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李享
2022年07月15日08:25 來源:學習時報
80年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裡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1959年,為了迎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典,200多名身經百戰和久經考驗的將軍們組成了將軍合唱團,在慶祝大會上以飽滿的精神和充沛的感情演唱了《紅軍紀律歌》《在太行山上》《我是一個兵》《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台灣》4首歌曲。如今,讓我們聆聽著將軍合唱團的“代表作”,再一次感受那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紅色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紅軍紀律歌》強調了一個“嚴”字,充分証明嚴守鐵的紀律,是當年紅軍贏得群眾支持和擁護的重要原因之一。《紅軍紀律歌》源於毛澤東創作的一首雜言韻語,“上門板,捆鋪草,房子掃干淨,說話要和氣,買賣公平,損壞東西要賠償借人東西要還清”,短短6句話充分體現了黨和軍隊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1929年12月,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明確,紅軍要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即“一、不拿工人、農民、小商人一點東西﹔二、打土豪歸公﹔三、一切行動聽指揮”。以上也就是我們常提到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來,部隊轉戰贛南閩西,毛澤東根據當地群眾的風俗習慣,把“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又增加了兩項,改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1935年,陝甘支隊到達甘泉下寺灣,同紅15軍團會師。這些來自中央蘇區的陝甘支隊紅軍戰士,驚奇地發現他們所熟知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被迎接隊伍以歌曲的形式傳唱出來。原來,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周恩來派程子華通知紅25軍戰略轉移,程子華一方面帶去了中央的通知,也帶去了中央蘇區紅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紅25軍政治部秘書長程坦,則以“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內容,利用鄂豫皖地區民間歌曲的唱腔進行加工創作,改編成《紅軍紀律歌》。這首歌也被譽為“中國第一軍歌”,多年來久唱不衰,一直流傳至今。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在太行山上》強調了一個“聚”字,人民群眾是人民軍隊不斷發展壯大的力量之源。1937年8月,創作者桂濤聲趕赴山西,投身陵川縣進行抗日宣傳活動。陵川縣這裡聚集著廣大矢志報國的有為青年,聚集著具有堅定信念奮勇殺敵的陵川子弟。在負責抗日宣傳工作的這段時間,桂濤聲身臨“母送兒,妻送郎,上戰場,打東洋”的感人場景中,感受到團結一心的太行軍民才是真正的“銅壁鐵牆”。桂濤聲和陵川抗日兒童宣傳隊師生一起登上了被譽為“太行第一峰”的佛山,恰逢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昭示著抗戰的光明前景,同時也為桂濤聲帶來了創作靈感,於是,《在太行山上》這首宏偉詩篇應運而生。1938年夏,冼星海為《在太行山上》精心譜曲,在漢口抗戰紀念宣傳周歌詠大會公演期間獲得巨大成功,迅速傳遍大后方及各敵后抗日根據地,鼓舞了廣大民眾積極投入抗戰。冼星海曾這樣描述《在太行山上》:“現在太行山的游擊隊以它為隊歌,老百姓、小孩子都會唱,到處聽到‘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的句子!”《在太行山上》這樣一首蕩氣回腸的抗戰名曲,將抒情旋律同進行曲旋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歌曲充滿戰斗性、現實性,展現了抗日戰場上八路軍在太行山的英雄事跡與豪邁氣概,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團結抗戰的堅強意志。
“誰敢發動戰爭,堅決打他不留情!”《我是一個兵》強調了一個“打”字,充分表現出我軍敢打必勝的英雄氣概。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中南軍區的文藝工作者岳侖和陸原目睹了廣大官兵的高漲熱情,他們人人決心緊握槍杆,隨時奔赴前線消滅敵人。他們決心為戰士創作一首“兵之歌”,《我是一個兵》就是在戰士們的所言、所想、所寫中提煉而成的。很快《我是一個兵》和另外幾首與抗美援朝相關的歌曲一同發表在《解放軍歌曲》創刊號中,並向全軍重點推薦。一時間這首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歌曲很快就在官兵中傳唱起來。隨后,這首《我是一個兵》和另一首《打敗美帝野心狼》(即后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一起,被帶到朝鮮戰場,極大地鼓舞了志願軍打擊侵略者的士氣,故被西方輿論界視為中國在朝鮮戰場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彈”。正如作曲家傅庚辰所評價: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抗美援朝那如火如荼震撼人心的戰斗生活,必然會孕育產生出眾多的優秀歌曲,這些歌曲影響著志願軍的廣大指戰員去英勇作戰赴湯蹈火、贏得那場戰爭的勝利。
“我們祖國的領土誰也不能侵佔,我們強大的隊伍誰也不能阻擋。”《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台灣》強調了一個“勝”字。1954年7月,《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創作者曉河在第一次炮擊金門戰斗中創作的《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台灣》就直接響應了這篇社論,福州部隊文工團在開展火線文藝工作的活動中演唱了這首歌曲,給戰斗中的軍民以鼓勵和力量。歌曲在戰斗前線傳唱引起強烈反響后,被列為全軍推薦歌曲。在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也有千人大合唱《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台灣》,反響熱烈。此歌歌詞簡短,但字字鏗鏘有力,歌曲主題音調像激起的波浪,洶涌澎湃、奔騰向前,凝聚了為統一祖國所迸發的堅定意志。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典中,將軍合唱團演唱這首歌時展現出堅決保衛祖國統一的決心和信心。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今天,它那氣勢宏偉的音調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熱忱,至今令人難忘。
戰爭年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也是一個戰歌嘹亮的年代。“軍歌之父”鄭律成曾說,“三十年代,聶耳帶頭唱起‘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以后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現在,群眾歌曲唱得很廣泛了。我們的政治生活離不開革命歌曲”。正是這些沾滿了征途冰霜,被戰場硝煙熏黑臉龐的革命先輩的創作和演繹,我們才有幸在和平年代詠唱這一段段不朽的經典旋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