓各族群眾增收近40億元。

如今,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自然資源保護體系逐漸形成,西藏8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和典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截至2021年底,西藏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4.35%。全區現有森林1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2.31%。西藏已記錄的野生植物9600多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2種。動物種類也極為豐富,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動物種有162個。

西藏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西藏將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確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國土面積的50%以上,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地市佔比達到100%、示范縣區佔比達到20%以上,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5日 09 版)

(責編:陳羽、任一林)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