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發言摘編

2022年07月21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釋放出人才的巨大創造力

全國政協常委 劉忠范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才是關鍵。我們需要做的是,營造一個大環境,打造無數小舞台,釋放出人才的巨大創造力。建議:

切實完善人才評價。創新的沃土,是讓更多的人心動起來想做事,讓更多的人安靜下來能做事。

不拘一格用人才。我們需要通才,更需要專才。包容性文化是創新沃土的特性,可以讓各種人才展示才華、脫穎而出。

大膽放權,充分賦權,給予人才最大限度的發揮空間。信任是最大的壓力,也是釋放人才創造力的閘門。應創造一個寬鬆自由、公平公正的創新環境,讓千百萬人才個體的創造力匯聚成推動民族復興的洪流。

統籌兩個大局,把握戰略機遇,打造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創新環境,聚全球英才而用之。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同時積極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引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王京清

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必須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建議:

充分發揮人才在推進低碳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低碳綠色發展,需要科技先行,人才引領。為此,要圍繞低碳綠色發展在科技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發揮現有科技人才的作用,為低碳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同時,著眼長遠,在高等學校設置相應的學科和專業,培養“雙碳”人才,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保証。

充分發揮國際合作組織作用,推動人才積極參與。綠色發展、改善氣候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在有關部門和中央企業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總部設在北京。建議充分利用這個平台和聯合國有關組織的作用,推進全球綠色發展,造福全人類。

培育新時代科技領軍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 錢 鋒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給我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帶來新的挑戰。建議:

加快學科結構調整和專業知識體系再造。引導高校瞄准世界工程科技前沿和國家“高精尖缺”領域,培育學科增長點,布局交叉學科新方向。鼓勵高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遵循科學技術和人才成長規律,持續優化學科體系和內涵。構建學科動態調整機制,加快專業知識體系的迭代更新。

探索多元化、復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工科+人工智能、工科+醫學”雙學位、主輔修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全新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多學科復合型人才。將新知識、新技術、新業態融入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方案。

創新工程科技人才跨學科培養方式。打破學科藩籬,組建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團隊,共同打造新技術與制造業相結合的課程,建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加強工程科技一流師資隊伍建設。

用好用活文化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 安 庭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優化人才軟環境、吸引人才聚集的重要基礎。用好用活各類文化人才,對推動我國人才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議:

聚人才,大力拓展文化同心圓。做好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宣介的同時,面向海內外中華兒女以及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各國人才,進一步拓展各類平台與渠道,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多扶持,進一步健全服務保障體系。更加重視文化人才的創造力,更好調動他們參與各項事業的積極性。重視師承關系中的“傳、幫、帶”,在文化人才中弘揚工匠精神。

重培養,鼓勵高等教育的文理交叉。鼓勵理工科院校設立文藝教育課程,鼓勵文旅部門、相關企事業單位等在高校設立文藝教育的獎勵基金,提高理工科學生學習文藝課程、參與文化事業的積極性。形成有利於文化事業發展的人才梯隊。

精准施策開創西部人才工作新局面

全國政協委員 蔡曉紅

以重大項目和平台集聚人才,為西部發展授之以“漁”。建議設立西部專項,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項目切塊,在西部布局一批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的前沿科學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等平台,以重大項目和平台集聚優秀人才,精准支持西部區域創新和成果轉化,鼓勵和引導優秀人才向西部地區流動。

創新機制,用心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態。在人才引進、使用和評價上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才,用心打造適宜人才成長和發展的良好生態。建立體現知識價值、成果產出、業績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考核、評價、獎勵和薪酬分配機制,使其收入與業績挂鉤、回報與貢獻匹配。創新高端人才柔性引進和使用機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過產學研合作或挂職等方式,柔性聘用急需人才。

深化高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 程建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高校人才培養、使用、評價等機制方面,出台一系列科學務實管用的改革舉措,取得了積極成效。在推進相關工作過程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建議:

加快推進改革,擴大高校用人自主權。對高校事業編制進行科學配置,並建立定期動態調整機制。鼓勵高校建立健全有利於激勵人才干事創業的內部分配制度,打破人才激勵天花板。

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做好各類人才計劃的頂層設計,實現分類精准評價。擴大成果獎勵覆蓋面,鼓勵教師以各種形式推出更多創新成果。考核評價層面,凸顯“國家屬性”,淡化“單位屬性”。打破單位間的藩籬,建立不同合作單位之間的成果互認機制,促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高效融合、友好協同。成果獎勵層面,加強頂層設計,避免“各自為政”。對各類人才計劃實施成效進行科學評估,明晰各計劃的定位,減少交叉,並調整獎勵布局,擴大學科覆蓋面。探索構建師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推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不斷完善新時代人才評價體系

全國政協常委 趙家軍

好的人才評價體系,要導向鮮明、操作性強、公正平等、靈活多樣。

優化評價指標。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科學合理、各有側重地設置人才評價指標。要結合指標設置,豐富評價手段,靈活採用評審、述職、答辯、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方式,突出成果質量和原創價值,破除片面以論文、專利、項目、經費論英雄的評價方式。

厘清評價主體。讓懂行的“專家”評,發揮好業內專家、專業協會、第三方人才評價機構等主體的作用﹔讓用人的“東家”評,加大對科研院所、高校、企事業等用人單位自主權下放﹔讓接受服務的“大家”評,人才評審應及時向社會公示,接受公眾監督,增強認可度。

靈活多元評價。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對特殊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健全動態評估。科學合理設置評價考核周期,建立能上能下的競爭機制。

培養卓越工程師

全國政協委員 張忠陽

工程師是實體經濟的核心資源,是實現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智力要素,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堅持高校和企業共同培養。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的卓越工程師,是高校與企業的共同使命,需要發揮兩者的優勢資源。讓高校和企業都有積極性,需要一定的機制保障,讓企業的資深工程師走上高校講台,讓學生在企業內獲得豐富的動手實踐機會。

堅持集中優質資源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課程應由高校和企業共同商定,與未來的從業領域結合得更加緊密,專業性更強。通用的數理基礎課程不能少,要求也不能降低,還要增加從業方向所需的多專業課程,打牢設計、制造的多學科基礎。

堅持提高人文精神素養。沒有思想難成大器,卓越工程師必須塑造獨特的精神品質。要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也要盡可能創造國際交流機會,逐步塑造中國卓越工程師的特質和品牌。

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全國政協常委 饒子和

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是推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向好發展,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時不我待。建議:

擺正心態、清醒認知。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要以理性態度推動國際合作,對我國的科技實力要有清醒和准確的評估,既要充滿自信,也要正視差距,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

持續推動創新要素的配置,營造創新生態。對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要予以堅定且持續穩定的投入﹔通過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搭建有利於創新的國際科研以及應用轉化合作網絡﹔在保証國家生物科技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更好的數據開放共享策略和互惠合作模式。

重點關注青年人才培育。引導青年人才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主戰場發揮作用,為他們營造安心穩定、容錯糾錯的科研環境。

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 尚 勇

向人才主體授權要放到位。進一步下放科技項目立項權,對重大戰略性基礎性科研項目主要授權國家實驗室及相關全國實驗室承擔,以預算撥款支持為主,穩定支持、科學考評。將職稱評定權真正下放到用人主體,從根源上破除“四唯”。

推動用人主體改革到位。強化“不能用管理行政干部的方式管人才”剛性約束,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人才發展環境。推動“賦予科學家及團隊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資金支配權、資源調度權”“確保每周五天時間用於科研,讓人才靜心做學問搞科研”等具體要求落地見效,作為硬性指標進行督察、考核和問責。

採用特區模式加快人才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及中心城市中,優選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學科,在深化科教融合等人才發展綜合改革、建立“四個機制”上先行先試,賦予更大的改革探索自主權。

加強現代醫學人才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 張 澍

現代醫學需要道德高尚的學者型醫生和專家,需要具有扎實的醫學基礎、臨床經驗、科學研究及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建議:

緊密結合中國國情。醫學人才培養需要針對基層醫療、重點學科有的放矢、高效實用,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國際上尖端研究領域等重點投入。將醫德教育貫穿於醫學職業的始終,並改革相應的評價體系。

給創新型人才以空間。人才需要培養,對創新型人才來說,更重要的是發現並為他們提供成長和發展的空間和環境。要為創新型人才提供機會,允許他們打破常規研究,對失敗要有包容空間。

注重拓寬醫學人才的國際視野。鼓勵走向國際,及時了解國際學術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培養一批具有戰略思想、國際眼光、創新意識並熟悉國際標准和規則的高水平醫學人才。

以人才特區聚天下英才

全國政協委員 施一公

人才發展機制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開展綜合改革試點是一條符合國情的可行之路。建議構建先行先試的人才特區。

試點對象的選取,建議由區域地方轉變為創新主體,選擇具備條件的個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重點考慮其改革意願和改革優勢,嚴格控制試點數量。

試點改革的設計,建議由自發式改革轉變為中央統一領導、統籌部署,從國家戰略高度進行頂層設計,打通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保証政策的有效銜接、資源的有機貫通。

試點改革的舉措,建議在人才“引育留用”的關鍵環節,給予人才特區特殊政策。例如,賦予試點單位一定的人才項目評審自主權,採取選人而非項目的方式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從事基礎研究的優秀科學家﹔對試點高校給予學位設置、招考模式、培養方式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權﹔支持培育建設國家級創新基地等。

扎實推進拔尖人才培養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 張政文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培養一大批拔尖人才。建議:

全面構建拔尖人才高質量培養體系。一是明確培養規格。著力培養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具有家國情懷、社會擔當、世界眼光的拔尖人才,重點培養他們對重大問題的判斷把握能力,推動中央決策部署落實的行動能力和解決具體復雜問題的應變能力等。二是優化培養路徑。積極探索跨學科、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背景和實戰現場中去培養人才。三是加強思想政治引領。重視人才的政治素養、法律素養、道德素養與愛國情懷等方面的深度培養。

加強組織領導與綜合保障。將“中國特色”與“現代教育制度”緊密結合,構建拔尖人才培養的評價支持體系,堅持問題導向,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准,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切實提升拔尖人才培養質量。

鼓勵龍頭企業培養創新人才

北京市政協委員 齊向東

鼓勵龍頭企業針對“卡脖子”難題,通過承擔國家重大前沿技術研發工程,培養創新技術人才。關鍵性的創新人才都是從重大工程中鍛煉和培養出來的。建議出台具體政策,鼓勵龍頭企業投資重大技術研發工程。例如,對一些項目研發費用資本化運作,研發成功后由政府驗收﹔給予專項資金補貼等。

打通企業和高校兩個人才“蓄水池”,在國家重大需求領域,聯合培養能解決復雜問題的卓越工程師。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例如,在工程碩博士的招生中,加大企業選人權,企業參與制定課程體系﹔專業培養以企業為主,工程碩博生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直接參與企業創新項目等。

樹立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全國政協委員 楊元喜

培養現代科技人才,需要引導他們樹立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熱愛加熱情的愛國精神。沒有對祖國和對事業的熱愛,就沒有創新的熱情﹔

無私加無畏的奉獻精神。沒有無私的付出和無畏的奮斗,就不會有不計名利追求真理的境界﹔

堅定加堅韌的敬業精神。堅定需要膽量和膽識,堅韌則要求具有耐心與耐力,要有為實現科學目標久久為功的定力﹔

求真加務實的實干精神。求真是追求真理,務實是實事求是。科學事業必須以真為本,探尋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規律,認識事物的本質﹔

創新加創造的超越精神。創新成就新觀念、新理論,創造成就新技術、新裝備﹔

協作加協同的團隊精神。協同是協作的升華,強調多個攻關團隊為一個共同目標精誠合作,齊心協力,協同攻關。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1日 15 版)

(責編:彭靜、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