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陝西省扎實推進果業種植、鄉村旅游、搬遷扶持工作——

富民興業,結出幸福果

本報記者  李  舫  任成琦  史鵬飛  高  炳

2022年08月05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山臻柿子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人在挂晾成熟的柿子,制作柿餅。
  彭一鵬攝(影像中國)

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文化文物館,80后農民畫藝人李夏瑤在繪制農民畫。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肖 翊攝

8月3日,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朱家灣村,游客在終南山寨觀光。
  本報記者 吳 凱攝

8月3日,陝西省寶雞市吉利汽車寶雞制造基地,車輛部件運輸線在作業中。
  人民網記者 張力洋攝

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小坡村的冬棗大棚。
  本報記者 劉發為攝

秦東大地,沃野千裡。秦巴山區,峻嶺逶迤。

近日,2022“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採訪調研組走進陝西省渭南、商洛、安康等地,探訪陝南山水間的幸福生活。果業種植、鄉村旅游、搬遷扶持……各地資源稟賦、發展路徑不同,但所到之處相通相融的,是群眾臉上洋溢的笑容。

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陝西干部群眾用滿滿的干勁、勤勞的汗水,澆灌出扎扎實實的獲得感。

“種”下致富希望

伴著陣陣果香,調研組記者來到渭南市大荔縣小坡村的大棚裡,一棵棵冬棗樹上挂滿了簇簇綠果,壓彎了枝頭。

“我和親戚朋友一道,承包了70多畝冬棗。”棗農朱宏濤掰著手指算起賬來,“按近來的行情,每斤冬棗能賣近10元,粗略估計,今年純收入幾十萬元沒問題。”

冬棗是小坡村民的“幸福果”,推動了村裡人均收入從20年前的不到1000元,增至如今的2.5萬元以上。

擱以前,“連做夢都不敢想”。小坡村地處黃河岸邊,過去被河水漫灌后,不少地方成了鹽鹼地,許多田地都撂荒了。“種一葫蘆收半瓢,不值!”

怎麼辦?幸福生活隻能靠奮斗。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帶領大家,因地制宜種植耐鹽鹼的棗樹。大伙兒引洛下灘,修成18公裡水渠,讓棗樹喝上“甜水”。

“棗樹長在大棚裡,挂果后還要蓋棉被。”薛安全說,在專家指導下,村民不斷改良技術,冬棗上市時間也提到了5月中下旬。冬棗變“夏棗”,身價倍增。行情最好的時候,遠銷至“一帶一路”沿線的中東地區。

“近年來,小坡村裡青壯年越來越多。”薛安全說,有的年輕人成了專業技術工,“除了管理自家棗園,還去別家園子裡幫忙,一年又多掙好幾萬元。”

加快棚體升級改造、打造冬棗小鎮、網絡直播帶貨……如今,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值1.2億元的小坡村,成了十裡八鄉的標杆。像這樣的“億元村”,大荔縣還有11個。目前,全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總產量50萬噸,年產值突破50億元。薛安全計劃著,再擴大數千畝鋼架棉被大棚,“力爭讓全村冬棗總產值突破2億元”。

近年來,陝西深化果業強省戰略,堅持把果業發展作為強化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2021年,陝西果業增加值660億元,比上年增加70億元。

“游”出美麗經濟

重巒疊嶂,蒼翠欲滴。跟隨夏日陽光,調研組記者走進終南山寨。

終南山寨地處商洛市柞水縣朱家灣村西溝峽,山石鋪路、磚石筑牆,有“老屋珍藏館、山居大觀園”之稱。憑著山水美景,這裡的鄉村旅游日漸紅火。

放眼山寨,建筑形態以“秦嶺老宅”為主,凝重拙朴。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與居民生產生活用具有機融合。“讓人既能欣賞自然之美,又能感受濃濃鄉情。”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毛家鋒說。

特色旅游,富民興業。山寨中,專門為村民修建了一批青磚灰瓦的傳統住宅,名為“佬林客棧”。“經過培訓,我們開辦了農家樂、民宿。自主創業,戶均年增收5萬多元。”佬林客棧梅華堂業主陳道鳳說。

不遠處的山寨老街,年過六旬的蔡定順夫妻倆開了一家糍粑店。自己打制的土豆糍粑,成為街上的暢銷小吃。“大碗15元、小碗10元。”蔡定順的妻子說,“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收1000多元。”

記者此前曾採訪過豆腐坊老板楊傳紅。再訪故人,鄰居笑言:“老楊不在家。賣豆腐掙了錢,這陣子旅游去了。”

探索鄉村游,走上致富路。行走朱家灣,土牆柴門、籬笆田壟、青山古樹、本色民居,渾然一體。

“游客選擇民宿,不光是休閑放鬆,也是想體驗當地的人文景觀、風土人情。”毛家鋒說,“我們‘就地取材’,用原有建筑方式,將獨特的鄉村韻味浸入民宿細節。”

在調研組成員、古巴籍媒體人亞瑟夫看來,朱家灣村整理閑置房屋,與運營企業合作,以租賃形式打造個性化、訂制式特色民宿,既豐富了游客體驗,又增加了村民收入,“這樣的鄉村發展很有啟發性,值得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借鑒。”

如今,朱家灣村的鄉村旅游還多了運動休閑元素——滑索過澗、蕩繩過河、高空漂流……活動越發豐富多彩。

縱觀三秦大地,“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已成為重要的發展目標。如今,越來越多村庄持續發力,做優做強鄉村旅游,讓老百姓樂享“美麗經濟”。

“搬”進幸福生活

穿過崇山峻嶺,調研組記者來到秦巴山區深處的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一排排灰白相間的安置樓映入眼帘。

平利縣康士利玩具有限公司車間內,35歲的汪敏正操作縫紉機,動作敏捷又干練。“今天的任務是給玩具熊縫耳朵,熟練工10秒鐘就能做一件。”汪敏手裡活計不停,“社區工廠按件計酬,每月能掙2500元。”

汪敏老家在東河村,谷狹溝深。“那會兒住山上,走到最近的公路,也要半個多小時。”說起過去她連連搖頭,“日用品全靠竹簍背,吃水全靠扁擔挑。這些都不算啥,娃娃上學最難。”

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后,汪敏一家告別山上老屋,搬進錦屏社區三室一廳的新房子,寬敞又明亮。附近的社區工廠招工,她應聘上崗,幾年下來已成熟練工。“家門口上班,照顧老人、娃娃不耽誤。兒子上學就在鎮子上,非常方便。”

漫步錦屏社區,樓房排列齊整,道路平坦整潔,超市、學校、醫院、公交站等設施一應俱全。4家社區工廠裡,200多名居民加工毛絨玩具、制作電子元件,“樓上居住,樓下上班”,就近增收,就近致富。

社區裡如今還開了“安心菜園”,每個搬遷戶可種一分地,吃菜不花錢。“今年,我種了辣椒、茄子、韭菜、四季豆……”菜籃滿滿,汪敏滿心歡喜。“不光是小菜園,我們還從小庫房、小管家、小餐廳等‘十小工程’入手,優化公共服務,讓大家擁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錦屏社區黨支部書記江慧麗說。

去年至今,陝西扎實推進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全省2116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實現社區服務場所全覆蓋。“我們將繼續努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陝西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5日 12 版)

(責編:彭靜、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