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分享

全國第一個樓道黨支部成立20年了,記者探訪浙江杭州王馬社區——

“三老”社區,如何解決新剛需

2022年07月20日10:22    來源:浙江日報

自新華路的繁華喧囂間轉入,穿巷而過后是“另一個杭州”。

我們走進王馬社區時,這個始建於1996年的老社區正在忙著“慶生”——2002年7月18日,全國第一個樓道黨支部在此誕生。0.34平方公裡,承載著1.6萬人的煙火氣。曾經“鐵飯碗才能住”的好地方,現在成了杭州典型的“三老”社區——老城區、老小區、老年人較多地區,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30%。

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如今,面對“三老”社區居民面臨的加裝電梯難、精神慰藉少、服務人手不足等新問題,王馬如何建設新時代的“大運河幸福家園”?

加裝電梯,“上下為難”怎麼破

一個社區的幸福感,該如何衡量?在王馬社區黨委書記俞紅的心裡,有一個事情很重要:加裝112台電梯——老年人腿腳不方便,王馬社區的新剛需之一,便是加裝電梯。

“應裝盡裝、全域加梯”是王馬社區今年的“頭等大事”。她算過,社區一共有230個單元樓,具備加梯條件的有112個。

王馬社區的房子大多建於20世紀90年代。由於老人多,加裝電梯的需求很大。加梯的呼聲從2018年初就開始了。彼時,杭城有幾個老舊小區加裝了電梯,這讓小區裡的老人們“動了心”。

4年間,王馬社區的電梯從0變成了28台——從2018年加裝首台開始,2021年新建11台,2022年再添13台……但對社區來說還不夠,他們的目標是112台。

全域加梯,看上去很美的事,但在老社區卻很不好辦。眾口難調。俞紅說,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很難一蹴而就,“要將好事辦好,用行政命令強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

雖然已經開通一周,但和我們一起走進遙祥寺巷4幢的電梯時,王馬社區遙祥寺巷小區黨總支書記俞樂平語氣中仍然有些不平靜,“這個電梯,我們整整等了4年。”眼前的俞樂平雖已年過六旬,但卻是這座樓裡不折不扣的“年輕人”,“樓道裡,居民平均年齡75歲。”

從樓道口走出10米,俞樂平下意識地用手做著推開的動作,仿佛面前就是當年攔在電梯前的重重阻礙:“2018年時,樓道門口區域相對窄小,加梯的話勢必會影響一二樓的採光。此外他們還擔心房價、噪聲等問題。”

如果不能解開大家心中的疙瘩,這事就成不了。俞樂平拿出了“水磨工夫”:從2018年至今,每年逢年過節,她一定會做些菜,帶著水果補品去康養醫院。她堅持看望的,是一樓的居民宋師傅。“老爺子年紀大,獨居,性子很剛,當年怎麼說也不願意。”

俞樂平去看望宋師傅,從不提加梯的事兒,就陪他吃飯嘮家常。水滴石穿。“有次我去看宋師傅,他主動提起電梯來。” 俞樂平喜出望外。

老小區的變化肉眼可見,阻礙也越來越少。“樓道門口的道路拓寬了,加裝的電梯可以設計連廊,對採光的影響就小了很多。”

“以前限制(電梯加裝)的問題,大多一一解決了。”如俞樂平所願,這件事總算水到渠成——去年年底,遙祥寺巷4幢電梯設計方案通過聯審。

電梯能裝了,但怎麼裝怎麼管?又成了新課題。

俞樂平聯系樓裡14戶居民,拉起了一個電梯安裝自治協調小組: “電梯安裝在哪、不同樓層出多少錢等問題,我們大會小會開了無數次。”曾經意見相左的鄰居,還商量要在一樓安裝一個坡道,方便宋師傅出入。

“全域加梯只是最新的一道坎。”俞紅展開一張最新的社區平面圖,一個個紅點就是曾經的一道道難題:近年來,“王馬”拆了13堵圍牆,被遺忘的角落增添了嵌入式體育設施,曾經的荒草地變身“一老一小”活動場所……

在“牽一發動全身”的老社區裡,件件都是難事。俞紅說,每每需要“破冰破題”,24個樓道黨支部都會將居民請上“圓桌”。“居民們自己事自己議,做到了‘小事不出樓道,大事不出社區’,社區越來越‘現代’,越來越‘未來’。”

老有所樂,激發達人“跳”出來

對老年人來說,精神慰藉十分重要。如何實現老有所樂?這是王馬社區的第二個新剛需。

穿行在王馬社區的各個角落,清晨的口袋公園裡,乒乓球隊的大伯大媽們激烈厮殺對決﹔午后的社區活動室裡,舞蹈團整齊排練著舞蹈﹔傍晚的樓道之間,越劇團將精彩的唱段送戲上門……

一個“三老”社區,活躍著16支社團。放眼杭州,也不多見。

“最早是社區的一封社團招募信,讓大家都動了起來。有什麼興趣愛好,咱們就成立什麼社團隊伍。”王馬社區第一任黨委書記汪麗君回憶,初衷很簡單,就是為了讓更多的老年人各展所長。“當時社區裡不少老人反映生活很枯燥,除了當‘馬大嫂’,就是看電視。”

吳菊仙當了13年樓道黨支部書記,王馬退休老人們沒有不認識的。“當初我也只是想試試。”看到書畫社、太極拳隊、腰鼓隊最先成立,向來是文藝積極分子的吳菊仙也動了念頭:“我想通過社團,讓老鄰居走出門來。”雖然已經住進養老中心3年了,吳菊仙還是每隔十天半個月都會回到王馬社區,她心心念念著這16個社團。

“我請每個樓道都去摸排動員有絕活的能人。”很快,一支78人的歌詠社團就傳來了“好聲音”。舞蹈隊的組建讓吳菊仙的印象更深刻:“最開始隻有我一個人。”吳菊仙買了盤廣場舞CD,每天學一段,再到社區小公園裡跳一段。漸漸的,看的人多了,加入的人也多了,舞蹈隊就這麼拉起來了。

星火漸燎原。很多體育積極分子和“文藝特長生”也加入進來了——

從小喜愛攝影的馬仲慶,主動報名拉起了一支十七八人的社區攝影協會。從那之后,他們的鏡頭裡記錄下了王馬大大小小的故事﹔習慣和兩三個樂迷在太平橋旁表演的鄭仁勇,張羅起了民樂隊﹔原本不太愛出門的樊子音,走出家門當起了越劇團第一小隊的隊長。

“我們社區每年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有100多場,很多時候還走出社區表演,惠及群眾8000多人次。我們的甌雅藝術團還去北京鳥巢表演過呢!”說起16支社團,王馬社區新時代發展協會理事會會長曲兵驕傲地說,“我們社區的達人,都是自己跳出來的。”

因興趣走到一起,方能凝心聚力。16支社團還在制造新的“化學反應”。

社區老人多,需要上門服務﹔流動人口多,安全教育有缺口……一件件具體小事,皆為百姓所需。這些事太小太細,政府管不過來﹔社區想管,但人手不夠,力不從心。

誰來管?誰來幫?社團站了出來——春天裡,加梯工作的“困難戶”因為社團同伴的勸說,改變了主意﹔夏天時,“送涼者”們開出了涼茶攤﹔冬天到了,社團的阿姨們早早打好毛衣為老人“供暖”……

“社團已經成了王馬社區共治共享的第三支力量。隻要社區有需要,召喚團長就能迅速拉起志願者隊伍。”王馬社區公共服務站副站長金明對此深有感觸,2020年疫情之初,王馬社區需要守好15道小門,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及時頂上缺口的就是社團的力量。

整合資源,擴大社區“朋友圈”

“三老”社區,普遍面臨人手不足問題。擴大社區“朋友圈”,解決老人們的“急難愁盼”,是第三個新剛需。

如何攏進更多的社會資源?“王馬”的做法是,以“先進”吸引“先進”,壯大黨建聯盟“朋友圈”。

從新華路拐進直燕子弄,王馬社區這幾百米的初心小巷,中國工商銀行杭州之江支行網點黨支部書記鐘華走得多,也愛走。雖然他居住和工作都不在王馬社區,但東河巡河、垃圾分類、輪流值守……鐘華一個沒落下,他告訴我們,自己也是一名王馬人。

這份深深的認同感源自2019年——在王馬社區“支部+支部”黨建聯盟共建的號召下,一街之隔的工行之江支行主動申請加入了王馬社區黨建聯盟。理由很簡單,“要向先進靠攏。”

在社區中心的“英雄榜”上,我們看到了更多慕名而來的“盟友”:杭州市一醫院、交警慶春支隊等40余家單位。“朋友圈”壯大的同時又被細分,十余家銀行單位就被劃入了“銀聯·同心薈”。

自社區邊門轉出,步行不到300米,我們在路邊的老百姓大藥房裡看到一個“歡迎使用數字人民幣”的牌子。“最近好多人來問呢,都是旁邊社區裡的。”店員也覺得這事很新鮮。這件新鮮事,就和聯盟有關——有7家商戶成功開通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多家正在准備中,一個數字人民幣的社區支付商圈雛形已現。

“這裡有一條新華路,是杭州有名的美食消費一條街,眾多小商戶有推廣發展的基礎。” 在鐘華所在黨支部的建議下,有想法的聯盟和有需求的社區,雙方一拍即合,將推廣范圍從新華路擴大至整個王馬社區商圈。

數字人民幣的投用還在“實驗”階段,我們問俞紅,王馬社區為什麼要喝這“頭口水”?她覺得,這不僅是一場數字人民幣的推廣活動,更是王馬社區黨建聯盟共建共享的試水之舉,銀行家聯盟為社區裡的商戶助企紓困,靠的就是社區自己的“朋友圈”,銀行也從中獲得了業務機會,雙方獲得了雙贏。

“強援”引來了,但如何避免“三分鐘熱度”?

我們在王馬社區裡發現了一間熱鬧的屋子,居民進出絡繹不絕。它的名字是一串數字: “11590”。

這屋子是干嘛的?為何有一個如此奇怪的名字?鐘華為我們揭開謎底:這是專門為黨建聯盟的成員單位所設的,“跟杭州話諧音,‘叫叫我就靈’。”

鐘華說,通過這個屋子,“朋友圈”“活”了起來,百姓有需一呼就有應——

今年疫情期間,省婦保醫院的醫生下班后為志願者做培訓﹔電力阿炳服務隊每年給樓道電表箱免費做“體檢”﹔路燈所免費移了4盞路燈……“居民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專業的聯盟單位能頂上。”俞紅說,黨建聯盟“朋友圈”,讓王馬有了新鮮血液。

“戰爭年代支部建在連隊上,20年前我們把支部建在樓道上,現在支部建在了社區外。我們的家越來越大。”這是一句寫在社區留言本上的話,落款是“一個普通的王馬居民”。(本報記者 張彧 李睿 共享聯盟長慶微融站 何婕妤)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