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山東青島推動長護險制度向農村拓展,讓病人享照料、機構添動力、家人能就業——

一套制度  三方解憂(深閱讀·關注長期護理保險)

本報記者  李  蕊

2022年08月04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劉淑貞曾有三件發愁事。

  一愁父母,二老癱瘓,躺得久了,褥瘡嚴重﹔二愁自己,日日守在病榻前,沒法外出打工﹔三愁生活,給老人治病,掏空了積蓄。

  2020年,劉淑貞還掰著指頭過著緊巴巴的日子﹔2021年,劉淑貞享受到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三件發愁事,終於一並解決了。

  照料有保障了——

  “農村護理保險提升計劃”實施,農村居民也可享受長護險

  即墨區田橫鎮地處山東省青島市東北部,從市區出發,驅車一小時,才能到崔詔村村民劉淑貞家。

  劉淑貞父母腦梗多年,癱瘓在床。可進屋一瞧,房間干干淨淨,聞不到一絲異味。

  過去,劉淑貞一家沒少遭罪。帶父母去市區醫院看病時,劉淑貞需要租一輛車,還要請鄰居來幫忙,來回一趟,耗大半天。“平日裡,鄉村醫生也沒法天天來。二老褥瘡清得不及時,遲遲不見好。”劉淑貞急得抹淚。

  有一天,劉淑貞正坐在門前發愁,見幾輛車開進村,車上下來幾名宣傳員,手拿宣傳冊,挨戶發放。

  “啥是長期護理保險?”劉淑貞上前問,“俺家有不能動彈的老人,你們能管不?”

  “老人通過評估,就能享受醫療和生活照料服務。”宣傳員遞上冊子。

  2012年,青島在全國率先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實踐,后被確定為國家首批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之一。但政策覆蓋區域主要是城市,服務對象為城區居民與參保職工。

  2021年,青島深化改革,實施“農村護理保險提升計劃”。經評估為失能三、四、五級或重度失智的農村居民,可以與城區參保職工一樣享受醫療服務和生活照料服務。

  劉淑貞打算試一試。她報了名,當天便有評估人員上門,確定二老均符合條件,並制定了針對性護理計劃。

  從此,護理員定期上門幫老人按摩、翻身、清褥瘡。“醫護人員定期上門調整用藥。去年起,二老沒再犯過腦梗。”劉淑貞說。

  生活壓力小了——

  優化多元籌資機制,提高保險支付標准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農村推行,難在哪兒?

  “過去,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渠道單一,僅來源於醫療保險基金劃轉,給護理機構支付標准低,隻支付醫療護理費用,二檔繳費居民每年為2500元,一檔繳費居民每年為3000元。”青島市醫療保險事業中心生育和護理保險處處長田偉說。

  “到農村服務一名居民,醫保部門一年支付兩三千元,刨除成本,就沒多少了。”即墨全康診所負責人姚田說。

  農村短板要補齊,光有制度還不夠,得解決資金問題。青島優化多元籌資機制,建起居民護理保險資金專用賬戶,通過個人和財政兩個渠道籌集,按照每人每年不低於10元、20元的標准,分別從居民醫療保險個人繳費資金和財政補貼資金中,按年度劃轉至居民護理保險資金賬戶中,用於支付長期護理保險費用。

  有了資金,就可以提高居民護理保險支付標准。青島將醫療護理支付標准提高到5000元/年,並增加了生活照料服務。“護理機構服務一名農村居民,不但能拿到最高5000元的醫療服務費,還能按照被照護人員失能等級,拿到54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照護服務費。”田偉說。

  機構有盈利,服務有動力。在全康診所牆上,貼有一張“布局圖”,定睛一瞧,圖上標著密密麻麻的小旗。“服務一個村,插上一個旗。診所業務目前已覆蓋120多個村,累計服務失能失智人員500余人。”姚田說。

  “市裡加快培育照護服務市場,引導一批護理機構向農村拓展業務,並鼓勵鄉鎮衛生院開展照護服務。去年,區裡新增9家護理機構,全部投入到農村服務中。”即墨區醫療保障局局長史修偉說。

  機構服務質量也上了新台階。走進全康診所器械室,記者戴上手功能康復訓練手套,手指不自覺地伸展,再緩緩蜷縮。“我們購入專業儀器,幫助老人進行康復訓練。”姚田介紹。

  “市裡建立定點護理機構社會化評鑒機制,即墨有全康診所等3家機構被評鑒為全市A級單位。”史修偉說。

  2021年,青島市新增定點護理機構198家,其中農村地區新增116家。青島市享受待遇人數達到4.2萬人,其中農村參保居民1.8萬人。

  保險支付標准提高,劉淑貞生活壓力也小了。“過去每月買藥花近1000元。”劉淑貞翻出醫藥單,“現在,經過報銷,藥費自付四五十元,生活照料1小時隻花5塊錢。”

  工作有著落了——

  培訓並聘用農村勞動力為護理員

  生活漸好,劉淑貞盼著賺點錢。“可俺沒啥文化,又不能離村,能找到啥活?”劉淑貞皺起眉。

  每次護理員服務,劉淑貞便在旁趴著看,久而久之,“偷學”了不少技能。聽說護理機構面向村裡招人,劉淑貞動了心:“俺能試試不?”

  護理機構也需要劉淑貞。“村裡業務多,人手不夠用。從城區聘護理員,還得額外支付吃住行等費用,增加了成本。”姚田說,“2021年,市裡出台新政策,聘用閑居在家的農村婦女為護理員,就地就近就業。”

  服務質量要保障。“市裡鼓勵各區縣優先在農村開展技能培訓。我們開設培訓學校,免費為農村婦女進行崗前培訓。2021年以來,全區累計培訓1200人次,就業率達93%。”史修偉說。

  規范培訓后,劉淑貞成為一名護理員,服務同村8位老人。如今有了工作,劉淑貞眉開眼笑:“每月工資2000多元,工作離家近,也不耽誤照顧父母,一舉兩得。”

  鄰居於老太是劉淑貞的服務對象之一。老人腦梗多年,說話困難,半身癱瘓。

  服務時,劉淑貞幫老人換下衣褲,耐心擦洗。接著,她拿出工具箱,左手持梳子,右手持剪刀,手起手落間,幫老人拾掇得清清爽爽。

  劉淑貞臨走前,於老太緩緩從枕下摸出了什麼,放在她手心,又拉住她的手,久久不鬆開。

  “每次來,老人總會把舍不得吃的留給俺,有糖、牛奶、地瓜干。”劉淑貞離開后,手心裡的幾塊糖還有溫度。

  “現在生活還愁不?”記者問。

  “現在吶,生活盼頭足足的。”劉淑貞腼腆地笑了,“不僅賺到了錢,他們說,俺這還叫找到了自個兒的價值。”

  本期統籌:張佳瑩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4日 04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