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2日08: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整整一天,全國政協禮堂內,氣氛熱騰騰的。
18個預約發言依次進行,另有12人舉手獲得了自由發言機會。“提出以下4點建議……”時間緊湊,發言者省略了“穿靴戴帽”,直奔主題,追求的是“講有質量的短話”。
7月19日,全國政協召開“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專題協商會。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去年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到2035年,我國將努力實現“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全國政協今年的第二次專題協商會,即以人才為主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黨委書記趙小津在會上介紹,該院大膽啟用青年人才,“讓青年人才心無旁騖地投身事業”,涌現出了37歲的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38歲的中國空間站系統總指揮……
許多政協委員認為,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對建設現代化強國極為重要。他們的建言也與此有關,很多人提到了年輕人的“內卷”壓力。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帶來一份建議,希望有關部門綜合考慮高校的辦學定位和職能,盡快對高校事業編制進行科學配置,並建立定期動態調整機制。取消對高水平大學績效工資總額限制,由高校自主確定績效工資標准總量和增幅,鼓勵高校建立健全有利於激勵人才干事創業的內部分配制度,打破人才激勵天花板。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提的第一條建議就是:切實關心青年科技創新型人才,為他們創造較為寬鬆的科研環境和生活環境。他說,當前不少青年科技人才承受著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盡管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他們依然被繁文縟節佔用了許多寶貴時間,為申請各種各樣的項目、獎勵、“帽子”花費了太多精力。對青年科技人才要多點雪中送炭,拿出切實措施幫他們排憂解難。
王光謙認為,對科技人才的管理和培養,要充分考慮科技界的特點,在評價環節上突出質量,對初露鋒芒、有潛力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要大膽啟用,委以重任。
全國政協常委、南開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說,28歲到40歲是青年人才創造力最強、學術思維最活躍、上進心最強的階段,要重點關注青年科研人員的培育,為他們營造令人感到安心、穩定、容錯率高的科研環境。
“對青年人才特別是30歲以下人才大力托舉和培育,使青年人才破土成長、心無旁騖、冉冉升起。”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院長鐘章隊說,要修正“輕兩頭、重中間”的做法,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梯隊。
“關於王光謙、饒子和常委等所提出的對青年人才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的建議,我們認為很有必要。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一位部委負責人在與委員們協商議政時表示。
饒子和委員尤為看重雙向國際交流合作對人才成長的關鍵作用。據他介紹,他的導師梁棟材院士,年輕時被公派到英國牛津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進入結構生物學當時的最前沿,由此奠定了中國結構生物學的根基。一位英國學者后來又到梁棟材在中國科學院的實驗室做博士后,如今已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這已成為國際科技交流中的一段佳話。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原黨組書記尚勇說,給人才鬆綁,落實落地的關鍵在基層。要抓住“去行政化”這一要害,不能用管理行政干部的方式管人才,要把人才從科研管理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此次專題協商會前,政協開展了相關調研。據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袁貴仁介紹,委員們提出的建議包括,改革人才管理機制,根據需要和實際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著力改變行政部門管得過寬、過多、過細的問題。進一步改變用管理行政干部的辦法管理科研人員的弊端,讓人才從各種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
委員們還建議,讓青年人才安身、舒心、立業,在各類科研項目、人才評審中,要破除論資排輩、圈子文化的痼疾。
“我們不缺人才,龐大的人才體量恰恰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我們更不缺干勁兒,中國人的勤奮為世界所公認。我們需要做的是營造一個大環境,打造無數小舞台,釋放出千百萬人才的巨大創造力。”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說。
“對於人才來說,最好的評價是淡化評價”,他說,“有耐心做”和“有耐心等”,是人才成為“大才”的不二之路。他相信,14億個體都釋放出創造活力之時,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日。
北京市海澱區政協委員、美團公司聯合創始人穆榮均得到了一個發言機會。他在很短的時間內,代表企業科技人才提出了一個建議。他注意到,在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評選中,100位獲獎者隻有兩位來自企業﹔該獎最近三屆評選中,來自企業的獲獎者共計隻有13位。他認為,企業是創新主體,現行的人才評價標准需要優化,以激勵企業科技人才為社會多作貢獻。
得到發言機會的委員們,有“提不完的建議”。熱騰騰的議政,坦蕩蕩的協商——對委員們的意見建議,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多位部長、副部長一邊記錄,一邊當場回應。
用現場一位部委負責人的話來說,各位委員的意見建議會被認真研究吸納,“優化為我們的工作思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國 耿學清)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