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沛
2022年07月22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隻要群眾有事找上門,王其欣總是傾盡全力……說起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高庄法律服務所黨支部書記、主任王其欣,當地群眾直豎大拇指。
高庄街道轄2個社區和90個行政村,人口超10萬人。雖然王其欣今年隻有35歲,但從事法律服務和人民調解工作已有15年。
有一回,調解室內擠滿了人。原來,高庄街道村民高某因工傷事故去世,一直未調解成功。家屬最后找到了王其欣。
了解情況后,王其欣很快找到了矛盾焦點。他耐心地給家屬講法律、講政策、講情理,又對比法院判例和相鄰村類似的案例,逐條逐項列明標准、計算賠償數額,家屬最終心平氣順,連連點頭。經過20多天努力,雙方達成和解。
“調解工作最重要的就在於讓雙方都滿意。”王其欣說,其中信任是關鍵,作為調解員要善於傾聽,設身處地為雙方考慮,兼顧法理情,提出解決方案。“這是個良心活兒,看不見摸不著,靠的是嘴,用的是心。”他說,真心實意地幫群眾辦事,一定能獲得群眾信任。
“有時候事情並不大,但對群眾來說,卻是大事。所以,每調解一起糾紛,就能贏得一次群眾的信任。”王其欣說。
近年來,王其欣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3814件,經他調解成功的無一例反悔、無一例民轉刑。
炎炎夏日,忙完一天的工作,王其欣驅車入村,開展普法工作。基層工作多年,他發現很多矛盾糾紛、信訪案件是因為村民不太了解法律,基層普法勢在必行。記得他第一次去村裡上課時,早晨8點准時走進教室,卻發現隻來了兩個人。王其欣有些不解:“普法是好事,為啥鄉親們不積極?”
“別誤會。”村支書解釋說,村民這會兒都在忙著呢,沒時間來聽課,周末、陰雨天和農閑時候才有工夫。
王其欣逐漸明白:要調動群眾學法的積極性,不但時間、場合要“接地氣”,內容和形式更要“量身定制”。他提出“678”普法調解服務工作方法,即利用周六、周日和8小時以外的時間給村民普法,專門講群眾關心的案例,既講法律,又講政策。
從普法小夜校、法律趕大集到田間地頭法治課,群眾喜聞樂見,普法效果也越來越好。他還聯合庄戶劇團編排了“法治小戲”,展演贍養、婚姻家庭等故事,公眾號等新媒體也成了普法平台。
“擺張桌子,拉個條幅,發發材料,這不叫普法,需要根據群眾需求制定普法菜單。”王其欣說,“通過普法工作,能讓群眾少走彎路,少受損失。”
近年來,王其欣開展義務普法講座800余場,受益群眾30余萬人次。
“王主任!”有一次王其欣到村裡辦業務,剛走進東汶南村,就聽見一聲招呼。回頭一看,隻見一名他多年前幫助過的村民跑過來,非要塞給他一些面條,他連忙擺手,婉言謝絕。“群眾對我們的認可,就是我們前行的動力。”王其欣說。近年來,王其欣還與萊蕪區信訪部門建立了新的工作方式,累計調處重大信訪案件31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中,看起來解決的都是小事情,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大事業。”王其欣說。
記者手記
用心用情最難得
從事基層法律服務15年,調解矛盾糾紛3800多件,這背后既有汗水也有委屈,但王其欣說,他只是干了自己應該干的事,那些讓群眾憂心的事,怎能不用心解決好?
扎根基層,飽含深情為群眾服務。王其欣將小我融入大我,在妥善處理好每一件案子、做好每一件小事中,找到了人生價值和努力方向。王其欣的故事告訴我們,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應該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同人民一起拼搏、同祖國一起前進,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夢想。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2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